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077|回复: 10

【王建福散文:人间烟火7——东扯西拉】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204

431

主题

5800

帖子

851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515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8-7 15: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卖热干面的 于 2014-8-7 15:36 编辑

东扯西拉之一



与老鼠斗智斗勇



                                                                            王建福



   与老鼠斗智斗勇,是一件很费脑筋的事情。
   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老鼠存在。据说,地球上老鼠的数量,是地球上人口数量的几十倍!这么多的老鼠与人共处,一不留心碰个面或者有点小摩擦,本来也很正常,大家应该和平相处。比如麻雀蚯蚓之类,没有人非要钻天入地将他们置死地而后快。但是对老鼠就不一样了,所谓“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就是人对老鼠的态度。其实老鼠过个街,干人的屁事?不仅要打,还人人都喊打,有点太无聊了吧?老鼠若会说人话,肯定要这样讲。
   但我认为老鼠虽不该打,却不得不打。原因很简单:老鼠你太可恨。首先,你不讲卫生,厕所、下水道、垃圾堆都是你的乐园,细菌、病毒是你随身的武器,凡是被你碰过的东西,非消毒人是不可接触的。若是食物,则只能倒进垃圾堆了;然后,各人有各人居住的地方,你不讲卫生还老往人家里跑,什么时候看见人往你家跑过?还有,你就是走错路偶尔串个门赶紧原路返回就罢了,居然还一搞赖在人家里不走,甚至找到合适地方还要住下来、还要生儿育女;可恨是你安安份份住着也就罢了,你还要搞破坏,不是拿家具磨牙就是偷吃人家里的东西;最无奈是我又没有办法和平地请你出去。所以,对入侵到家里来的你们,我只能打!
   不过把话说回来,想打老鼠是一回事,怎么打和打不打得到又是一回事,或者说还是个大问题!因为,老鼠实在是太聪明了!要打到老鼠,不与它斗智斗勇是不可能的——我本人对此有切身体验。
   我刚结婚时,工厂没有房子给我们住,只能租借附近居民的一间老民房。房子很破,经常有老鼠来光顾。每逢夜深人静之时,悉悉索索的声音就此起彼伏,把老婆吓得要死。咬破米袋、拖走袜子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没办法,我下定决心,找来水泥、木板,把房间所有的漏洞都堵了个严严实实,情况果然好了许多。
   安静了一段时间,忽然一天晚上又有动静。早起一看,饭桌上有细细的老鼠脚印。把堵过的漏洞检查一遍,果然有一片比较薄的木板被咬破一个小洞。赶紧把洞补好,就开始对付已经进入的小老鼠了。谁知道找了两个晚上(白天要上班),都找不到这个入侵者。明明听见有动静,一开灯就不见踪影。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所有它可能容身的地方都翻遍,它能够躲到什么地方呢?拿着手电筒在房间里转悠了半天,发现只有一个地方没有检查:五屉柜与墙壁之间的缝隙。那缝隙只有两公分左右,别说老鼠是否挤得进去,就是挤进去了,上不粘天下不着地它怎么能够呆得住?
   但是,我只有这一个希望了。为了防止可能在里面的老鼠被惊动,我没有直接用电筒照射缝隙,还是假装照柜子的下面,然后借着下面的灯光,顺着缝隙往上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那小老鼠弓起身体,背靠着柜子的后壁,四脚撑着墙壁,就这样把自己悬在半空中!
   这需要多大的智慧和毅力!我佩服它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来!我更佩服它怎么能够用这样的姿态坚持一个多小时,在我寻找的过程中做到一动也不动!这需要杂技演员的技巧和勇气,更需要潜伏者的毅力和耐心!反正,我是做不到的。
   后来搬了新房子,老鼠就很难跑进屋里来了。安静了几年,问题又来了。
   问题出在纱窗上。本来我在装纱窗时,就已经考虑到老鼠的问题。我的凉台上养了40几盆盆景花木。老鼠也喜欢这里,夜里,经常听得到它们玩耍嬉闹,也不排除谈恋爱吧。我怕它们谈高兴了,两情相悦,顺便就逛进我家结婚育子,所以专门选用了不锈钢丝的窗纱。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不锈钢丝的窗纱居然被咬开了一个洞!随后老婆就不断给我报告家里出现了老鼠的痕迹,据说还不止一只。真是不幸被我言中了!
   于是,赶紧采取紧急措施:所有七扇纱窗,全部更换为加粗的不锈钢丝窗纱。换完后老婆提醒我:老鼠咬不动了,那它们怎么出去呢?这还真是个问题(所以我有时认为自己比老鼠蠢!)。怎么办?那就只好打呗。
   首先是买回老鼠夹。谁知因为怕夹了自己的手,上得过于牢靠,肉被老鼠吃了,夹子却没有动作。第二次又重新冒险装得非常灵敏了,结果是老鼠还没有碰到肉,夹子先动了。再然后,老鼠见了夹子就绕道走了。没办法,又去买强力粘鼠纸。在回家的路上,老婆就告诫我:“回家不要说话,悄悄放。不然老鼠听见了,就白买了!”我唯唯诺诺,因为我太相信这个说法了。晚上睡觉前,我把几张粘鼠纸悄悄地放在老鼠经常出没的要道上,才轻手轻脚上床睡了。
   第二天早上,老婆的欢呼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跑到厨房一看,果然粘住了一只。仔细一看,我被震惊得无语了。这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啊!
   粘鼠纸上,确实有一只老鼠还在筋疲力尽地挣扎。在挣扎着的老鼠身边,还有一条被咬断的老鼠尾巴!想想这里曾经上演了多么震撼人心(也许该说震撼“鼠心”)的一幕:一只老鼠先被粘住了。随后,它的同伴来救它,伸出自己的尾巴想把它拉起来。结果,那伸过来的尾巴也被粘住了。天要亮了,再不逃跑就完了。于是被粘住的老鼠咬断了营救它的同伴的尾巴,帮助它逃脱了。“老婆,快跑吧,别管我!”——我甚至恍惚听到了老鼠勇敢的的呼喊。
   顺着星星点点的血迹,我们很容易就发现断了尾巴的老鼠逃进了大卫生间。我家的大卫生间在进大门后的走道上。我实在不想再杀死这只老鼠了。于是我找来纸盒堵住了走道通往客厅的一端,把大门打开。我希望我能够把这只老鼠从卫生间赶出来,让它直接从敞开的大门逃走。
   可是很遗憾,老鼠毕竟还是老鼠。我在卫生间找不到它的踪影。反复分析,估计它躲在洗衣机滚筒和外壁之间。几次“敲机震鼠”,没有动静。我只能接通洗衣机的电源,按下开关。老鼠被高速旋转的洗衣机吓晕,从里面跌跌撞撞地逃了出来,被我一脚踩住了。虽然最后的胜利还是属于人类,但对这两只老鼠的智力和勇气,我真的很佩服。
   唉,老鼠要是学一门外语会说人话该多好。比如我说一句类似“交枪不杀”的话,然后告诉它撤退的路线,然后它听懂了就直接跑出大门,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吗?
   我常常想两个问题。一是我们总说只有人会思考,有智慧。这个命题恐怕靠不住。是生命就一定有智慧,只是我们太妄自尊大,没有去透彻地了解与我们共生在地球上的这些生命而已;二是为什么没有人去研究其他生命的语言,发明一种流通在所有生命之间的“英语”呢?假使有这样一种语言,各种不同的生命都能够籍此顺畅沟通,从而避免相互误会和伤害,这个世界不就美好、安宁得多吗?

                                                        (2013年1月7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04

431

主题

5800

帖子

851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515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8-7 15: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卖热干面的 于 2014-8-7 15:41 编辑

东扯西拉之二


                               狗     脚
                        
                                                            
                                                                                                                                          王建福

   前几天下班,在通勤车上,与我同座的一位女同事,拿着一小块烤得焦黄的面疙瘩在那里啃。尽管它的形状非常不完整(甚至可以说已经被小姑娘啃得没有了形状),但我一闻到那带着甜甜碱味儿的香气,立马就叫出了它的名字:“狗脚!”正啃得有劲的小姑娘瞪大了眼睛:“您怎么知道这是‘狗脚’?”
   噢,我太知道“狗脚”了。它是黄冈县(现团风县)的特产。它的原料与做馒头的原料差不多,只是碱要稍稍放重一点,使它烤出来颜色更好看一些,也更香一些。把面和好后,做成七八岁孩子拳头大小的圆柱形,在其中一端用刀切一个半寸深的十字(也有切成六丫的),然后放进炉中用文火慢慢烘烤,一直烤到它里里外外都象锅巴一样脆硬,才算完工。烤好后的“狗脚”一端有切口而开裂,状如狗的脚爪,这便是“狗脚”的来历。听当地的老人们说,正宗的“狗脚”,还应当在前面所说的工序完成后,放冷,再回炉烤一次。据说,回炉的“狗脚”会更香、更酥。
   其实,再香再酥的“狗脚”,说到底不就是一团面疙瘩么?
   我认识“狗脚”,是在一九七零年。当时,我下放到黄冈县上巴河“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那时的条件之艰苦,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在生产队里,我们的口粮是每月四十五斤谷,折合大米不到三十五斤。在缺油少菜的情况下,这样的定量,对于我们这些十六七岁每天都要付出很大劳力做农活的小伙子来讲,是肯定不够的。所以我们基本上长期处于一种饥饿状态中。我一年大约要回两次武汉,一次是在“双抢”以后,一次是春节。我所在的上巴河与武汉的公路距离大约只有一百四十公里,但是我回去一次得一天一夜!因为,我没钱坐汽车直达武汉。我要先花九毛钱坐早上的车到团风镇,然后再花一块二毛钱坐深夜十二点左右的小轮船,到汉口是第二天早上八点。这样至少比汽车直达要节约一倍的钱。时间肯定是浪费得多了。可那时我们多的是时间少的是钱,而且我们的“时间”并非“就是金钱”,比如一九七零年我在生产队里出一天工的价值,只有三毛六分钱。
   我与“狗脚”就是在此时相识的。为了等深夜的船,我必须在团风镇呆十几个小时。这之间,我得吃两顿饭。这两顿饭的主食,多半情况下就是“狗脚”,因为它便宜,而且耐饿。当时团风镇有一个很破的电影院,电影院的隔壁有一家餐馆,该餐馆卖的“狗脚”最正宗。所谓正宗,就是又大、又脆、又酥。当时的价格,是一个“狗脚”一两粮票六分钱。花一毛二分钱买两个“狗脚”,再花一毛钱买一碗阳春面,可以管饱。然后,考虑到深夜时分肚子饿,再买两个“狗脚”揣在怀里。五毛六分钱,就打发了一天的伙食,还十分潇洒:夜半时分,在一大群饥肠辘辘翘首盼望小火轮到来的人群中,有一个知识青年在格嘣格嘣地啃着又香又脆又甜的“狗脚”。那年月,这是何等潇洒而又奢侈的享受!
   现在看来,那时的“狗脚”之所以能成为黄冈县有名的特产,主要是因为大家太穷。在连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嘴里能有这样一个东西慢慢地啃着,鼻子里能闻到粮食的香味儿,胃里能得到食品的安慰,这就该满足。何况在鄂东南一带它还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店”!后来,跑的地方多了,才晓得普天下穷人太多,而且穷人过日子的办法又大同小异,于是,又发现了“狗脚”的“亲戚”。比如江汉平原就有一种烤制的面食叫“金刚角”,口味与“狗脚”几乎没有差别。再比如与“金刚角”形状口味一模一样的食品,在襄樊(现襄阳)也有,且名字更厉害,叫“金钢钻”。其实意思差不多,就是一个硬。
   象“金钢钻”一样硬的食品,绝不是好的食品。在贫穷年代,只是聊胜于无罢了。所以,近十几年来,很少看到“狗脚”或“金钢钻”一类的东西了。忽然闻到它久违的香味儿,又看到有人有滋有味地啃着它,不禁感触良多。它令我回忆起那不堪回首的磋砣岁月,又令我庆幸赶上了今天的好日子。现在的人们之吃“狗脚”,不是用它来填肚子,而是一种讲究营养平衡、提倡吃粗粮的时髦。就象一则手机短讯调侃乡里人对城里人的埋怨所说的:俺们吃野菜的时候,你们吃肉;俺们现在赶上吃肉了,你们又吃上了野菜。
   写罢上面这些文字,心中便十分想念“狗脚”了。我有朋友住黄冈,下次来时,定叫他带几个来啃一啃。

                                                                        (2003年5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04

431

主题

5800

帖子

851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515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8-7 15: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扯西拉

本帖最后由 卖热干面的 于 2014-8-7 16:36 编辑

东扯西拉之二
(重复,删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04

431

主题

5800

帖子

851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515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8-7 15: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卖热干面的 于 2014-8-7 16:39 编辑

东扯西拉之三


端午、端午

                  

                                                                  王建福



    早上上班,看到办公室女同事的桌子上,多了几朵洁白的栀子花。哦,端午节又要到了。
    小时候总是很盼望过端午。
    湿漉漉的空气里,栀子花的香味儿在小巷里徘徊。母亲把一把细索线系在高靠背椅的靠背上,脚边,是一盆白玉似的糯米和一盆碧玉似的粽叶。母亲的手在灵巧地翻飞,很快,椅子靠背上,就挂满了一串串长长的、尖尖的粽子——母亲称之为“牛角粽”。粽子在锅里咕嘟,粽叶的清香溢满屋子,久久久久不肯散去。
    然后,姐姐接母亲的班,坐在靠背椅前,在椅子背上系上一把彩线。姐姐的手在灵巧地翻飞,很快,一个个漂亮的小网兜就编好了。我们这些小弟弟,每人都会收到一个。
    然后,我们在煮好的咸鸭蛋里挑选最大、最匀称、最光溜的盐蛋,把它装进自己的网兜,挂在胸前,几天,都不舍得吃。那时的盐蛋真是好吃:剥开盐蛋一头的蛋壳,用筷子挑开细嫩的蛋白,一汪红油咕嘟咕嘟就往外冒。蛋白是嫩嫩的,羊脂玉一样细腻。蛋黄是沙沙的,如同油浸的蟹黄。唉,现在再也找不到那么好的盐蛋了。
   再然后,老爹回了,提着一大把艾草、菖蒲,把它们挂在门窗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那是用来调酒的雄黄。有时,还会带回几个不会炸响只会冒烟的雄黄弹,端午节的中午,把雄黄弹点着,扔在床底下、柜子角落里,黄黄的烟就会弥漫开来。老爹说:“夏天,家里不会有毒虫出没了。”
   端午节的好饭在中午。只要条件许可,我家饭桌上一定会有五花肉烧鳝鱼和炒苋菜,而且里面都加很多新鲜的大蒜头。烧鳝鱼里的大蒜头特别好吃,又粉又糯。吃饭时,老爹会喝一点雄黄酒。孩子们不能喝,老爹把我们一个个拉到怀里,给我们的额头、耳朵上点几点雄黄酒,说是这样毒虫再也不敢咬我们了。那一天,在汉口的大街小巷,你可以看到好多额头上画着“王”字的小孩满处跑。
   小时候的端午很难忘。2009年的端午节,朋友之间互发祝福短信时,我给大家写了一段短信,写完后觉得真实勾勒了我的儿时记忆:
   端阳是母亲手里碧绿的粽叶。
   端阳是父亲杯中金色的雄黄。
   端阳是姐姐长发上飘香的栀子。
   端阳是哥哥龙舟上呐喊的声浪。
   端阳是小弟胸前晃荡的盐蛋。
   端阳是老屋门楣上如酒的艾香。
   端阳,年年岁岁的端阳,
   它是亲人间连绵不尽的念想。
   在广州教书的三哥收到短信回复说:这条短信有文化。其实哪里谈得上文化?在我这里,端午真的就是念想而已。“每逢佳节倍思亲”,何况心中还镌刻着关于父亲母亲的那多美好回忆。至于文化,人们往往把端午节与屈原联系在一起,比如赛龙舟起源营救投江的屈原,包粽子是扔进水里祭奠屈原等等,版本很多,我却只是“姑妄听之”,并不想去考证,所以端午节与屈原到底是什么关系,我到老还没有弄明白。是先有端午还是先有屈原?还是让历史学家或民俗学家去研究罢。常年辛苦劳作节俭生活的百姓,发明个节日祈求平安,顺便找点乐子,把自己放松一下犒赏一下,也许才是端午节的真正来由。你若是看了沈从文先生关于湘西水手们端午节划龙舟狂欢的描写,你就会相信我的这个猜测。
   现在中国人不缺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家要过,外国的节日也纷纷进口内销。这是因为现代中国人压力太大,太需要发泄一下、放纵一下。同时,借着过节的机会,和平时没有时间见面的亲人聚一聚,把平时没有时间问候的朋友问候问候,也挺好。所以,小时候盼望过端午节的我,到老了还是盼望过端午节,端午节真是我丢不掉的念想。这个念想,每逢端午就浓烈地流连徘徊在亲人、朋友之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04

431

主题

5800

帖子

851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515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8-7 16: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卖热干面的 于 2014-8-7 16:41 编辑

东扯西拉之四


阳春面


                                                           王建福


   有同事问我:阳春面为什么叫阳春面?我还真回答不上来。于是赶紧查,一查才知道,叫了多年的阳春面,其实就是素面或光面。民间习惯称阴历10月为小阳春,上海市井隐语便称十为阳春。以前此面每碗售价十文,故称阳春面。翻译成现代大白话就是十文钱一碗的光面。光面者,除了面,还是面也。
   只要有面馆,一定会有素面,大白话叫光面。当然光面还是有调料的,油盐葱花都不会少。稍微大气一点的面馆,胡椒味精辣子香醋之类也是可以随愿添加的。上海、湖南面馆把此面叫得好听一点,称阳春面。湖南面馆的阳春面,碗里的面条象用梳子梳过一样,整整齐齐,上面再点缀几点葱花,很能唤醒人的胃口。阳春面不贵,我小的时候也就一毛钱(真是十文!)一碗,比起两毛、三毛一碗的牛肉面或三鲜面要实惠得多。
   阳春面是老百姓的面。过去,在汉口的街巷里,无论过早或消夜,总是吃阳春面的人多。那年月物资匮乏,老百姓吃的肉、蛋都是计划供应。餐馆里的肉蛋之类都是高价,一般老百姓吃不起。我家邻居有位蔡伯伯,解放前是汉口三民路某布店的老板,家境比较殷实。我每每早上从他家门口过,总看见他在吃面,不是牛肉面,就是三鲜面。我很羡慕。文化大革命来了,红卫兵到他家抄家,翻箱倒柜挖地三尺,没有弄出什么东西来。其实一个布店老板能有多大油水?何况解放多年,之间还经过公私合营,就是有点积蓄,也弄得差不多了。但是红卫兵很气愤,认为他一定把财宝隐藏在什么地方,于是把他捆起来扔在门边,不坦白就不松绑,从早上折腾到晚上。蔡伯伯实在饿得受不了了,求红卫兵让他吃碗面。我正好往这里经过,蔡伯伯喊我,给我一块钱,说红卫兵同意了,要我帮他去端碗面。于是我到福庆和给他端了一碗阳春面。多少年以后,蔡伯伯一见我就说:“几贼的伢哟!你要是给我买一碗牛肉面,那我就完了!”一碗阳春面,竟可以证明蔡伯伯的普通百姓身份,因此红卫兵居然就没有为难他了。在那疯狂年代,一碗牛肉面是极有可能成为把人整死的理由的!其实,我给他端阳春面,哪里考虑了这么多?我也许只是按照我的标准本能地买了阳春面而已。
   我家穷,读书时过早一般以馒头烧饼为主。馒头烧饼2两粮票6分钱,比较便宜。因此,我们也不存在吃牛肉面带来的风险。有时候馋了,正好赶上老爹口袋里有几只铜板,还要正好赶上老爹高兴,我可以要求吃一碗卤汁面。卤汁面也是阳春面——就是白汤换了卤汁,其他除了面,还是面。我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也算“参加工作”了,仍然吃的是阳春面。一碗阳春面,两个“狗脚”,就是我来往黄冈、武汉途中的一餐饭。
   后来条件逐渐好了,从经济层面讲,吃荤面实在不算什么了。但是阳春面生命力旺盛,仍然还是主流。寻常人家都会备下几斤筒子面的。有时候忙起来,哪里有时间做饭炒菜?烧半锅水下一碗面也就对付一餐了。讲究一点的卧两个鸡蛋,来一根火腿肠。马虎一点的多是光面,那就是阳春面了。其实我以为正宗的阳春面,应当是现压的水碱面来做,筋道、有点碱香。用筒子面,就差点味道了。

     不过现在阳春面也在与时俱进,不再拘泥于是“光”面了。很多餐馆卖的阳春面,或者有几棵碧绿的青菜,或者加几块金黄的炒蛋,这比较符合营养和绿色的理念。尤其是最近十几年,牛肉注水、猪肉含瘦肉精,大家都怕!吃贵的不如吃便宜的,吃荤的不如吃素的,这是老百姓比较一致的选择。何况阳春面的名字这么好听:阳光灿烂,春光明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04

431

主题

5800

帖子

851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515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8-7 16: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卖热干面的 于 2014-8-8 14:03 编辑

东扯西拉之五


昙华林随想


                                                                王建福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灾害”,我刚读小学一年级,到过一次昙华林。
   那时我三哥在湖北艺术学院附中美术系读书。学校搞春节晚会,三哥把我带到学校吃春节加餐,看春节联欢。下午在王家巷码头过江,到曾家巷码头下船。怎么到的学校?怎么看的演出?晚上又是怎么回家的?统统不记得了。只记得把他们学校春节加餐发的两个白面馒头,紧紧抱在怀里不撒手,因为那是我想带回家给老爹老妈尝尝的!
   那天在湖艺附中,来了好多学生家长。那些大人们聊天,都说是没想到昙华林是世纪之初武汉文人集中的地方,有历史有文化,真是值得好好逛一逛。
   大人们说的文化,我不理解。因为我还太小。还因为,我饿。
   人在饥饿状态下,白面馍馍比文化重要。


   三哥考进了广州美院,后来又在美院任教,就成了广州人。我到广州美院去,感叹那里环境不错。三哥却提到了昙华林。他还是忘不了昙华林。他说,昙华林是个有韵味的好地方。
   于是,我开始留意昙华林这个地方。
   据了解,昙华林老街定型的时间,在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武昌扩建完成时。它位于武昌螃蟹甲附近,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左右,现存百年以上老建筑数十处,有学校、教堂、花园、医院、领事馆以及名人故居等等。湖北美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都在这里。其中湖北中医药大学就建在民初华中大学的旧址上,附近还留存“榆园”、“朴园”等华中大学老教授们的故居。其中国学大师钱基博先生大家可能不知道,他的儿子、大作家钱钟书先生就几乎无人不知了。往远说、林则徐、张之洞在这里留下过足迹;往近数,周恩来、郭沫若在这里工作过。现在的武汉十四中,就是前清丰备仓遗址和当年国民政府政治部三厅的旧址。再要详细下去,就说来话长了,网上都可以查到。
   在那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寒风袭人的冬日早晨,我们几个网络文友相约在此,穿越时空,亲近昨天的昙华林。
   走在昙华林清净的石板路上,那感觉与上网查询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里有一堵“涂鸦墙”,很有名气。它只是一堵百年烂砖墙,清洁干净露出本色后,被艺术家们随手涂抹上拙朴意象的图案,立马就灵动飞腾起来。
   如果这堵烂砖墙不在昙华林,再怎么涂抹,恐怕也不会活起来。这就是历史积淀和人文环境的力量!


   花园山在昙华林与胭脂路交界的地方。虽然只是个小土包,长在城市中心就显得弥足珍贵了。秋冬之际,山上铺满黄叶。灰色花岗石建筑“仁爱修女会礼拜堂”就坐落在山顶。黄叶映衬下,很庄重。圣徒们在这里合唱“圣母颂”,可以飘很远很远,在昙华林上空回响……
   花园山下不远的地方,“旧时光奶茶”店,小小的门脸里面,一个胸前挂着单反相机的小姑娘,端着一杯奶茶发呆。
   “旧时光奶茶”店的斜对面,一个大红木门紧锁的什么作坊。招牌是锈铁皮镂空的,三个大字是“磨陽工”。
   空气中充盈着很深远、很慵懒的味道,营造出很小资、很宜人的氛围。这样的地方容易叫人空灵起来。找把藤椅捧杯酽茶,作家画家总相宜,好构思,好构图。
   难怪叶子、平阳、紫悦她们都要在艺术沙龙门口的藤椅上坐坐。找灵感呗。
   过些日子,又该看到她们关于昙华林的美文了


   老街毕竟还是街,是人生活的地方。只是老街的人远比我们过得悠闲,智慧。
   无聊时,在老邮局写一张明信片,收到它的友人定会有世纪重逢的惊喜。
   有客来,提一壶昙华林的老井水沏茶,茶香茶味儿会更纯更浓。
   没有匆匆的脚步,倒有一家名叫“慢时光”的咖啡屋。要过慢生活吗?这里已经给您提供了榜样。绣坊里的老人在慢慢绣,咖啡屋里的游客在慢慢地品。走在这里,连说话的节奏,都慢了起来。
   一家卤坊开在自家门口。卤货在陶质的大铫子里慢慢咕嘟,浓浓的香味在慢慢地弥散。眼光慢慢爬过之处,用具、食材、器皿都干净得令人难以置信。几个街坊来买卤菜,与老板娘慢慢地说着家长里短,完全看不出买卖关系。这里的商家都不象商人。在绣品店,想拍几张照片,征求主人意见。主人说请便。老邮局大概对此类请求不厌其烦了,干脆贴张告示:“请乱拍照”。
   干净、悠闲是昙华林的主调。这里的人也悠闲、干净。悠闲中透出不争和宽厚。
   有人说昙华林有文化。有什么样的人就会留下什么样的文化。所以为政者之于国民的教育、教化,事关民族素质,责任重于泰山。


   昙华林。高楼大厦环绕之中,地铁立交交汇之处,竟保留着这么一段老街景象,本是值得庆幸的事情。然而已经看得出,它正在被现代文明切割、覆盖。
   昙华林在这种切割、覆盖的蚕食中岌岌可危!
   叶子老师把耳朵贴在老砖墙上聆听,她是想听到什么呢?厚重的青砖深处,记录的是武昌城头的枪声?还是抗日救亡的呐喊?或者,是昙华林这位武昌城的老居民的恳求?它在恳求我们给它留下一块在武汉生存的空间!
   老房子、旧房子,这在30年前很普通。那时武汉市这样的地方很多。在我童年生活的地方,统一街、花楼街、民权路、民生路一带,百年老房子很多,历史文化典故也很多,可惜都拆得差不多了。这些老东西该不该拆?拆它们是否经过认真地、文化意义上的论证?
   历史走到今天,我们还需要抱着白面馍馍不放吗?
   我想,一个文化武汉,会比一个经济武汉更响亮,更宜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04

431

主题

5800

帖子

851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515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8-7 17: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扯西拉

本帖最后由 卖热干面的 于 2014-8-8 08:18 编辑

东扯西拉之四五

(重复,删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04

431

主题

5800

帖子

851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515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8-8 11: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收了五篇。今年计划到年底收到《人间烟火8》。
这个论坛太慢了,发五个帖子花了一个半小时,把人搞疯了!管管们能否想办法加快一点速度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9

421

主题

2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7664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 2014-8-8 12: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啊,一直坚持,早日出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04

431

主题

5800

帖子

851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515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8-8 14: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元辰 发表于 2014-8-8 12:40
好啊,一直坚持,早日出书

多谢老哥鼓励!我会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