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力群新解“东风不与周郎便”——细节决定成败 童力群 2014年8月10日星期日 第一节、杜牧的《赤壁》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 1、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销——消蚀。 2、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 3、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4、东风——实为“东南风”。因为七绝字数的限制,少写了“南”字。 湖北省长江之畔冬天刮的是西北风,冬天吹东南风,百年一遇或千年一遇,但偏偏建安十三年赤壁前线黄盖诈降之日就吹起了东南风。 5、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高才之名,风流倜傥,文武双全,还精通音乐,人呼“周郎”。后任孙军大都督。 6、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7、二乔——大乔(桥)是孙策之妻,小乔(桥)是周瑜之妻。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写道:“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裴注引《江表传》曰:“策从容戏瑜曰:‘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译文: 一截折断了的铁戟沉没于水底沙中,还没有完全销蚀, 我把它擦洗干净,认出是三国赤壁的遗物。 如果不是东南风相助周瑜, 美丽的大乔和小乔早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 第二节、刘星慧老师的解读 刘星慧老师2011年是广西钦南区初中语文二班的任课教师。她的解读是: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字牧之,家世显贵,祖父杜佑曾任宰相,其父也供职朝廷,二十六岁中进士,因秉性刚直,屡遭排挤。 此诗是杜牧被贬为黄州刺史时所作。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 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从艺术上看,诗人杜牧在前两句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的常用手法,这就好比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前朝的人或事来写;还有诗中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试想,若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诗人杜牧的主要成就是诗,尤工绝句。此诗思维独到,见解新颖,富有较高的艺术魅力。 第三节、童力群新解“东风不与周郎便”——细节决定成败 一、周瑜列举了曹操必败的四条理由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写道:“瑜曰:‘不然。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周瑜列举了曹操必败的四条理由: 1、“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2、“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 3、“又今盛寒,马无藁草”。 4、“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二、曹操不一定必败 1、赤壁战役后,北土“未平安”、关西“后患”没有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写道:“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十二月,军还。” 如果北土、关西有急迫之事,建安十四年曹操不会从容的去征讨孙权。 建安十五年无大事。如果北土、关西有急迫之事,曹操应该有所动作。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写道:“十六年……张鲁据汉中,三月,遣锺繇讨之。公使渊等出河东与繇会。是时关中诸将疑繇欲自袭,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显然,“关中【即周瑜所言“关西”】诸将”不是主动反叛,而是有点“逼反”的成分。 曹操有统一全国之心,夺取汉中是为夺取整个益州做准备。若益州到手,又可威胁占据大半个荆州的孙权、刘备。曹操迟早要走这一步棋。 曹操夺取汉中,必定要触动马超、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敏感的神经。 还可并存另一种思路:曹操夺取汉中,是一种借口,以便调兵进入函谷关,首先征服关中(关西),然后夺取汉中。 显然,时间与事情发展的节奏掌握在曹操手里,而不是掌握在马超、韩遂手里。 2、水战是曹军短处,曹操并没有急于展开水战,而是抓紧时间在“巴丘”(云梦泽——今湖北省潜江一带)训练水军。 我想:曹军的水军应是混编模式:北方的吏士与刘琮的吏士混编,前方如此,后方训练基地更如此——除少数是经过玄武池训练过的舟师外,我估计曹操将许多北方步兵转化为水军。 3、“又今盛寒,马无藁草”。此处“藁草”是草料的统称。春夏秋三季,野外的鲜草可作缺草时的补充。但战马不能过多吃鲜草。 藁草即草料。我一时找不到中国古代的有关资料,就拿日本骑兵的资料参考。 《新科动漫网·古代战争》某网友写道: “1914年日本陆军1日马粮标准:大麦:5升=5.25公斤。干草:1贯=3.75公斤。藁草:1贯=3.75公斤。食盐:40克。 辎重部队挽马1日马粮标准:大麦:4升=4.2公斤。干草:1贯=3.75公斤。藁草:1贯=3.75公斤。食盐:40克。” 总之,一匹军马一天需要草料13公斤。这草料,主要不是鲜草。 显然,盛寒对战马草料影响不大。 春夏秋三季,收割的鲜草容易晒干;而冬季阳光弱,收割的鲜草不易晒干。因此,盛寒增加了草料的运输量。 “马无夜草不肥”,农历七、八月是放马长膘的季节。九月是战马最强壮的时候。盛寒之际,战马稍弱,但无损于其整体的威慑力。 4、“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事情的发展,正如周瑜所料;或者曹军已生疾病,周瑜得到了报告。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曹操事先没料到这么严重。但疾病发生了,曹操比谁都着急。 从疾病流行的状况看,曹方的江陵守军、当阳守军、襄阳守军等,没受多大影响;赤壁、乌林的曹军受影响至多一半;严重流行疾病的应是巴丘湖((云梦泽——今湖北省潜江一带)的曹军的北方将士。 赤壁前线,战斗激烈,曹军并不是“一烧就垮”。《三国志·吴书·黄盖传》裴注《吴书》曰:“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床中。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 乌林(今湖北省团风县团风镇)位于沔口(今武汉市汉阳区北)与赤壁之间,必定是曹军前线的后勤基地。 乌林战斗,亦相当激烈。《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裴注《吴书》曰:“……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 总之,赤壁、乌林的曹军并没有完全丧失战斗力。 三、周瑜对曹操弱点的分析是准确的。 以上所述,我丝毫没有贬低周瑜的意思。 周瑜对曹操弱点的分析是准确的。 北土“未平安”、关西“后患”,周瑜不是当事者,自然比不上曹操对有关情况的深入了解。更何况,北土“未平安”、关西“后患”本来就客观存在。 盛寒马草料缺乏之事,不至于周瑜说的那么严重,但的确有个运输量增加的问题。这一条,主要是为了增强孙权的信心而说的。 其余两条,切中要害。 四、刺破这个“外壳”的“利剑”就是“黄盖诈降” 弱点是客观存在的,为何不一定立即成为灾难呢?因为有个外壳包住了弱点。 曹军赤壁前线的外壳就是沿岸的水寨和停泊的战船。 刺破这个“外壳”的“利剑”就是“黄盖诈降”。 假设曹操不相信黄盖的诈降,沿岸的水寨和停泊的战船就可用强劲而密集的弩箭将黄盖部队挡住。 正因为曹操相信了黄盖的诈降,曹军将士们丧失了警惕,让孙军的火攻得逞。 假设曹操不相信黄盖的诈降,曹军的战船就可把黄盖挡在“中江”(江中),东南风也就不能助黄盖火攻。 正因为孙军火攻赤壁得逞,才有乌林战斗的发生。 黄盖诈降成功,一切向着孙刘必胜、曹操必败的方向发展。 一旦刺破了赤壁前线的外壳——沿岸的水寨和停泊的战船,曹军潜在的弱点立即成为现实的劣势、灾难与失败!孙刘联军潜在的强点立即成为现实的优势、幸运与胜利! 细节决定成败! 五、“东风不与周郎便”是杜牧深思的结果 “东风不与周郎便”,杜牧在说周瑜侥幸取胜。 “天时地利人和”——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 《孟子·公孙丑下》写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孙膑兵法·月战》写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曹操是军事家,熟知火攻,为什么没有防备黄盖的火攻呢? 一是多少有点骄傲的心理作怪。 二是曹操以招降纳叛起家,又以招贤纳士为己任,放松了对黄盖的警惕。 三是冬天刮的就是西北风,孙军若用火攻,岂不是自己烧自己? 人算不如天算。 黄盖诈降,其联系,其运作,最少得三天。说不定那三天刮的就是西北风,而“至战日”突然转成东南风。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大规模战斗——双方兵力各五万人以上,野战或城外交战,酣战之间,突然刮起了大风,因此彻底改变战斗的局面与结果。这样的战例,很有几个。 我们来看看《赤壁》怀古诗的作者杜牧。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李鑫先生评论杜牧:“他上书言天下兵事,借古今实例分析藩镇问题;他注《孙子》十三篇,写有《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军事论文。杜牧不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物,在实际中也发挥着作用。这在新、旧唐书中都有记载:《旧唐书》中言:‘武宗朝诛昆夷、鲜卑,牧上宰相书论兵事,言‘胡戎入寇,在秋冬之间,盛夏无备,宜五六月中击胡为便’。李德裕称之。’《新唐书》记载在讨伐泽潞的战争中,杜牧上书言用兵事,‘俄而泽潞平,略如牧策’。由此可见,杜牧是一位极具政治军事才干的人。” 《360问答》有网友uitu916668写的《杜牧<赤壁>的写作背景》。该文写道: “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来罢了。” 六、童力群思考强弱双方 作为弱势一方,在争取侥幸取胜的同时,不能把胜利完全寄托在“对方犯错误”的基础上,也就是对“侥幸”不能产生依赖心理。 作为强势一方,要清醒认识自己的弱点,还要知道是什么“外壳”包住了这些弱点,竭力不让对方刺破这个“外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