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记,今儿我坐1路车,听到门口的站台改成‘水星台站’,心里可自豪了!”9月8日是中秋节,外出串门的樊城区定中门办事处水星台社区68岁居民李元恒来到社区,向值班的水星台社区党委书记刘晓琳报喜。 刘晓琳告诉李师傅,在市领导的关心和交通部门的配合下,8月起,不少途经樊城一桥头的公交车报站站名已陆续更改。 据了解,根据乾隆《襄阳府志》记载:“水星台在樊城朝圣门内,负城而筑,相传为晋郭璞建。” 早在1984年,水星台就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水星台被列为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水星台社区也因此得名。“由于城市发展,曾是樊城第一高楼的水星台,现在已被许多高楼挡住。”刘晓琳告诉记者,社区工作人员经常遇到慕名参观水星台却遍寻不着的客人,樊城的许多居民也经常将水星台当成会面地点,但不少外地人对这个名字却很陌生。作为城市的一张“流动名片”,公交车报站也忽略了水星台。 4月20日,襄樊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启动。按照规划,水星台被列入沿途景点,襄樊大道将专门设立文物景点标示牌,指明景点的位置。“现在全市上下都在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文化建设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刘晓琳动了心思,如果将樊城一桥头的公交站名改为“水星台”,既凸显了襄阳的文化历史,又让大家对水星台有所了解,这不是一举两得的事吗?“想了好久,都不知道该找谁咨询这件事。”刘晓琳说,6月她在报纸上看到市委常委、副市长朱慧督办、检查襄樊大道改造事宜,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提笔给朱慧写了一封信。“我是樊城水星台社区的刘晓琳,是人们常说的‘小巷总理’,我有个小小建议希望您能考虑……”6月23日,刘晓琳将想法写在信纸上,并寄给了朱慧。信中写道:“将站名更名为‘水星台’后,既方便了群众,又赋予襄樊大道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让刘晓琳没想到的是,这封信产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7月5日,市委常委、副市长朱慧在刘晓琳的来信中批示:“已经同意,转交通局、公交公司落实”;7月14日,这封信件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市交通局,第二天就下发到市公交总公司;7月29日,经过商讨,市公交公司负责人同意此事,并交办给该公司营运部负责。8月,途经樊城一桥头的公交车陆续更换了报站站名。 8日,记者从市公交公司营运部获悉,途经樊城一桥头的1路、2路、4路、6路、8路、38路、305路、505路、512路、530路公交,报站时已将“樊城一桥头站”更改为“水星台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