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8-30 22: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壁的个性
樊 星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同样是古都,西安的个性是朴拙,北京的个性是堂皇;同样是喧闹的大都市,上海散发出西方的“洋气”,而武汉则充满了本土的“地气”。
那么,赤壁呢?
赤壁是一座古城,因为三国时期那场名垂青史的大战而著称。就因为那场气壮山河的决战,那场被无数文人墨客凭吊过、感叹过的大战,赤壁在一夜之间就赋有了气贯长虹的豪情。去过那里的人们,都会在长江边、赤壁下那赫然醒目的摩岩石刻“赤壁”二字前留影,还会在赤壁上那花岗岩雕刻的周瑜立像前驻足流连。滚滚长江东逝水,巍巍赤壁浩气长。一个城市,足以因此而自豪。三国,并非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却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家喻户晓,还有诸葛亮、关羽的妇孺皆知而最为人熟知的朝代。能够有幸与那一段英雄史诗紧密相联的城市,必然赋有英雄的豪情。
可就在巍巍赤壁的后面,却是满目的柔情——春泉庄成片成片的竹林总是那么郁郁葱葱;成片成片的茶园也总是那么温情脉脉;还有那些波光粼粼的水库、池塘也总是静如处子,柔情可人。连周边的雪峰山、葛仙山也显得那么舒缓、柔和,而绝无北方山岳的峥嵘之态。这一切,与滚滚长江的激情、巍巍赤壁的豪情形成了多么鲜明、有趣的对照!
既有豪气冲天的阳刚之气,更有竹韵、茶香、温泉浑融一体的清新柔情,赤壁兼而得之。这正好在冥冥中对应了中国传统的人生与审美理想:刚柔兼济。
南方多水。南方多竹海。南方也多茶园。而水乡、竹与茶,不也正好是南方文化灵秀神韵的绝妙象征么?总是那么清新可人、那么绿意盎然,那么生机勃勃、那么惹人遐想。只是,竹海守护着茶园,茶园也依傍着竹海,竹海与茶园又一起得到长江、水库以及星罗棋布的池塘映衬的多层次风景,别处似乎还不多见。赤壁大战的擂鼓声、呐喊声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而满山的竹林与茶园则默默地向着天际铺去,以亘古不变的从容挥洒出生命的潇洒与慷慨。在此起彼伏的悠长蝉鸣中,天地无言,众水轻吟,群山幽静。时间在这里好像停止了前行。天上的白云到此也悄然驻足。
在静静的无言大美中,许多咏竹的古诗浮上了脑海:从杜甫的“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到李贺的“斫取青光写楚辞,赋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从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再到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都写出了士大夫的胸襟,清高、挺拔而坚韧。还有那些咏茶的名句:如皎然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还有韦应物的“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更有苏东坡的“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再加上文征明的“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陆游的“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也都道出了士大夫的趣味:冲淡、脱俗也怡然。想着想着,就感到一股静谧的清新、浩然之气在竹林间、茶园里缓缓升起,扑面而来,令人通体舒泰。尤其是漫步在羊楼洞明清古街的石板路上,遥想当年茶商忙忙碌碌的身影,一车车茶砖从这里一直运向辽阔的草原、遥远的西域,更感到茶园通向世界的无限浪漫、浩荡诗情。
也许,这才是赤壁最独特的个性:在喧哗的年代里守住静静的竹林茶园、绿水温泉,让来到此地的过客在静静的自然之美中返璞归真,享受天趣,同时感受时间慢下来的美妙,感悟造物与人生“天人合一”的悠悠玄机。
当然,也应该有建设,也需要发展。建设,就像陆水水库那样顺应自然,浑然天成;发展,就像羊楼洞明清古街那样修旧如旧,守住了也拓展了静美的大好境界。
因此,为赤壁加油!
作者简介:
樊星,1957年生于武汉,祖籍河北邢台。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当代文学与文化思潮的研究。1997年—1998年美国俄勒冈州太平洋大学访问学者,2007年德国特利尔大学汉学系客座教授。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武汉作家协会副主席。
主要著作有:《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华中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世纪末文化思潮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已有韩文版)、《别了,20世纪》(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当代文学与美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论文集《当代文学与多维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当代文学新视野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当代文学与美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主编《永远的红色经典》(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当代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此外,还在《文学评论》、《文艺评论》、《当代作家评论》等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其中多篇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有关分册转载。
著作《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曾于1998年获湖北文艺最高奖—屈原文艺奖。论文《全球化时代的文学选择》曾于2001年获中国文联2000年度优秀文艺论文一等奖、于2003年获湖北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还曾于1999年获得“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于2009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武汉大学“十佳教师”称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