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江湖一刀刀 于 2014-8-6 07:17 编辑
洛阳银杏秋色浓
银杏,跟大熊猫、水杉一样,都是冰川时期的孑留之物,誉称“活化石”,殊为珍贵。乔木挺拔,英姿矫矫,卓尔不群,被称为“园林之王”,具有很好的观赏、用材、果用价值。在随州市范围内广有种植,并被选定为“市树”(“市花”为兰花)。 曾经有几年,银杏果价格暴涨,果仁大一些的,竟然要一元一枚。一棵盛年大树一年的收入,居然能盖一栋三间两层的楼房,着实火了一把。国内知名、风光一时的蓝田集团,也在随州建厂,收购银杏树叶,提取医用物质——黄酮甙,引发了银杏叶片的涨价潮,银杏苗木市场一片火爆,银杏产业风起云涌。孰料,随着“蓝田神话”的破灭,银杏产业一落千丈,风流云散,辉煌不再。如今,从洛阳镇区去银杏谷核心景区,必须途经一条几公里长的、由蓝田集团投资浇筑的水泥路,路旁尚有标牌清晰地铭记着“蓝田路”几个字。行此路、见此牌,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道路虽然渐破旧,行人车辆依然流。银杏王国树尚在,蓝田集团梦已休。 银杏树生命周期极长,动辄数以千年,一般是爷爷栽植,只到孙子辈才能享用到果实,因此又被称为“公孙树”。如今,人们采取枝接之术:把已结果的健壮成年大树上的结果枝条嫁接到树龄五年以上的银杏树上,就能使银杏树的结果期大大提前,嫁接后的第二年就能开花结果——厉害吧? 银杏树跟无花果有个共同特性:都是隐形花蕊,且花朵极小,花、叶同色,所以一般不能很轻易、明显地看到它的花,有点“不花而果”的意思。如同一位朴实的农妇,默默生养,不事张扬。 洛阳镇西南有树龄百年以上的银杏树17000多株,其中千年以上的有308棵,形成一条蔚为壮观的“银杏谷”。这个银杏长廊绵延12公里,覆盖了九口堰、张畈、胡家河等五个村。 深秋时节,金风吹拂,片片树叶都染上了黄色,摇曳空中,如满谷金箔,眩目惊魂。 天气晴好的时候,前来感受银杏谷“金色童话”的游客,就会从河南、湖南、安徽、武汉以及襄阳等地蜂涌而至,饱览醉人秋色。最吸引游客的景点是周氏祠前的“五老树”,这里聚集着五棵几乎连枝的千年银杏树。游客竞相留影,或抓拍人物,或摄取树、干、枝、果、叶的不同姿态,固定住各自眼里的美。还有些文人骚客,触景生情,大发司马牛之叹,生扯硬拉,编编撰撰,搞出一些诗词歌赋,以助其酸。 这个佳景,也被玉龙集团抓在手里,投资开发。在各地收集石质磨盘万余扇摆砌在景区,倒也有点味道——祈求“时(石)来运转”的意思? 还把沿途的九口堰新四军第五师师部、桃源河、太乙观、“大夏皇帝”明玉珍故里、胡氏祠堂等作了一些整合,以增游客兴致。 2013年深秋,景区内游客爆满,火红一时。有几天的客流量高达五万,车辆近五千,造成长时间的车流拥堵。玉龙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合不拢嘴。 车流拥堵,颇受垢病。试想也是:被堵在车流之中,动弹不得,进退两难,焉不怨声载道?其实平时游客不多,掺杂在当地居民中进出,倒是未觉不畅。就是秋来客量剧增,方感促狭。但沿途山陡路狭,拓宽不易,在沿途合适位置,建设一些临时停靠、调头场所,以供回旋,倒不失为应急、化解之术。 景区里的居民当然也不闲着,主动帮忙拉长效益链条,舀取一杯羹。除了供应饭菜、提供食宿之外,还把自家的农副产品摆出来售卖。还有人架起火炉,烤些新鲜的银杏果,以供游客品尝。亲口尝尝传说中的“人参果”,也给景区增添了一些神气仙风。 在九口堰村,有一溜青砖瓦房,两进的房,中间是分隔的小院。屋前屋后都是山,山高林密,倒是个易守难攻、便于撤离的所在。这是抗战时期新四军第五师师部所在地,师长就是后来当过国家主席的著名木匠——李先念。随州应该是李木匠心里的一道疤,因为他在此地的屡败屡战,打得很是顽强——可谓伤心之地。 可笑的是:偏偏有人以随州是国家主席的迹地为荣,频频邀请他故地重游,锲而不舍,不屈不挠,更加顽强。 李木匠喜也不是,怒也不是,发作不得,只能恼恨于心。 最后,只得遣其夫人林佳楣女士来各地走访了一圈,才算孚了众望,有所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