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现在,我们想起敦煌。往往是因为它存在于历史的云烟里,在一些书的片断里,似乎存在着敦煌。而它最终不过是一个地名,永恒在历史的某处,那里有佛像,有石窟。19世纪这里发现了大量的古籍,但现在它们大多在外国。
在一部电影里,我看见过鲜活的敦煌,由来自中国和日本的演员扮演。
一个叫张大千的人到了敦煌,就不想走了,他在那里画画。
一些人毕生研究敦煌古卷,而古卷不过是敦煌的一部分。所以他们穷尽一生,只是了解了这个名词的一小部分意义而已。在一些论文上,他们署上自己的名字,这些名字和这个名词联系在一起,然后是大量的描述引用思考考证,这叫做研究,发现发掘过去的事物以及今天的意义。
早些年,我很想做这样一个人。我认为这是快乐的。但后来,我发现了一件更加快乐的事,那就是想象,并描述。
迷恋中国文化的日本人井上靖写了一部小说《敦煌》,他是用古典传统手法严谨的写的,里面也夹杂了现代思潮和手法。从日本人眼睛里看到的敦煌再被中国人翻译后到了我眼前,之后,它们被拍摄成为同名的电影,导演叫做黑泽明。
在黑泽明电影的结尾,一条河里游动着鱼,赵行德看着鱼。它们在游动,然后血从他的鼻子里流了出来,黄沙掩盖了价值连城的项链。然后画外音响起,字幕出现,时间悠悠的过去了九百年。。。。。。,赵行德开始伏在沙上痛哭,一切进入黑暗。
历史永恒的部分其实就沉积在黑暗的深处,等待人们发现。有时侯它们似乎从未发生,但人们喜欢怀旧,喜欢知道过去的事情,喜欢从前的从前。“我们从哪里来?”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但是我们根本在此刻,在当下,这又是一个问题,所以黑暗是很好的回答。
在时间里,未必存在过赵行德这样一个人,但是因为文学和艺术的缘故,使得我想起敦煌时想起了他,今天人们用胶布、注射器、药物以及泥土、颜料实验保护敦煌壁画,和小说里的赵行德保存佛经和文化典籍一样,都是为了一种文化的延续。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属于世界,因为这个世界有无数热爱中国文化的赵行德和赵化章。
载于 楚天都市报、安徽《迎客松》杂志、甘肃《酒泉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