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竹园的传说
搜集整理:徐祖锡 口述:涂枝南 王艳山
金竹园坐落在骆驼坳镇东北10公里处的银山寨、小牛山、三坞垴三山相连成半环抱形的半山腰之中。右前方是银山寨,右后方是小牛,后方是三坞垴。在银山寨和小牛山中有个槽子叫过风坳(又曰风播口)。传说:风播口是古时银山寨的寨王打短棍(打劫贩夫走卒)的地方;小牛山是一日一夜长起来的一座山,至今如有人用东西打击或在山上开垦时会发出阵阵鼓响,所以也叫鼓儿山(又曰小银山);三坞垴是由木鱼垴、斗笠垴和野猫笼三个小山相连而成;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架侵华机在野猫笼坠毁,70年代还可看到残骸,现如今只是一块荒芜凹地,所以金竹园有“东上望江看风云、南靠虎母保护伞、北有银山吃不尽、龙王西头保水源”之说。
远古时:小牛山与银山寨遥遥相对,小牛山也是附近村民放牧的地方,也招来不少野放的牲畜来此山自由放养,风播口是当时经商的要道。一天,一个回族佬从风播口下路过半山腰的一片竹林时,发现一头小牛在吃竹叶,回族佬看到小牛后没有继续走路。而是借住在王槽一农家中。次日,找到湾中长者打听该牛是哪户人家的,谁知:屯中人天天看到它在竹园吃竹但都不知道它的主人家是谁,各户在小牛山放养的牛羊都在,原来是一只野放的小牛,大家都不在意也没在意它的存在。回族佬就与长者商议,愿以五头牛的价钱买走这头小野牛。并另给三十个银钱与长者,要求他帮忙把小牛护送过江。长者当时考虑到一个野放小牛,既不能耕种,又遇到好买主给了个好价钱,何乐而不为也?于是召集几个有威望长者面议后当面应许这桩生意,并派一王氏长者前往护送。隔日王氏随同回族佬和小牛上了船,当小船快要靠近江岸时,突然小牛解了大便在小船上,船工佬恼火拿起竹把将牛屎扫入江中,当船工佬第二扫把要下去时,“不能扫洗了,这是它(指小牛)给你的船钱”回族佬上前夺取竹把说。船夫再向残留不多的牛屎巴看去,一种象金子一样光射来,回族佬又说:“你赶快好好收拾它吧”。“我这是一条金牛啊!”回族佬牵着小牛起岸后对王氏和船工喊:回族佬已离他们远去了。数日,王氏返回家时把“金牛”之事向屯主和其他长者述说,大家觉得有点后悔又有点可喜,屯主于是把卖牛的钱用于修筑龙王岩水利设施,并把此地改名“金竹园”。又安置了十来户人家。金竹园由此而得名。
金竹园方圆十里有两个风俗——花粬粑点红和烧纠儿烟,事情要从很远时说起,当时居住在银山寨的寨王敛财贪色、无恶不作,周边百姓谁家婚庆新娘子必须先跟他上床,财物他随要随拿。弄得周围百姓不得安宁,一日,王氏和涂氏长老会面谈及寨王一事,都对他不满,于是愿联手消除这个大家的“心腹大患”。二人商议在当年三十中午各户拿红点花粬粑相互串联,家家天黑烧纠儿烟为信号,夜里发动了周边十余里百姓起义杀死了银山寨王,赶走了他们的人马。为了纪念他们在这次精诚团结、齐心协力、惩恶扬善、共同抗敌取得的胜利,后来,每逢小孩周岁庆祝时做上花粬粑点上红发给大家品赏,每逢大年三十天黑烧纠儿烟,当地至今还盛行这一风俗。
过去的金竹园一带居民主要以山上竹子、柿子、桐子、木梓为主要经济来源,开垦荒地和水田,地里种上芝麻、黄豆、绿豆、饭豆、花生等,水田一年只种植一季水稻,年成的好坏还得靠老天爷说了算;解放后:政府投入资金,群众出勤出力兴修水利工程——龙王岩水库、建设道路、配备了电力设施、半机械化耕种、加工改善了他基本的安居生活;现如今:“耕种加工机械化,水泥路面通到家;家用电器齐配备,出门代步“桑塔拉”。青年男女把工打,爷爷奶奶话桑麻;孩儿发奋把书读,家国兴旺齐发达”。山清水秀,物阜民丰,人间仙境,天然氧吧。金竹园随着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蒸蒸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