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 梅 我用散文,新诗和旧体诗词的形式写过多次梅花,乃至于有许多网友笑我娶了梅妻,这是笑话。我对梅的确情有独衷,观察梅的时候总比别人要多留一份心。梅花的讯息,是在昏暗的酷寒中给人春即到来的展示。 我家住在大巴山,大巴山产的巴山腊梅品种多而且很优秀,2004年腊月的某一天,我从学校回家已是快六点时分,降霜的冷都感觉得到,月是满的,刚从东山梁露脸,一股暗香隐隐而来,时有时无,扑你的鼻,拂你的脸,我站在月下,周围模糊,任何事物只见轮廓。 有几天没回家,梅花开得很繁,这梅种还是好友韦吉芳在自家的梅枝上嫁接给我的,我栽种到我家前院靠围墙的边上,由于水肥充足,几年时间就长成碗口粗,两米多高,“巴山梅苑”的余世荣来我家看见正在怒放的梅花,赞叹不已。连说数声好品种好品种,玩味许久。梅瓣晶莹透彻,淡黄似乳,如琉璃铸成,谁不动容? 插队时的火石梁村,山坡松林千亩,风来则松涛起伏,松潮声声悦耳;社员庭院旁,竹篁茂密,夜雀叽喳,明月清风之时,搬几张木椅,沏一壶淡茶,谈桑麻耕稼,也有另一番情趣。 我的七绝咏梅,就是这样出炉的。把它写出来共评大家评说。 春心暗动几人知?雪地霜天展玉姿。 难得松风掀竹浪,幽香浸月一山诗。 寒冬腊月,一剪寒梅,从三千年前的《诗经》飘来,穿过离离古道,越过魏晋玄风,拂过唐月宋霜,淡淡的幽香,落在大巴山的一小小院落的短墙边。 轻吟着“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梅花发,疑是春来雪未消。”唐代诗人张谓的这首《早梅》,透过梅花似玉非雪的表象,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让读者领略到了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唐代另一位诗人齐己也写有一首《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这首诗,通过清润平淡的语言,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内质,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含蕴丰富深远。唐李商隐作幕梓州时曾写有《忆梅》:“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此诗天然浑成,一意贯串,虽意极曲折,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全诗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梅香缕缕,撩人心帘,读着这些梅诗如饮甘醪。
宋代也有不少写梅的佳作。王安石的《梅花》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中所吟咏的梅花,不仅让人领略到其凌寒怒放的神韵,而且给人留下香色俱佳、别具一格的鲜明印象,令人赏心悦目。大文学家苏轼在《再和杨公济梅花》一诗中写道:“莫向霜晨怨未开,白头朝夕自相摧。斩新一朵含风露,恰似西厢待月来。”诗人把梅花如霜似月的形态写得寂寂可人,把其冰清玉洁的美态呈现于世人面前,突出了梅花的清白高洁。卢梅坡的《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却用雪梅相比,衬托出梅花的香,隐隐透出一股小家碧玉、深闺美人的幽香。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则形象地写出了梅的孤傲,即使粉身碎骨,也羞与群芳为伍,“香”垂千古!更有, 林逋的七律《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单就“疏影”一联而言,欧阳修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陈与义说:“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和张矩臣水墨梅》)他认为林逋的咏梅诗已压倒了唐齐已《早梅》诗中的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王士朋对其评价更高,誉之为千古绝唱:“暗香和月人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辛弃疾在《念奴娇》中奉劝骚人墨客不要草草赋梅:“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因为这联特别出名,所以“疏影”、“暗香”二词,就成了后人填写梅词的调名,如姜夔有两首咏梅词即题为《暗香》、《疏影》,此后即成为咏梅的专有名词,可见林逋的咏梅诗对后世文人影响之大。这只说到了其一,更为重要的是梅在林逋的笔下,不再是浑身冷香了,而是充满了一种“丰满的美丽”,很有精神,很有力度,也很温度,很有未来。正因为如此,该诗才有着强烈的现实感,让人感到很真实,回到它的起始状态,作为“梅妻鹤子”的林逋,写出此种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诗句来,着实让人们展开了一回心灵的、审美的旅游。此三绝也。
创作这首《咏梅》诗,我虽有特定的环境感染,但要写出与众不同的感受,不管是在用语上还是立意上都得下一番功夫。前面举例我曾经的散文《寻梅》,为我的创作《咏梅》,奠定了基础,让我不再走老路去思考,所以,一,我的梅诗通篇不现一个梅字而句句言梅,表现梅的神,情,姿,香全贯穿在字里行间;二,表现手法与众多写梅诗不同,不写貌而在不同角度刻画梅的神韵;三,文字浅显,明白,用意至深,并有时代感。 春心暗动几人知?把梅谓之冬的春心,这一意象是崭新而从没被人用过的,并用拟人的手法反问,加重语感,让读者从中去领会包含着的哲理,使春心一词扩展到某种新生事物或一个全新的观念的诞生。第三,四两句转合,更是出神入化地描写出,在明朗的月光下,在幽静的山野中,一缕梅的幽香伴着松涛声声,竹浪滚滚。巧妙地把岁寒三友结合在一起了,扩大了自然空间幽,美的形象,从而增加了美的感受,幽香浸月一山诗,这一空间形象好美呀!美得谁都难画出来,只能从内心慢慢去品味,去咀嚼,一个浸字,不沾不脱,似有似无,把梅的香与月的光揉合在一起,多么的形象,生动,空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