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县建市后的今天,用翻天覆地、日新月异来形容变化,毫不言过其实 这是历史的证明 ——退休老干部讲述大冶撤县建市申请审批过程 ■本报记者陈璐 素以“百里黄金地,千山诸万宝”著称于世的大冶,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大冶的发展水平达到了国务院规定的撤县设市标准,撤县设市,实现新的跨越已是历史的必然。 “撤县设市不是为了一个名称的改变,而是为了充分利用设市的有利条件,让大冶发展得更快,更加繁荣富强。”撤县设市10周年时,大冶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已跻身湖北省十强县(市)。 弹指一挥间,在大冶撤县设市20周年之际,大冶地方财政收入由不足一个亿增长至54.13亿元(2013年),城区人口翻了近4翻,城市面貌焕然一新……20年巨变,大冶以辉煌的成就印证了撤县设市是正确的选择,它极大的推动力得到了历史的证明。 那是一个不眠夜 作为当时撤县设市专班的一名工作人员,时任大冶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的冯声家将得知这一消息的心情类比申奥成功:“记得我国申奥成功,刘琪等奥申委领导在莫斯科现场振臂高呼,北京市民在世纪坛、天安门广场彻夜狂欢的那种欢乐气氛,跟我们大冶县当年申报县改市获国务院批准的心情是一样的!” 这份喜悦来之不易,冯声家回忆,1993年6月4日,“根据国务院国发(1993)38号文件规定的设市标准,大冶县已经达到撤县设市的相关各项指标。同时,我们对现在要求设市的各县进行了综合评价排序,大冶县总体实力名列第一位。”为了等到正式批复,93年春节他们第九次奔赴北京,差点未能回家团聚。 “来京又近一个星期,开始心情愉快,气愤较活泼,如今扔不见佳音,心情又较烦躁和复杂,此事为何如此复杂,如此坎坷。”当时的日记本记载着,由于批文短期拿不到了,他们只好在春节前几天又“打道回府”。 直到,1994年2月14日,春节过后头一天上班,北京传来消息:大冶县改市已被国务院批准!县政府大院立即响起报喜的大红鞭炮。2月下旬,冯声家同领导一起赴京拿大冶撤县设市的正式批复,标志着大冶县已成为历史。 这是历史的证明 1995年元旦,是大冶建市举行庆典的日子,“热烈庆祝大冶市成立”,“让大冶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大冶”的标语挂满各条街道,高大建筑物上装饰了彩旗和霓虹灯,300多名特邀嘉宾,1500名大冶各界人士云集北门剧院大会场。 撤县设市,是大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1995年,大冶撤县设市之初,市委、市政府结合新形势明确提出了推进大冶“第二次创业,走工业兴市、商贸活市、科教强市”的发展之路,加快大冶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转变,力争把大冶建设成为现代化、多功能、开放型的中等工贸城市。 转眼20年过去,“大冶城市变大了,变美了,变得真快”;“用翻天覆地、日新月异来形容变化,毫不言过其实”……站在撤县设市这一新平台上,大冶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知名度、招商引资“步伐之大,步调之快”事实是最好的佐证。
来源:今日大冶 本报记者 陈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