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首席记者 石教灯/文 记者 石勇 汪泽栋/摄)天际线,又称城市轮廓或全景,通俗说,天际线就是你站在城市中一个地方,向四周环顾,天地相交的那一条轮廓线。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而保留天际轮廓线的美更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象征。
如何既保留城市经典之美,又发展城市,是滨水城市黄石迫切需要作出回答的命题。 天际线失守 “混凝土屏障”阻断磁湖景观
“每个城市的天际线都有自己的特点。”游学美国的作家韩晗,对城市天际线所蕴含的人文情感犹为关注:“天际线就像是城市音乐的旋律。”
在网上,他向记者介绍芝加哥、纽约、香港、上海、南京等城市的天际线,内心感慨不已,“这些都是都市计划的杰作”。
只可惜,这样的景观在黄石很难看到。
九十年代后期以来,磁湖成为黄石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城市开始沿磁湖东岸、南岸全面延展。进入21世纪后,磁湖西岸、北岸大规模城市建设,最终使磁湖由一个郊区湖泊演变成为一个完全的城市内湖。
这期间,由“低投入、高效益”的价值导向影响,城区住宅的高度不断被刷新。其中,由于缺总体调控思想和控制手段,开发商对磁湖这一资源形成争夺之势。其背后一个重要的卖点就是“湖景房”。临湖住宅房价不断升高。
受此影响,磁湖沿岸的高楼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拔地而起。
2011年,市规划局组织专家对环磁湖区域城市空间进行了一次“急诊”。检查范围东到湖滨大道,南到黄荆山沿线,北到大众山沿线,西到青龙山、白马山,区域面积约30平方公里。
结论显示:由于大量大尺度高层建筑的出现,磁湖东西南北岸的天际线均处于不理想状态,其中最严重的当属西岸和北岸。
此外,环磁湖水体岸线界面东岸和南岸局部地段建筑离水体太近,破坏了磁湖水体本身的开放界面形态。杭州路团城山段建设量偏多,弱化了山水界面,不符合团城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性质。
同年11月3日,我市编制实施《环磁湖城市设计规划》,首手管控环磁湖区域景观视线廊道、天际线、山水空间、道路岸线,以企通过自然山水空间景观与城市形体空间景观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环磁湖地区生态型的城市形态。
其中,建筑限高和开敞度是重点。
但现实状况是,磁湖畔的建筑并未因此而停止长高,高耸的水泥森林不断加高加密,从空中对磁湖景观展开无情的吞噬。
现如今,从团城山公园朝四周眺望,林立的高楼和施工塔吊刺入眼帘,磁湖乃至整个黄石城区的轮廓线正在被一处处“混凝土屏障”阻断。其中,西岸的青龙山、北岸的大众山均被高楼遮挡、超越,“显山露水”已逐渐成为一道只在记忆中出现的景观。 “限高”拉锯战 “我们不能与风景试比高”
城市建筑限高,特别是历史名胜和风景区周围的建筑限高,早已是一个世界共识。“巴黎1977年颁布法令,规定市内新建楼房限高37米,历史性建筑附近的新建筑限高25米。”8月8日,黄石市政协委员叶桢不断翻动手上的资料薄,向记者叙述天际线之于城市的重要意义。
他呼吁,环磁湖区域还有不少地块处于未开发或即将开发状态,城市天际线还有挽救余地,但实现这一愿景既需要政府的严格管控,更需要开发商和市民的自觉和自醒。“我们不能与风景试比高。”他说。
打造磁湖天际线,主要取决于对湖畔建筑高度和开敞度的管控。对于这两项指标,现行的管理规定,只有2011年编制的《环磁湖城市设计规划》。尽管有业内人士指出其不具有强制性,对开发项目的影响有限,但我市规划部门仍坚定不移地将其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军规”。
环湖路与澄月路交叉口东南角一块土地,2011年被开发商黄石万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2082000元拍下。因为距离磁湖澄月岛只有几十步之遥,项目命名澄月湾。但因为触及“限高”问题,该项目自拍卖后便停滞不前。
开发商方谈及此事满肚苦水。
2007年4月27日,市规划局批准该项目容积率为6.3,建筑控高为150米。之后进入拍卖环节,竞标者算了笔账:按照规划条件,该地块可建的总建筑面积为72124.67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其中30000平方米还给拆迁户,余下4万余方米,企业仍有利润。
岂料,中标之后,黄石万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提交的建筑设计方案,却几次卡在规划审批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