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中士
 
- 积分
- 387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
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昨天(11日)消息,淮南市委书记方西屏因严重违纪问题被立案。方西屏是今年以来安徽省宣布被查的第7名厅官,也是继滁州市委书记江山后第二位被查的地市正职书记。在安徽官场中,方西屏一直被视为“强硬派”官员的代表之一,做事风格雷厉风行,被当地民间封为“拆迁狂人”。在推动了城市和经济发展的同时,方西屏也因拆迁问题引起过巨大争议,媒体称其乘坐的奥迪车曾被村民掀翻。

安徽淮南市委书记方西屏
与此前落马官员关系密切
中纪委官网11日下午挂出消息称:“经中共安徽省纪委常委会研究并报省委批准,决定对淮南市委书记方西屏的严重违纪问题予以立案。”
简历显示,方西屏,1958年10月生,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1982年任安徽省定远县八一乡团委书记、乡长、乡党委书记,至1988年离任定远团县委书记并开始土地系统任职生涯。2000-2006年间,方西屏历任六安市副市长、市委副书记。
2006年3月,方西屏调任地处皖南的池州市任市长,在池州市长任上5年后,又升任安徽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2013年2月,任皖北重镇淮南市委书记。
其升迁简历符合安徽官场官员的一般升迁规律,执政履历纵横皖南、皖北,又在省直重要厅局任职。
有媒体报道称,方西屏与安徽此前落马的官员权俊良、魏力生、倪发科“关系密切”。去年6月,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被查;今年1月,六安市原副市长权俊良被查;今年2月,六安市政府原副秘书长魏力生被查。
“他与倪发科的关系非常好。”安徽省六安市一位知情者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他们都是因经济问题出事的。”
方西屏是江苏南京人,是倪发科老乡。2000年至2006年,方西屏在六安担任副市长和市委副书记。在这期间,倪发科担任六安市委副书记、市长和市委书记,一直是方西屏的上级。
“他们两个关系很好。”上述知情者说,“据我了解,方西屏出事更多是在六安,他们俩主政六安时,这里各方面的建设发展得太快了。”
村民不满征地,掀翻市长轿车
倪发科去年9月30日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倪发科主政六安期间,与全国其他许多地区一样,是地方经济大发展时期,包括当地老干部在内的众多受访者向本报表示,倪发科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胆子大,这种个人风格,可以追溯到他在芜湖任职时被赋予的称号——“扒市长”。
方西屏同样因为拆迁而饱受争议。在安徽官场中,方西屏一直被视为“强硬派”官员的代表之一,其做事风格雷厉风行,对工作认真,对下属也较为严厉。方西屏在池州任市长5年,被当地民间封为“拆迁狂人”。

网上流传的原池州市长方西屏轿车被掀翻照片
2010年初,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确定了江南、江北两个产业集中区作为皖江城市带建设的两个起步区,其中江南产业集中区包括安庆、铜陵和方西屏治下的池州,核心起步区位于池州梅龙镇。
2010年11月3日,梅龙镇村民因政府强行征地赔偿不合理而拒绝搬迁,并与前来的负责拆迁的市长方西屏谈判交涉时,双方发生冲突,村民多人被打伤,方西屏的奥迪轿车也被村民掀翻在地,方本人则在特警解救下逃离现场。事发后,当局出动特警、交警封锁交通要道,并将整个镇的网络切断。
据东方今报2010月11月25日报道,村民是因为征地补偿款缩水而聚集,“省里规定一亩田给3万多元,政府只给我们1万元,两万多元强制交养老保险,老百姓才闹的。”当地村民还表示,方西屏曾放言“20天铲平梅龙”。
不过当地征迁工作发言人称,政府并没有限时强迫老百姓完成拆迁,方西屏也没有说过上述言论。
此事引起外界极大关注,但仅仅4个月后,2011年4月,安徽官方即宣布方西屏调任安徽商务厅厅长。他的仕途并没有因此事而受影响,反而继续升迁。
方西屏在离开池州的离任讲话中表示,自己有幸与全市人民一起见证池州的发展,并参与其中做了一些工作,感到十分荣幸。
当地人士认为,方在任池州市长期间,拆迁力度确实很大,但是五年间池州的城市和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大拆大建与官员政绩,几乎是一对孪生兄弟。而方西屏在池州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住在军区大院。
存在多年的问题,方来了一年就解决
在安徽省商务厅短短的两年过渡后,方西屏即被调至皖北重镇淮南,任职市委书记,接任升为安徽副省长的杨振超。
淮南是安徽的工业大市,也是矿产大市,淮南“一把手”则被视为重要岗位。在这一“重要岗位”上,方西屏还是坚持他一贯的风格:拆。
龙湖广场开工,淮河两座大桥开工,原老淮师地块开工,安成铺拆迁,上郑村拆迁,淮舜南路下穿桥征迁,广场路下穿立交征迁……诸多淮南存在了多年的老问题,方来了一年就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
一年后,淮南城建提升了一个档次,而“拆迁狂人”方西屏也在这个位置上落马。
2013年年底的中央巡视中,巡视组发现安徽少数领导干部在房地产开发、矿产资源、工程建设领域和选人用人等方面以权谋私,腐败现象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易发多发。
综合东方今报、第一财经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