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8
版主
   
- 积分
- 6471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
湖北日报讯 1938年,日军日投炸弹千枚,2万多中国守军战至最后一人;如今,这里码头林立,巨轮穿梭。武穴田家镇十里关山——
记者 彭小萍 通讯员 董文生 实习生 张梦娇
【背景】田家镇,位于武穴市西域的长江北岸。这里江面狭窄,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山势绵延,号称十里关山。它同南岸的半壁山隔江相峙,以山锁江,互为犄角。
1938年,田家镇作为沿江要塞中最坚固、最大的堡垒,武汉会战国民党守军长江三道防线最后一关,中日双方在这里进行了一场血雨腥风的争夺战。但因战场分散,牺牲惨烈,遗迹难寻,这段可歌可泣的抗日史实鲜有记录。
【踏访】8月27日,记者徒步田家镇十里关山,踏访遗址,寻访抗战烈士后代,聆听日军残暴罪行的控诉,感受小镇蓬勃发展的今天。
临江一片杂草丛生的废墟,依稀可见部分老房子地基。“这里曾经是繁华的沿江街道,也是国民党守军的指挥部之一。1938年9月,日军空中飞机、江上炮舰的百门火炮一齐攻向田家镇,持续半月,这里满目疮痍,百姓死伤惨重。1998年,长江发洪水,政府将街道整体搬迁,这里以后将建成江滩公园。”田家镇办事处干部刘建康介绍。
提及这段历史,田家镇钱炉村65岁的村民贾明舜掏出一篇文章《忆父》说:“我大伯贾士超16岁就参加地下武装队。这份材料是大伯的口述,我记录的。”文章写道:“那年我14岁。我记得上午十时许,日本鬼子的飞机离地面不到几十米高,几个一群,来回盘旋,像狼一样嚎叫。小小村庄,烟火弥漫,火光四起,房子倒了,树也断了,人也无音了。炸后,血水染红了整个村庄。我爸走了,蜡黄的脸上沾满鲜血和泥土,四肢都散了架。”
对田家镇要塞阻击战有着深入研究的武穴市委党史(史志)办程瑞库讲述了一段激战细节:9月20日晚,大雨滂沱,整夜激战。为攻克无名高地,国民党守军调集3个营组建奋勇队,所有队员一律脱去上衣,光着脊梁。战斗号令一下,奋勇队一鼓作气冲上山头,黑暗中混战在一起难分敌我,于是只要摸着上身着衣者,默不作声上去就砍。方法虽简单,但十分管用。一气厮杀下来,阵地上竟然留下了500多具日军尸体。
当时曾在阵地上与日军面对面血战的解云祥(时任第53团1营营长),后来在回忆录中记下那场惊心动魄的血战场景:“当时整个阵地上终日硝烟弥漫,血肉横飞,天空中刺耳的飞机啸叫声,地面上的枪炮声和战士们与日军搏斗的厮杀声连成一片,响彻山谷。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从9月15日到9月29日上午11时30分,田家镇要塞保卫战,历时15天,日军平均每天对田家镇炮台发射500余枚炮弹,飞机投弹在1000枚以上,并大量使用毒气弹,造成中国守军2000余名士兵中毒,全身溃烂。江面上,数十艘海军舰艇全数被日寇击沉,全体将士殉难。国民党守军带伤坚守,战斗至最后一人,伤亡总数超过2万人。田家镇要塞阻击战只是田家镇战役的主战场之一,其他战点遍及各地,前后历时近40天,有效地拖延了日本海军向武汉进犯时间。”程瑞库说。
一路行走,一路倾听。眼前虽是巨轮往来穿梭,耳畔虽是汽笛声阵阵,但思绪依然会随着绵延的群山,穿越至硝烟弥漫的现场。
随着硝烟散去,紧跟时代步伐,如今田家镇人奋发图强发展经济,先后引进华新水泥、祥云化工等企业,23公里的长江流域,建成机械化码头46座,年港口进出货运量近6000万吨,成为远近闻名的工业新区、沿江经济走廊。
“抗日精神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现在,我们已是全省25强乡镇,未来,我们将转型发展,打造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田家镇人信心满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