|
大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经专业人员的努力以抢救保护为前提,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资源,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大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大体上可分为: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口头传统
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民间文学,品种有: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对联、民间谜语、民间熟语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并编辑出版有大量的公开和内部的书籍:《大冶传说》、《大冶民间传说故事选》、《大冶青铜文化与中国历史名人》等几十种。
传统表演艺术
大冶哦火腔属于东路子花鼓,有着悠久的历史,很多曲目被编入《中国民间说唱艺术集成湖北卷》。鄂东南民间舞蹈家陈宗善编写的一百首民间舞蹈歌诀,构思精细,体例完整,语言通顺,而且内容实际,不是一般的“顺口溜”。歌诀包含有地理位置及民舞特点、生产劳动中的体态与动律、基本动作的特点、表演行当的特点等。
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祭祀仪式。祭祀仪式地点大都在堂屋,以堂祭为主,主要有太公祭、骑马祭、路祭、谱祭等,主要内容有行三献礼,民间吹打乐、牌子锣。
传统庙会。殷祖果城里的“土主会”是一种比较奇特而又富有意义的民俗庙会,每年农历2月举行,其活动主要是接土主菩萨游村祝福、做供品印子粑,并堆粑山、架菩萨(原始的民间舞蹈)等。架菩萨是锻炼人们体质,启迪人们智慧,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有益的游艺项目,该民俗电视专题片《果城里的印子粑》在省电视台、美国斯科拉电视台都播放过。再就是农历九、十月在大箕铺、金牛举行的“送许会”。送许会类似于民间送瘟神之民俗庙会。
生产习俗。
在殷祖、刘仁八等山区的“开山鼓”,也就是挖山前请艺人敲锣打鼓唱民歌小调等;在金牛等地有“开秧门”,也就是请一至三个艺人在插秧的田头唱民间小调,或现编词,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以提高劳动效率。
岁时节令习俗。
春节,大冶地区谓之过年,当地有一首《年歌》:“二十三打扬尘、二十四送灶神、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办鱼肉、二十七洗金漆(洗澡)、二十八刜鸡鸭、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方言读ya)鼎罐口夸。初一拜家庭,初二拜亡人,初三初四拜丈人。”既说明过年的时间,又概说了主要的年节活动。“拜年,拜年,米爆花上前,屁股一坐,饼子一摞,双脚一跪,糖枣一对。”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此外,大冶的传统节日还有正月十五的龙灯会,五月端午的龙舟会,七月半的捞江会(也叫南江会),还有绅士会、观音会、圣帝会等。其中节日期间舞龙舞狮是尤为突出的表现形式。
古民居。
青砖灰瓦的古民居,是人类居住环境见证的史诗,是用木石砖瓦表达出来的生命曲调,是先民们的智慧在乡野间予以铭记的建筑丰碑。
大箕铺的水南湾、殷祖的夏何周、堤塍冯、张德益等自然村落中,是现代农村一道古朴优雅的风景,成为人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传统手工艺技能
伴随着民俗活动产生了丰富的民间工艺品,它们以浓郁的乡土气息,豪迈粗犷的风格,精湛的技艺为世人瞩目。众多的民间工艺中,尤以石雕、木雕、刺绣、布贴、竹编、布雕等传统工艺品饮誉海内外。
石雕,以保安尹解元为代表。该村石雕艺人在武汉东湖的“寓言公园”中雕刻的组雕《盲人摸象》、《猎手争雁》,于1987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首届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奖”评选活动中荣获最佳奖;还有黄鹤楼、晴川阁、归元寺、九宫山、杭州萧山等处石雕工程,都出自保安农民石雕艺术家之手。保安镇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木雕,以保安、茗山、金牛为代表,1987年保安镇当时70高龄的木雕艺人刘开泳的木雕作品及其制作过程,被湖北电视台、省文化厅录像。茗山木雕《小放牛》、金牛《粑印》三件,参加由文化部组织的湖北民间工艺美术品展览,在意大利展出,还有的作品参加1999年湖北农民美术作品展,并获大奖。
铜雕,以大冶石开工艺青铜礼品制造有限公司制作的铜、青铜工艺品为代表,其产品已进驻省城、打入国际市场。
剌绣与布贴。保安的刺绣《云肩》、高河的《绣花鞋》、《杯壶纹绣》枕顶、大冶的大箕铺之布贴《飘带》、保安的布贴《云肩》等先后晋京、出国展览。
竹编。殷祖的竹编工艺品依次在广交会上展出,曾出口到香港和东南亚各国。金牛周福益的水竹篮,是该村祖传的竹编工艺品,大冶几乎家家户户均有其产品。
布雕。汪仁农民王分忠发明的布雕工艺品被称为中国一绝,拓宽了雕刻艺术这一领域。代表作有《五百罗汉》、《清明上河图》、《岳阳楼记》等。另外,高河的兰印花布被面,在首届中国艺术节被评为民间艺术精品。兰印花布技艺已灭绝
。
佛雕。大冶木雕艺人吴远鸿被佛教界称之为“楚天第一雕”。其主要是从事佛像雕塑,有木雕、玻璃钢雕、泥塑,还有独特的民间贴金技术。尤其是木雕,有着浙江东阳木雕精湛技艺之绝妙,同时还渗透着本地民间木雕技艺之精髓。
作者:柯小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