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拾光
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人生会有很多际遇,终如时光,融入成长的年轮,生命中始终有你,是永恒的存在,是尘世追逐里沉静的反思。
四个月前
初春的世界萌动着生机。天空投来光亮,院落一角的影子摇曳着。泛黄的藤椅失去原本的鲜艳,印着沧桑和悠久的故事,承重时来来回回地咯吱作响。
寂寥破败的院子,没有儿时记忆里新修葺时的鲜活模样,没有曾经相聚时欢闹的气氛。没有人照顾那年栽下的柚子树,终被某天坍塌的砖瓦砸垮。最终步入荒凉。
他眼睛眯成一道细线,视野依然朦胧。恍惚间,一些往事若隐若现,捕捉到碎片,来不及琢磨,又沉落进岁月的深渊。一生的经历仿佛没有发生过,从他的记忆里遗漏,生命回归了原点。
咯吱咯吱--吱。
外公,享年89岁。
一年前
外公家托人带来了柚子。小而苦涩,不好吃。
一生辛劳节省的大舅舅在重病的折磨下,彻底放下了忙碌了一辈子的工作,医生却诊断他还有三个月时间。
正月,大舅妈召集天南海北的兄弟姐妹齐聚一堂过新年。多年来,第一次,这个家族聚齐了。这个新年据说暖冬,晴天比雨天多太多。阳光照在身上,却没有太温暖。生命中必须面对的悲凉和无奈,影响了所有人的情绪。
比医生估计的还要快,这个家族这一辈的大哥终究还是去了。每个人脸色挥之不去的阴郁,哭声一阵接一阵。
外公一身大大的外套裹着藏蓝色的旧棉衣,厚厚的衣服掩盖不住不住他孱弱的身躯,瘦得像一块枯木,枯黄而经脉清晰。厚军帽下那双深邃的眼睛,吐露着风雨沧桑。目光呆滞着,似乎已经看不清东西了。
曾经大大的外公变得小小的。有时他无节制地吃东西,不知道饿,不知道饱,甚至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他坐在藤椅上,默默留着眼泪。转身又像一个孩童般,一遍两遍三遍地问大舅舅的去向,为什么好久不见他人了
五年前
院子里的柚子树才长壮,茂密的枝叶挡着入伏的太阳,落下一地斑驳的树影。给院子里带来了一小块清凉。听大人说树都长这么大,今年入秋应该会结柚子了。
姨妈家的那个不常回老家的表哥,带着未婚妻回来了。大人们在屋内拉家常。准表嫂有宝宝了,表哥收到了很多俗称"见面礼"的红包,姨妈姨父的脸上挂着笑,连着几天说话嗓门都高高的。
我拿着扇子、搬着板凳准备去在屋后乘凉。外公穿着外套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老半天不动一下。喜滋滋的表哥从外公身边路过,却被一把拉住,慌张地问表哥"你阿婆呢?
一向思维清晰地外公,终不敌生理变化的规则。慢慢地,他忘了很多细节,记不得很多事,想不起很多人。
七年前
"城里住不惯,我要回去。
"爸,再住几天吧,难得来一趟。
"那我再住两天,作客不能超过七天。
"说得什么话,爸你想住多久住多久,我们又没谁赶你,每次都这样,哎。
为什么外公总不肯多住几天,妈妈说,老人的思想总拗不过来,女儿家是别人家,老规矩总说不能在别人家作客太久
吃晚饭时,说起城里这些年的变化,外公聊得很开怀。年轻时候的外公常跑城里接活干,那时的市区只有从哪到哪这点大,现在城市扩大了很多,变化很大,以前这里不是这样的
"变化得太大,人都反应不过来
"爸,你记性还挺好啊。
"呵,今年过年我就82岁了。
"哈哈,真好。
提到外婆上一次来城里,大家都沉默了,像是很久以前的事。记忆被尘封入箱,落满厚厚尘埃,禁不起轻轻一拂,呛得人不愿睁眼。
十年前
临行前一晚,我坐在外婆为我搭的秋千上玩耍,外婆一遍又一遍跟我说猫明天就要下崽,再住几天就能看小猫了呢。可是它才刚有宝宝。我轻易地识破了外婆的"谎言"。
"妈,回去吧,不用送了,我们能自己走,跟外婆说再见了没。
"外婆再见......拜拜
"妈,别送了,回去啊,再见。
"......"挽留的话最后没有再说,外婆多想留下我们,因为一走再相聚又是半年。
走在新雨后泥泞的小路上,阳光把路边的野花和小草照得格外清新。清澈的水塘,凉爽的风,蔚蓝的天空,她的身影在若干年后成了这时的烙印,我正踩着影子追赶着光的轨迹。
无意地回头。远处外婆的身影在空旷的田野里显得格外渺小。她没有呼唤,没有离去,静静地站着,像一尊雕塑。
又一次回头。
"妈妈,外婆还站在那里哩。
"等会就回去了,你乖乖地别乱跑。
妈妈回头跟外婆招招手,我学着妈**样子也给外婆挥挥小手。外婆迟缓地伸出手,苍老的手在空气中停滞了一会儿,没有再动。
再一次回头。
原来的地方远出了视野。前面走过的路,被后来的轨迹覆盖。走得太远太快,他们跟不上你的脚步,只能默默注视和祝福。
"外婆回去了吗?
"不知道唉。
"能给外婆打电话吗?
"外婆没有手机啊。
"喔。
这一年,外婆种下一颗树苗。这一年,外婆走了。
在此后的年月里,我一次次将外婆写进我的文章里,却忘了多陪陪那时还健在的外公。
在此后的年月里,妈妈常留着眼泪后悔说,只知道给老人生活费,却不知道为外婆买一件想很久的新款衣服。
在此后的年月里,我知道了世事无常,没有人能够一直等到你再次回首,还有机会时请珍惜。
来不及的事太多,世事浮沉转头空。生命中用来相伴的时光本没有太长,别只顾赶路,我们都需要陪伴和相聚,与最亲的人共拾光。
来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
姓名:官琪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