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赤壁战役期间的夏口城在江南(下) 童力群 2014年7月27日星期日 第一节、汉水入江口的方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2期,发表了赵艳、杜耘的《武汉市河道变迁与商业中心的转移》。该文写道:“汉唐时期,主要入江口仍在龟山之北”。 鲁西奇先生及潘晟硕士合著了《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该书第47页、49页写道:“……以及《地说》(东汉后期以前的著作)‘汉水东行,触大别之坂,南与江合。’……可以推知当时【童注:两汉、三国初。】汉水应是在今汉阳龟山之西南入江。” 第二节、由“及在夏口,飘飖江渚”对照当时地理 一、夏口城与“江渚”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有“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段落。裴松之对该段注有“蜀记曰: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及在夏口,飘飖江渚……”。 由“及在夏口,飘飖江渚”八字可证“夏口城所在地是江中大洲”! “及在夏口,飘飖江渚”反映了夏口城所在地在建安十三年十月初呈“江渚”状态。 刘备和关羽“及在夏口,飘飖江渚”的时间应在建安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至十月初五。 建安十三年十月初五是公元208年10月31日,正处于该年的霜降期间,也就是秋末。秋末江水虽然比不上夏季江水,但还是比较充沛的。 况且,汉末气候比南朝温暖湿润,江水更加充沛。 夏口城所在地在长江水流充沛的年景完全能变成“江渚”(江中大洲)。 辛亥革命之前的武昌城的城墙之外,其东北有沙湖,其正东有水果湖、东湖,其东南有南湖,其西北侧、西侧是长江,其南侧是巡司河。如果回溯到明清之前没有堤防之时期,一旦夏秋洪水漫灌,武昌城所在地被水包围,完全变成“江渚”(江中大洲)! 【巡司河——武汉市市城区南端,全长16公里,流经武汉市江夏、洪山、武昌三区后汇入长江。巡司河由发源于武昌江夏区八分山北麓的数条溪流汇成。流入汤逊湖,经武泰闸在鲇鱼套汇入长江。河宽平均30米左右。巡司河与南湖、黄家湖、长江相连。上游自河源到汤逊湖,沿途多低山丘陵。中游自汤逊湖西北端出口到武泰闸,地势平缓。河床呈锅底状,深可达数米。据《水经注》,此河可能早在南北朝时就已形成。】 这就是平时不是“江渚”(江中大洲)的地方完全能变成“江渚”(江中大洲)的缘故!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及在夏口,飘飖江渚”之“江渚“,就是个江渚,即紧挨着夏口城的鹦鹉洲;刘琦军及其家属驻夏口城,而刘备军驻鹦鹉洲。 二、与《水经注》对照 (一)《水经注》的叙述 《水经注·卷三十五·江水三》写道: “江之右岸当鹦鹉洲,南有江水右迤,谓之驿渚。三月之末,水下通樊口水。江水又东迳鲁山南,古翼际山也。《地说》曰:汉与江合于衡北翼际山旁者也。山上有吴江夏大守陆涣所治城,盖取二水之名。《地理志》曰:夏水过郡入江也。旧治安陆,汉高帝六年置,吴乃徙此。城中有《晋征南将军荆州刺史胡奋碑》。又有平南将军王世将刻石记征杜曾事。有刘琦墓及庙也。山左即沔水口矣。沔左有却月城,亦曰偃月垒,戴监军筑,故曲陵县也。后乃沙羡县冶也。昔魏将黄祖所守,吴遣董袭、凌统攻而擒之。祢衡亦遇害于此。衡恃才倜傥,肆狂狷于无妄之世,保身不足,遇非其死,可谓咎悔之深矣。江之右岸有船官浦,历黄鹄矶西而南矣。直鹦鹉洲之下尾。江水溠洄洑浦,是曰黄军浦,昔吴将黄盖军师所屯,故浦得其名,亦商舟之所会矣。船官浦东即黄鹄山。林涧甚美,谯郡戴仲若野服居之。山下谓之黄鹄岸,岸下有湾,目之为黄鹄湾。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魏黄初四年孙权所筑也。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藉阻,高观枕流,上则游目流川,下则激浪崎岖,实舟人之所艰也。对岸则入沔津,故城以夏水为名,亦沙羡县治也。江水左得湖口,水通大湖,又东合滠口,水上承涢水于安陆县而东迳滠阳县北,东流注于江。江水又东,湖水自北南注,谓之嘉吴。江之右岸频得二夏浦,北对东城洲西,浦侧有雍伏戍。江之左【童注:依据《水经注疏》,写成“左”】岸,东会龙骧水口,水出北山蛮中。江之左有武口,水上通安陆之延头,宋元嘉二年,卫将军、荆州刺史谢晦,阻兵上流,为征北檀道济所败,走奔于此,为戍主光顺之所执处也。南至武城,俱入大江。南直武洲,洲南对杨桂水口,江水南出也,通金女、大文、桃班三治。吴旧屯所在,荆州界尽此。江水东径若城南。庾仲雍《江水记》曰:若城至武城口三十里者也。南对郭口夏浦,而不常泛矣。东得苦菜夏浦,浦东有苦菜山,江径其北,故浦有苦菜之名焉,山上有菜苦可食。江水左得广武口江浦也。江之右岸有李姥浦,浦中偏无蚊蚋之患矣。北对峥嵘洲,冠军将军刘毅破桓玄于此洲,玄乃挟天子西走江陵矣。” 【童按:上述引文,将沔口、夏口的上游不远处、下游不远处的地理皆纳之。】 (二)鹦鹉洲是紧挨夏口的“江渚”,在长江主泓道南(右侧)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2期,发表了赵艳、杜耘的《武汉市河道变迁与商业中心的转移》。该文写道: “1.历史时期长江武汉河段的演变 1. 1.沌口至龟、蛇山河段的历史演变 根据2000多年前我国早期关于江河地理的系统著述《水经》及《水经注》等文献记载以及沉积相等特征的综合分析得知,这一河段当时是以叹洲、 鹦鹉洲为江心洲的分汊河道。 两洲均在梅家山和蛇山之间,叹洲位于鹦鹉洲上游。 三国、南北朝,江水进入蛤蟆矶后主泓线位于汉阳一侧,过梅家山节点后,主流走叹洲右汊,其后主流又走鹦鹉洲左汊,最后进入龟、蛇山节点。” 显然,叹洲【童注:叹洲应略相当于现代的白沙洲之西部。】距离过远,只有鹦鹉洲【童注:在现代鹦鹉洲长江大桥东部水下十米处,限于篇幅,恕不赘述。】处是紧挨夏口城的“江渚”!——若夏口城在江北,夏口城即沔口城;若夏口城在江南,夏口城在沔口(非城名)对岸;夏口的方位,与沔口极有关系。 “其后主流又走鹦鹉洲左汊”——鹦鹉洲在长江主泓道南(右侧)。 因为鹦鹉洲在长江主泓道南(右侧),又鹦鹉洲是紧挨夏口城的“江渚”,所以,夏口城在江南。 (三)沔口与滠口之间有大湖 《水经注•卷三十五•江水三》写道:“江水又东迳鲁山南……山左即沔水口矣。……江水左得湖口,水通大湖,又东合滠口,水上承涢水于安陆县而东迳滠阳县北,东流注于江。江水又东,湖水自北南注,谓之嘉吴。” 《360百科》对“东西湖区”词条写道:“1957年东西湖围垦前,长江在五月份高涨时,由谌家矶沿捷泾河【童注:捷泾河——府河——黄陂区与东西湖区的界河。】倒灌入东西湖,其顶托的范围可达朱湖和?水的李家窑,倒灌止于十月或十一月。??二水,山洪下注受长江顶托,宣泄不畅,亦停蓄湖区,故每年高水位时除部分丘陵、高地、吴家山(海拔71.1米),柏泉山(海拔67.6米)、睡虎山(海拔56米)及原汉宜公路(现汉渝铁路)以南至汉江干堤52.8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区以外,其余446平方公里的地区全是一片汪洋泽国,并与东北部之杨马湖、朱湖、野猪湖及东部之童家湖连成汪洋一片,面积约达570平方公里。” (四)东城洲与汉水入江口的距离较远 《水经注•卷三十五•江水三》写道:“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江之右岸频得二夏浦,北对东城洲西,浦侧有雍伏戍。江之左岸,东会龙骧水口,水出北山蛮中。江之左有武口,……南至武城,俱入大江。南直武洲,洲南对杨桂水口,江水南出也,通金女、大文、桃班三治。吴旧屯所在,荆州界尽此。【《水经注疏》写道:“会贞按:此二句指武城言:《通鉴》梁太清三年,《注》引《水经注》南至武城入大江下接引此二句,识郦旨矣所所云荆州界,谓魏、晋之荆州。据《补三国疆域志》及《晋志》,此地以西为荆州江夏郡境地,其东则豫州弋阳郡境也。乃马徵麟《长江图说》以此为古荆州界,失之。”】” “荆州界尽此”,从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看,第19页有三国魏之荆州,第53、54页有西晋之荆州,其“界”向南略延伸即至江畔,其端点即武湖入江口,此入江口就是现代武汉市新洲区阳逻街道的大港沟。 “洲南对杨桂水口”,“杨桂水口”无疑在武汉市青山区。由大港沟正南过长江对应的水系,就是青山区的北湖(属于武汉钢铁公司)。 “江之右岸频得二夏浦,北对东城洲西,浦侧有雍伏戍”——“二夏浦”、“东城洲”、“雍伏戍”,皆无考。但“二夏浦”、“东城洲”、“雍伏戍”在《水经注》所言“夏口城”之东、“杨桂水口”之西,这是可以确定的。 现代武汉市青山区北的江中有天兴洲,在天兴洲极有可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东城洲——水与沙互动导致江中成洲,自有陆地水文学规律。 天兴洲的形成与东城洲的形成,极有可能吻合:一是两者的方位在同一个极小的范围之内;二是古今长江在龟山、蛇山与谌家矶、青山矶(鸡头山)这个区段内不能形成沙洲,而刚出谌家矶、青山矶(鸡头山)这个节点必定形成一个沙洲。 假设天兴洲就是汉末的东城洲,天兴洲与汉水入江口的距离是12公里。 汉末鹦鹉洲在现代鹦鹉洲长江大桥东部水下十米处,此处与汉水入江口的距离仅有3公里。 与汉水入江口的距离,东城洲的12公里,超过鹦鹉洲的3公里。 显然,唯有鹦鹉洲是紧挨夏口的“江渚”! 显然,唯有鹦鹉洲是“及在夏口,飘飖江渚”的“江渚”! 第三节、结论 夏口城所在地在长江水流充沛的年景完全能变成“江渚”(江中大洲)。 还有一种可能性:“及在夏口,飘飖江渚”之“江渚“,就是个江渚,即紧挨着夏口城的鹦鹉洲;刘琦军及其家属驻夏口城,而刘备军驻鹦鹉洲。 因为鹦鹉洲在长江主泓道南(右侧),又鹦鹉洲是紧挨夏口城的“江渚”,所以,夏口城在江南。 从沙洲与汉水入江口的距离看,唯有鹦鹉洲是“及在夏口,飘飖江渚”的“江渚”。 总之,赤壁战役期间的夏口城在江南! 附录: 武汉鹦鹉洲乌木埋藏江底8000年、树龄100余年(摘录) 2014-06-06 11:07:00|来源:湖北日报| 2011年6月,江城入夏。 中铁大桥局在建造武汉第八座长江大桥——鹦鹉洲大桥之时,意外于江底挖掘出一棵乌黑的古木。 经鉴定,鹦鹉洲古木树龄约100余年,埋藏江底的时间约为8000年,顷刻刷新武汉现有的乌木纪录。 同时被刷新的,还有人们对于鹦鹉洲,对于古长江自然地貌、历史变迁的认识。这座曾“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的江中沙洲,如今已经不见踪迹,唯有这棵古木,以千万年的修行与涅槃,再次屹立天地之间。 如今,这棵古木已被安置在武昌老武锅的百瑞景中央生活区之内,成为一处著名的公共景观——“南有佳木”。…… ……根据湖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的鉴定结果,这棵古树枝干表皮以及根系基本完整,长约14.5米,根部直径约1.2米,重达8吨;根据树体形状、表皮裂纹等分析,初步判断为枫杨树种。 在专家最初的判断之中,这棵古木上部枝干断口有40多个年轮,至少有100余年的树龄,埋藏于长江河床之下至少在500年以上。在长期缺氧与高压状态之下,体表已经碳化,内部坚硬如石,是典型的“阴沉木”特征。 为了尽可能准确还原古木被埋藏的时间,专家分别取其树根、树干、树木中间、表皮等部分样本,送往波兰做碳14鉴定。 来自权威机构的鉴定结果,再次让所有的人兴奋异常。根据再次鉴定,这棵古木的埋藏时间距今约8000年,是武汉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乌木。…… 【童注:既然“乌木埋藏江底8000年”,那么,第一个“鹦鹉洲”消失于八千年前;我们特别关注的“鹦鹉洲”,应该是第二个“鹦鹉洲”,形成于八千年前之后又消失于明代中晚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