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702|回复: 0

旁观艺术——《墨变,陌生的当代——中国当代水墨艺术...

[复制链接]
来自
广东
精华
3

59

主题

800

帖子

2128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128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4-8-29 20: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看着 于 2014-8-30 10:05 编辑

旁观艺术
——《墨变,陌生的当代——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展》

          看着

       这个展览是2012年10月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看到的。

说实话,大多数作品我没看懂,不懂画家要表现的是什么,甚至有些画我根本就感觉不到美。
    没错,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表现艺术家的思想,可我固执地认为,艺术如果没有美感,那些让人无法感觉到或者只能被极少数人才能感受到的艺术家的思想又有什么意义?艺术强调个性,但这种个性的强调更多的应该是艺术家的视角和表现形式(艺术语言)的独特,应该是强化艺术家思维的辨识度而不是模糊艺术家的思维指向,所以我认为艺术创作绝对不能离开交流性而只讲个性。
    艺术应该是一种沟通媒介,如果作者用自己的个性封闭了观众的接受渠道,那么,这样的艺术,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当然,用了一年的时间还没有看明白,或许是我本身思维方式的问题,但不管怎么样,我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形式,也有一些部分还是让我感觉到美,虽然仅限于水墨的造型与质感。
    虽然我不懂现代艺术,但还是可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读一下,不懂而能解读,这其实也是现代艺术的一大特质。


徐冰——文字系列

将进酒

将进酒


文字,图画

文字,图画

       徐冰的文字系列最早起于1988年的《析世鉴——天书》,当年徐冰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宿舍里刻制了4000多个自己创造出来的字。这些字没有一个是有意义的。可是当这些字通过雕版印刷出来并装帧成线装书的时候,就呈现出它的当代性——严肃、庄重的形式下却没有任何意义,这部作品自1988年首次展出后就一直是热烈讨论的对象,对现代艺术有经验的读者说:“这部作品是对他的文化依赖的警告。”徐冰自己评价《天书》说:“这是一本在吸引你阅读的同时又拒绝你进入的书,它具有最完备的书的外表,它的完备是因为它什么都没说,就像一个人用了几年的时间严肃、认真地做了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 《天书》充满矛盾。”随后他移民美国又用同样的方法用英文字母创造成方块字,同样所有的字都无具体意义。哦,唯一可以辨识的是他用英文字母代换汉字笔画,用汉语拼音的字母组成貌似汉字的文字,这是可以辨识的,但这有什么意义呢?   
      我很早就在中国美术馆见过他的一些文字作品,因为上世纪90年代我所在的公司负责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里的一些展品模型的复制工作,而我是项目负责人,在这个博物馆我看到了不少西夏和辽金碑文,上面的文字与徐冰的天书造型结构颇为相似,故此我怀疑徐冰也应该见到过这些文字。
      

徐冰是学版画的,版画必然要进行去留的选择,也可以说是去掉的部分完成了作品,但同样也可以说是留下的部分是作品,到底是去掉的部分有意义还是留下的部分有意义?我想徐冰一定思考过这个问题,甚至他可能就是因此对现存的文化产生了疑惑。
    文化原本是生活的积累,而随着时间的流变,文化也在变动,有意义与无意义似乎只是时间的问题,但人们却必须依赖或者遵循,到底是文化一本正经还是人们需要文化一本正经?似乎都是人的问题。所以徐冰造出了这些字,而且用人们对文化的习惯传承和认知方式,一本正经地印成线装书,但所有的字都是无意义的,这是一种表面接受但其实是拒绝的形式,一种对文化的态度,一种嘲讽或者自嘲,就像徐冰自己说的“......用了几年的时间严肃、认真地做了一件没有意义的事。”
    这种思考,正是现代哲学的方向,那么徐冰所认为的有意义的事又是什么呢?在徐冰用汉字笔画重新组合出“天书”为“鉴”来“析世”,徐冰又看到了什么?世人接着看到的是英文字母组合成方块字,同样的构成形式,同样的无意义,这种事情持续着这么多年,我就突然产生了一个疑惑:徐冰不正是重复着他自己所嘲讽所拒绝的文化现象吗?如果一个人,一个具有哲学意识的艺术家陷入自己所嘲讽和拒绝的事情,那么他的“陷入”到底是明确拒绝还是在不自觉地接受?





      陈湘波——水系列
psb (2).jpg

psb (3).jpg

psb (4).jpg
       很早就在一些美术杂志或者工笔画集中看到了陈湘波的作品,他的工笔花鸟画看着很舒服,即便是色彩明丽也没有艳丽喧闹的气味,蕴涵着沉静清雅的气息,但他的画又没有文人画的矫情,是我非常喜欢的当代工笔画家。

刚看到这些作品时,我并没有想到是他的作品,看到题款都还有些疑惑,但慢慢十来幅水墨看下来便十分确定就是他了。这些水墨粗看似乎是很现代,其实却完全是传统山水画的画法,用矾水画水纹后淡墨加水渐次罩染,或者直接用极淡墨快速画水纹再用排刷罩染,利用水、墨、宣纸的特性相互作用,变化,各种传统画水法组合、集中、聚焦、放大。于是我们看到了粼粼波光,浅水微澜,深沉辽阔......各种水的气象,甚至水的气息。

将传统的山水画法用现代表现手法融合呈现,无疑这种聚焦表现形式是成功的,因为艺术的表现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形象呈现精神气质和延伸内涵。

我曾经多次在大海,在长江,在湖泊,在河流,在池塘,在高原海子,在山间小溪,仔细观察水象,从最初的各种各样的波纹到自然环境气候对水相的影响,在剔去自心情绪因素后我终于可以看到水纹光影之下之中的气息,对周易中关于水的屯、涣才有所理解。我不知道陈湘波有没有受周易中有关水的卦象的影响,但如果将我举例的这三幅作品用屯,涣,蒙这三个卦象来命名,还是很合适的。

看着这些小小的画幅,我想起了这句话:尽精微,致广大。



      邱志杰——倒写书法 (装置艺术)
psb (5).jpg

psb (6).jpg
        这个装置的现场是这样的,在一面墙上挂着这两幅传统綾裱是书法立轴,天花板上有一个投影仪,投影于这两个立轴前的书案,投影内容便是这两幅书法书写过程,但这个过程是倒写的情景。

我在这个装置前站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终我还是没有搞明白,到底这两幅书法是倒写出来的?还是仅仅只是投影倒放书写过程?作者要呈现的是什么?我无法触摸到作者的思维。     

单纯从书法作品看,这两幅书法作品取法魏碑,线条很有质感,无论是书法线条还是单个字以及整体节奏感都很强烈,有沉着痛快狂放不羁的意味,颇具个性,但这书法立轴本身完全是传统艺术形式,并不具有现代意味,所以从这两幅立轴本身是不能寻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的,重点应该是投影。
    投影很简单,就是这两幅作品书写过程的倒放影像(也可能作者就是倒写出来的,而投影影像是顺序播放的),那么我们假设投影内容是过程,那么立轴作品可以肯定就是结果了,过程不断重复,但结果却不能改变,这就是这个装置所表现出来的我所能延伸思考的,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过程虽然可以通过辅助影像器材再现,但事实过程却是与这两幅立轴作品一样,都是唯一的,过程与结果其实就是一个整体,绝对不能分割,如果说能分割的话,那已经是另一个过程另一个结果了。
    所以,无论是书法作品本身和作品的影像动态及其整体,我都无法聚拢作者的思维,或许作者就没有我想的那么复杂,仅仅只是呈现?然而,这呈现真的比结果(作品)更有艺术吗?

        或许,作者是要告诉我们,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那么,这是行为艺术?而完成的作品只是道具?这一点倒是有趣,反观世上之人,确实有很多人用作品或者所能拥有的物事为道具,表演着人生。

     ——节选自2013年9月旧文


看着清净,看着肮脏,如是看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