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的昏招迭出的“蒲圻赤壁登陆行动”(中) 童力群 2014年8月7日星期四 第五节、“曹军偷袭柴桑”所需军队人数 “蒲圻赤壁登陆行动”——“曹军偷袭柴桑”,是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只不过是冯金平先生空想出来的事情。 为了论证“蒲圻赤壁登陆行动”不合理,我暂且假设“蒲圻赤壁登陆行动”能够发生,那么,“曹军偷袭柴桑”所需军队人数是多少呢? “曹军偷袭柴桑”所需军队人数多少的前提是作战对手孙军在柴桑一带的实力。 一、孙军在柴桑一带的实力 1、孙军驻柴桑“精兵”3万人。 这3万人就是即将逆水西上抵抗曹军的部队——周瑜部15000人,程普部15000人。从参战的将校看,这3万人久经水战、陆战,实战经验丰富,排兵布阵娴熟,非常凶悍,其水战天下无敌,其陆战功夫不亚于曹军北方将士。 无论是蒲圻赤壁说还是黄州赤壁说乃至于新洲赤壁说,不少学者认为孙军开战前找了一个湖泊训练水军,例如黄盖湖、梁子湖、涨渡湖之类的湖泊。而我今毫不客气的说:这些都是空想,或者是受民间传说影响过深。因为这三万水军已经不需要训练了。 我列举孙军参加赤壁初战、赤壁战斗、乌林战斗的将校: A、周瑜部:周瑜(4000人)、吕范(3000人)、韩当(2000人)、周泰(1000人)、黄盖(500人)、甘宁(500人),其余将校共带领4000人。 【对吕范部人数估计的依据。《三国志·吴书·吕范传》写道:“策定秣陵、曲阿,收笮融、刘繇余众,增范兵二千,骑五十匹。后领宛陵令,讨破丹杨贼,还吴,迁都督。(《江表传》曰:策从容独与范釭,范曰:‘今将军事业日大,士众日盛,范在远,闻纲纪犹有不整者,范原蹔领都督,佐将军部分之。’策曰:‘子衡,卿既士大夫,加手下已有大众,立功于外,岂宜复屈小职,知军中细碎事乎!’范曰:‘不然。今舍本土而讬将军者,非为妻子也,欲济世务。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笑,无以答。范出,更释褠,著袴褶,执鞭,诣閤下启事,自称领都督,策乃授传,委以众事。由是军中肃睦,威禁大行。)……七县平定,拜征虏中郎将……曹公至赤壁,与周瑜等俱拒破之。”】 B、程普部:程普(4000人)、吕蒙(1000人)、成当(500人)、宋定(500人)、徐顾(500人)、凌统(300人),其余将校共带领8200人。 2、孙军驻柴桑运输部队至少1万人。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注江表传曰:“权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及会罢之夜,瑜请见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文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快,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周瑜要“精兵五万”,孙权说“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 除了“精兵”之外,在柴桑,孙权还有战斗力较差的军队。 孙权说“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这“续发”的“人众”,就是运输部队,按一般常识,向三万人提供后勤运输保障的,至少有一万人。 这运输部队若专事防守,还是有相当战斗力的。基地应在柴桑。 3、孙权还说“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这用于“决之”的军队,至少应有一万人。驻地应在柴桑。 4、《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写道:“权自率众围合肥”。 这包围合肥的军队,至少应有一万人。驻地应在豫章郡。 5、豫章郡太守孙贲有军队2000人。 二、“两路合击,出其不意消灭东吴的军事主力” 2009年4月12日,冯金平先生在《龙翔斋主(冯金平)的博客》里发表了《赤壁新论—论赤壁遗址》。该文写道: “曹操占领江陵后,没有采纳谋士贾诩‘乘旧楚之饶,以养吏士,’等待时机挞孙吴臣服的正确意见,‘欲顺江东下’(《三国志·魏书·贾诩传》),他的最终目的是消灭夏口的刘备和江东的孙权,进而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要达到这一目的,曹操必须要占领刘备的军事基地夏口,孙权的军事基地柴桑。那么,曹操的进军路线必然是:水陆两路并进,水路过江夏取刘备,兵抵柴桑;陆路则避开孙刘主力,沿蒲圻陆水河穿越幕阜山麓北羊头山,抄近路偷袭柴桑。两路合击,出其不意消灭东吴的军事主力,在水陆两路并进过程中,蒲圻赤壁是从荆州出发进攻东吴的必径之路。正因这样,蒲圻赤壁才成为真正的三国孙刘曹大战的古战场。” “两路合击,出其不意消灭东吴的军事主力”——“东吴的军事主力”在柴桑!——这就是冯金平先生表述的意思! 三、“曹军偷袭柴桑”所需军队人数 孙军驻扎柴桑乃至于豫章郡的人数,至少有62000人。 若只计算驻扎柴桑的人数,有五万人。三天之内,增援部队至少12000人。 曹军偷袭柴桑,即使孙军事先毫无察觉,一旦开战,首先面对的是驻扎柴桑的孙军五万人。 《孙子兵法·谋攻》云:“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译文:根据用兵规律,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歼灭敌人,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猛烈进攻敌人,有多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比敌人兵力少时就摆脱敌人,不如敌人兵力强大就避免与敌争锋。小股兵力如果顽固硬拼,就会被强大的对方俘获。】 十则围之——曹军必须有50万人。 五则攻之——曹军必须有25万人。 倍则战之——曹军必须有10万人。 敌则能分之——曹军必须有5万人。 这四种“必须有”说的只是战斗部队。 曹军从蒲圻赤壁(地块)登陆,途径羊头山,穿过大半个幕阜山脉,到达柴桑,其行军路线,多半是崎岖山路,而且沿途地广人稀,因此,后勤运输非常重要。 运输部队需要多少人呢? 《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写道:“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裴注《魏略》曰:……延曰:‘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 邓艾、魏延说的都是战斗部队与运输部队的比例,邓艾说的是二比一,魏延说的是一比一。 按邓艾所言“运兵过半”来计算,假设曹军有战斗部队10万人在蒲圻赤壁(地块)登陆,则需要运输部队5万人,合计15万人;假设曹军有战斗部队5万人在蒲圻赤壁(地块)登陆,则需要运输部队2.5万人,合计7.5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