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操悉浮以沿江”具备威慑力的最佳地带 童力群 2014年7月28日星期一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写道:“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讬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议者咸曰”,这些“议者”,无疑都是投降派,也就是诸葛亮舌战的“群儒”。 这些“议者”是哪些人呢?裴注披露了两位。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注江表传曰:“权抚背曰:‘……子布、文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写道:“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 子布、文表是何许人也? 《三国志•吴书•孙策传》写道:“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 《三国志•吴书•陆绩传》写道:“孙策在吴,张昭、张纮、秦松为上宾”。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写道:“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策临亡,以弟权讬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写道:“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三国志·吴书·张纮传》写道:“初,纮同郡秦松字文表,陈端字子正,并与纮见待于孙策,参与谋谟。各早卒。” 子布即张昭。文表即秦松。他俩是老资格、高地位的谋士。 张昭长期虽无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实,是文官第一号重臣。 在一般情况下,张昭、秦松不会主张投降。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正因为曹操展示了巨大的威慑力,张昭、秦松才主张投降。 因为夏口城驻扎了刘琦军一万人、刘备军八千人,至少停泊了一千艘战船,所以,曹操的水军至少得两万人、一千艘战船,才能向刘军展示威慑力。然后由孙军的侦察兵将恐惧感传递给孙权的谋士们。 假设刘军(刘琦军、刘备军)驻扎的夏口城在江北,曹军驻扎于对岸的(位于江南的)某城,可能吗?不可能!因为孙权的水军迟至十二月中旬还未开到前线,刘军岂不是近三个月都处在曹军的水陆包围之中吗?刘琦、刘备不可能这么弱智。 只能是刘军驻扎位于江南的夏口城,曹军驻扎于对岸的(位于江北的)沔口城!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其驻扎地带,如果与近两万人的刘军驻扎的夏口城距离过远,起不到威慑作用。其最佳地带,莫过于沌口至沔口这一带15公里江畔。 假设按照蒲圻赤壁说所言,曹操水军自江陵出发后一直沿长江向东挺进,将是怎样的状态呢? 从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看,第49、50页有东汉之荆州,在江陵与沔口之间有两个县城:州陵在江北,沙羡在江南。 从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看,第28、29页有三国吴之荆州,在江陵与沔口之间有两个县城:公安、蒲圻皆在江南。另外,在今湖南省岳阳市处有巴丘县。 值得注意的是:公安、蒲圻、巴丘这三个县皆为赤壁战后设立。 距离沔口最近的是州陵城与沙羡城。 《百度百科》写道:“州陵县,古县名,位于今嘉鱼县的江对岸,洪湖县、沔阳县与武汉市武昌之间,依据《辞海》和《湖北通志》记载,治在今湖北洪湖县东北的黄蓬山。” 《搜狗百科》写道:“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沙羡县,治涂口(今湖北武昌金口),属江夏郡。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吴太平二年(257年)沙羡侯降魏,沙羡县废。” 州陵城到沔口的距离是100公里。 沙羡城到沔口的距离是31公里。 沙羡城在江南,曹军若有几万人登岸,将是陆战而非水战。 州陵城距离过远,若曹军主力驻扎于此,曹操难以向驻扎夏口城的刘军展示“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悉浮以沿江”的巨大威慑力。 当然,军事行动不是逛街,非县城亦可驻扎。但是其中有距离远近的影响。 无论如何,“操悉浮以沿江”具备威慑力的最佳地带,莫过于沌口至沔口这一带15公里江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