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之灯,惟愿长明
从跨时代的清韵中,往往能浅尝出一份动人的情怀。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朴诚的感动,有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虚怀若谷的宽宏,还有的是无限美的品行与心境,迸发出无穷的力量经时光传承,成就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后世广为流传,我们耳濡目染,却再也寻不回那最原始最真实的心灵,也淡去了追寻的价值。那样的精神在流逝,似一盏渐渐晦暗的明灯,敛去了光芒,阴霾深处是无止境地空虚,人们日异习惯,人文思想趋于麻木,精神也因之顿误。
我们瞠目于科技水品的发展,社会交际的泛滥,在体味何为丰富多彩的同时也失去了朴实本真的韵致。"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是古人洒脱的自喻,是心性淡泊的表露。而今迫于经济压力,社会舆论,淡泊名利的人真可谓凤毛麟角了。假定能力达到一定高度,倘说"不羡",被闲人谈去不是虚伪也成了自甘堕落。若能力低浅,与名利八竿子打不到一起,说着自己有多藐视权贵,准被取笑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虽说无需太看重他人的看法,终归人言可畏,若有此等想法掖在心里就好,吐露需慎重,所以说精神的体现往往走内心而不在言语或肤表。真正淡泊的人,纵使"不宣"也能被人感知得到,就好比一壶美酒不及外露,香味会随风四散,不经意就会吸引诗人或游子赏光前来。不浮夸,也勿以心为形役,才得自由,心境平和,不是与世无争,而是淡泊明志。
一个人的心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品性,也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在磨难面前最能体现。有的人心性怯弱望而生畏,便跨不过那个坎,有的人坚韧顽强不畏艰险自有披荆斩棘之能。范仲淹未达仕途前曾划粥割齑聊以度日,同窗怜他贫苦,带食相遗,第二日去取餐盒,发现食物原封不动的放在桌面,诧异之余多少会觉得他有些不知好歹吧?其实他不是自命清高,不是恐人鄙弃,是他习惯了薄粥,习惯了寒怆,习惯了在苦难中求上进。他怕自己在一顿饭的温饱中丢失了自己,无法再坚持过原来的生活,那充溢色泽与香气的盛馔也曾使他动摇,想到自己今夕的处境,逼不得已选择抗拒。他苦苦坚守的不过是未被环境浸染的精神夙愿,那是他心中的一盏明灯,是希望与意念的凝聚,望着这盏灯穿过了多少羁绊的岁月,历经了多少霜寒清秋,以前走得过去,以后也依旧要挺过去,鸿志尚在,便会始终向前。
愿将自己的理想作为一生奋斗的信仰,常败而气不折,不会因磨难而中途舍下,最终取得成功的,是可谓金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做的成功要诀在于坚持。若放在当代而论,得在实行伊始加一前提,前提是对自身有益才行,所有的动力源于想得到好的结果,换言之,没有好处的结果是无谓的坚持,不是自私,实在是人的本能。对于那种一心一意为社会谋福利,做贡献,一毫而不取的人,是人们普遍讴歌恭维的对象,也是值得称扬的。而世间还有另一种人,他们衣不避寒、食不果腹,却永远坚持一如最初所选择的路,自知这条路满目苍夷,举步维艰,失多于得,伤痛亦是必然,仍是用心凿凿,誓要开垦一方净土。在外人看来,他们执着的精神近于荒诞,似蛮牛过独木桥般,上道便不再回头,却又无端的生出一种惋惜的钦佩!
在榛木丛生、举目荒凉的荆山出现过这样一个人,以垦玉为使命,觉得玉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显现,势必要掘出真玉,因真玉的纯净无暇是他心中最弥足珍贵的象征 。将贫困置之度外,他开始了夜以继日、不眠不休的开凿生涯,每一锄的起落,都使一颗希冀的心充盈又散落尘里,似他额际沁出的汗珠,滚落了又重新聚集。不知过了多久,终于他找到了,在那不起眼的罅隙中,若不仔细,定会与砂石混淆,因为它同样不起眼,也怪不得众人将它视为最普通的石头。唯他固执的觉得,这看似石头的外壳里头含着的是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宝,他不愿这瑰宝埋没,他希望将它绝尘的风华现于世人眼前,他去了皇宫。心中的忐忑自是不言多说,只愿一片赤诚的献玉之心君王能识得,天不从人愿,君王并没有一双独具的慧眼,认定他是欺君枉法,刖去了左足。他感到了凄惶的痛楚,却不曾觉得不值。时过境迁,另换一位君王,他忍痛再次献玉,又重新被刖去了右足。
在君王面前他是那样的渺若尘埃,在真理面前却是那样伟如巨人,时间无法洗涤他的伤痛,世人无法明白他的良苦用心,无可奈何拖着残躯回归故里,家乡的草木亮丽的刺目,春花依旧残忍的盛放。又是多少年的春华秋实,他匍匐在拾玉的地方,不禁失声痛哭,哭了三天三夜,似要将从前的委屈尽数倾诉给这块土地。被几个过路人瞧见,很是不解忙过来询问,他不知在此之前又一次的朝代变更,亦不知要问他的恰是当朝君王,一一据实相告。王令人剖其石,果得一温润璞玉,完璧无瑕,后赐名和氏璧。精神屹立不倒的人,连老天都会为之动容,终会有柳暗花明之时。
精神之所以弥足珍贵,是因为守护它的人要有一颗坚韧沉着的心,甚至会为之失去一些最为宝贵的东西,那也正是体现一个人的价值所在。那些为追求真理义无返顾的人,为坚守信念挑战底线的人,不追名逐利安于淡泊的人,是精神的先驱,是社会的进步的标杆,是民族的希望的旗帜。
多少仁人之士点燃了精神之灯,延绵照拂万世。我惟愿他们的光芒长存于世人心胸,纵使再多肮脏的尘垢也覆盖不了它的亮泽,使这盏希望之灯得以长明。
来稿:长江职业学院
姓名:黎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