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徒步赢 于 2014-9-4 09:53 编辑
无人值守菜摊,希望能走更远
7月底,河南小伙邵林开办的无人值守菜摊,在市区两个小区悄然亮相。没人吆喝,没人收款,顾客挑选包装好的蔬菜按标价把钱放入投币箱。这样的全自助模式开创了售菜新模式,引发人们的好奇和热议。 “无人值守菜摊”在我市并非个例,枣阳市市政工程公司退休工人邱立选,于今年6月在当地东园小区创办了一个自投币蔬菜点,结果菜摊开张几个月“没有少过一分钱”。与其类似的,还有近年来河南老太太的“无人售馍”、山东高校学子的“诚信驿站”、贵州阿婆的“无人报摊”,福建龙岩的“无人菜摊一条街”等等。当然,“无人值守”并非全部“利好”:2012年,宜宾学院就发生过无人售货街价值10元的商品,被人5毛钱就“买”走,以及一些摊主的货品被“拿”走过数次,损失几百元的事情;还有的地方“无人值守”后货品被盗、损坏不断,不得不重回“有人值守”。 立身诚为本,处世信为基。就无人值守菜摊来说,摊主相信市民买菜都会讲诚信按价付款,于是敢于开办无人值守菜摊;市民因为“无人值守”传递出的“信任”而感到温暖和亲切,自然“不能贪便宜”,自觉付款,由此,在无人监督下钱菜两清皆大欢喜。或许就是因为这样一个无人值守的“完全信任”模式,反而换来了买菜者“报之以李”的互信行动,尽管目前尚不能消除极少数人耍滑头少付款或不付款的现实。 当然,“无人值守”的成功并非能简单“复制”,在期待市民整体诚信意识不断增强、文明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还需要摊主自身多加努力,为“诚信付款”创造更好条件。比如,因为在两个小区经营成功,邵林计划将无人值守菜摊增加到30个。这30个菜摊如何选址就很有学问,选址不当有可能加大“不诚信”发生的几率,视线开阔、交通发达、居民聚集的地方应该是首选。再有,若在短期内将经营规模扩大15倍,人力物力是否能及时配备到位?能否保证每个菜摊都菜品齐全新鲜?能否赶在一大早市民买菜前,将所有菜品都称重包装、贴好售价?这些细节若是考虑不周,就可能引发“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影响无人值守菜摊的“互信”口碑。 毫无疑问,“无人值守菜摊”含有积极向善的力量和因子。由于市场经济的熏染,受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思想影响,一些人“利”字当头,诚信尽失,坑蒙拐骗时有发生。在此背景下,无人值守菜摊的出现,自然引起了特别关注。可以预见,今后还会有更多“无人值守”的东西出现在我们身边。希望每一名市民都由围观者变成支持者和参与者,从我做起,身体力行,将“无人值守”传递出的信任和友爱,回报为自律和自觉,进而实现诚信相处的良性互动。能信任别人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被信任则是一种幸福,希望有更多人能主动接受“道德考量”,呵护并鼓励这种新生事物,让“无人值守”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