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于赤壁”是江中北侧之水战 童力群 2014年7月30日星期三 第一节、八百年的误解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写道:“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南宋赵彦卫在《云麓漫钞》写道:“又赤壁初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而后有乌林之败,则赤壁当在江南岸,今赤壁乃在江北岸,亦非也。” 赵彦卫的逻辑是:因为曹军打了败仗,“引次江北”,所以“遇于赤壁”之赤壁在江南。 赵彦卫误解了“遇于赤壁”史料。 赵彦卫的《云麓漫钞》刻于1206年(南宋开禧二年)。 因此,我说赵彦卫的误解是八百年的误解。 第二节、赤壁初战是双方对进的遭遇水战 我为什么说赵彦卫误解了“遇于赤壁”史料呢?关键是赵彦卫用陆战来理解水战的“遇于赤壁”! 一、双方对进的遭遇战 《三国志·吴书·吕范传》:“曹公至赤壁,与周瑜等拒破之。”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权遂遣瑜及程普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 二、赤壁初战是水战 《后汉书·孝献帝纪》载:“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 第三节、赤鼻矶是直角的拐点——遮挡视线导致遭遇战 南宋赵彦卫在《云麓漫钞》写道:“盖周瑜自柴桑至樊口会刘备,与备进军逆曹,而后遇于赤壁,则赤壁当在樊口之上,今赤鼻止在樊口对岸,何待进军而后遇?” “周瑜自柴桑至樊口会刘备”,此句误读了《江表传》的一段记载。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曰:“江表传曰: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於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曰:‘何以知(之)非青徐军邪?’吏对曰:‘以船知之。’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傥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谓关羽、张飞曰:‘彼欲致我,我今自结讬於东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周瑜并没有到达樊口会见刘备,二是刘备“乃乘单舸往见瑜”。因此,刘备与周瑜会见的地点在樊口的下游。 依据黄盖诈降及东南风因素,黄盖出发地在雨台山,火烧赤壁的具体地点在今黄州青砖湖一带岗地坡下乃至于黄冈市委党校岗地坡下地块。 我猜测周瑜部由西而东依次驻扎:黄盖部驻扎雨台山,韩当部驻扎今菜园头地块,凌统部驻扎今司徒村地块,周瑜都督船及其本部驻扎今五丈港地块,甘宁部驻扎今燕矶地块,吕范部驻扎西塞山一带。 曹操率领水军从沔口(今武汉市汉阳区出发),在乌林(今团风镇)稍作停留,继续沿江东进。从大的方向看是“东进”,但具体来看却是“南下”,从堵城到赤壁,是从北而南顺江而下。 赤壁矶处在大直角的拐点。 曹操水军若进攻樊口(樊口只有刘关张的两千人),可利用上游水势来向南冲击;若到青砖湖一带驻扎,则要由西而东顺江东进。 周瑜部、程普部则要向夏口挺进,以到达孙军预定的战场。他们由东而西顺江而行,过赤壁直角后由南而北顺江而上。 赤壁矶处在大直角的拐点! 双方都被赤壁矶遮住了视线,因此,“遇于赤壁”,实则遇于赤壁矶下的水面! 南宋赵彦卫在《云麓漫钞》写道:“盖周瑜自柴桑至樊口会刘备,与备进军逆曹,而后遇于赤壁,则赤壁当在樊口之上,今赤鼻止在樊口对岸,何待进军而后遇?” 这是因为孙刘联军以孙军为主,特别是樊口及其下游江北地方,孙军有三万人,刘军只有两千人。孙军已经向西开进,刘军“差池在后”,“未肯系瑜”。刘备不愿意当先锋,周瑜也不会让刘备当先锋。 刘备能够看到曹军从北而南顺江而下,但周瑜看不到。 所谓遭遇战,主要是周瑜和曹操的遭遇战。 刘备是与孙权联盟的,尾随周瑜部,自然要被捆绑在这次“遭遇战”里。 总之,“遇于赤壁”是江中北侧之水战。赤壁矶遮挡视线,导致遭遇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