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期南行记
南国之行是我心底埋藏已久的一个梦,今年利用暑假终于得偿所愿,自八月初从故乡出发,途径六座城市,历时十二天,足迹近五千公里,游玩了南国三城深圳、香港与厦门。三座风格各异的城市恰似四季常青的南国,永远是花团锦簇,令人眼花缭乱的同时又颇为耐人寻味:三座城市,三种气质,一个故事。
从成都乘坐飞机抵达深圳不过两个多小时,我便第一次来到了这座曾被誉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的南国新城。毫不夸张地讲,深圳的一切全是新的,这里每天每时每刻都在产生与"新"有关的事物,从当年毫不起眼的小渔村发展到今天闻名于世的南国重镇,从最初一贫如洗的"经济特区"飞跃到如今人均收入达到发达国家水准的特大城市,无不彰显着深圳人的闯劲和韧劲。深圳的天空出奇地纯净,我从未见过云朵可以低到快与地平线温馨相吻的高度,仰望这蓝宝石般的苍穹竟令我暂时忘却了自己正身处一片水泥森林。
深圳的景点自然也是新的,大量的人造景观也在用另一种方式提醒着这座城市的与众不同,由于时间的缘故,我在深圳仅仅游玩了"明斯克航母世界"和"世界之窗"两处景点,但它们带给我视觉以及心理上的冲击仍是我先前未曾预料到的。身为一名军事发烧友,"明斯克航母世界"当然是必游之处,或许在某些人的眼中它不过是一艘大一点的船,还是一个毫无内涵可言的空壳,可当我通过栈桥走进这艘前苏联太平洋舰队旗舰的庞大躯体时,扑面而来的浓浓钢铁气息还是把我深深地震撼住了,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两百多米长的舰身浓缩了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精华,在某些人看来它没啥意义的外壳直到今天能够生产出的国家也寥寥无几。昔日超级大国的明星战舰如今转型为游乐设施,是铸剑为犁的欢喜还是生不逢时的感慨,留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
看着香港电影长大的一代人不可能不知道"罗湖",无论是早年李连杰主演的《中南海保镖》还是前几年成龙大哥的《宝贝计划》里片尾一闪而过的路桥即是划分深港两地的重要标志--罗湖桥。那天办完入境手续后,我几乎是被汹涌的人流推挤着过了罗湖桥,直到换了一次地铁后从尖沙咀下车,才免除了继续当沙丁鱼的悲惨命运。走出地铁站便是典型的香港式街道:两边高楼林立,布满各种立式广告牌,道路狭窄,人车密布但井井有条。穿行在繁华的弥敦道街头,与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擦肩而过,望着街对面郭富城代言的浪琴手表巨幅广告牌,我默默地在心底告诉自己,这就是香港,我就在这里。
如果说深圳像一名富于创新的时尚靓女,那么香港则更像一位雍容华贵又不失青春气息的少妇。作为亚洲乃至世界级的金融中心,香港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商业大都会,每个人到了这里似乎都会像上了发条似地飞速运转,无论是疯狂采购的内地大妈还是远涉重洋来此的外国人,都如同鲁迅先生在小说《药》中描写的华老栓一样"得了神通";路边红绿灯柱上为盲人设计的发声器传出的"叮叮"声好像警报般催促着人们加快通过速度,让我每一次过街都有一种在练习竞走的新奇感觉;散布在大街小巷的各类金融机构和金碧辉煌的钟表珠宝商店"占领"了香港的绝大部分地面商铺,使得餐馆、书店之类的低盈利机构大多只好"上楼"或者"下地"。在内地被斥为"垃圾食品"的麦当劳居然成了我在港五日的主食,因为它是香港为数不多能在早上八点营业且价格相对便宜的美味,与这儿相比,内地所谓的"贫富悬殊"简直不值一提。
香港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多元化城市,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这里每天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各种外来文化。这里既有以昔日"日不落帝国"君主名字命名的维多利亚港,有居住着120多国人士,被称作"小联合国"的重庆大厦,也有令无数孩童心驰神往的迪士尼乐园;你既可以找到建于19世纪、带有浓郁殖民地色彩的英式建筑,也能见到贝律铭大师的得意之作中银大厦。放眼世界,能像香港一样完美地把过去和现在、华丽和简朴、包容和独立集于一身的城市屈指可数。这座城市就如同它的象征紫荆花一样,迎着南海吹来的暖风,在和煦的阳光下特立独行地盛情绽放。
厦门,鼓浪屿,厦大,金门岛,海鲜。
这是我想到厦门时脑海里最先冒出的几个有关厦门的词组。因为一位关系很好的室友是紧邻厦门的漳州人的缘故,我对厦门有一种难以言表的亲切感,而那位室友多次提及的鼓浪屿毫不意外地成为了我厦门之行的第一选择。从厦门乘坐轮渡不到一刻钟便可登上有着"钢琴之岛"美誉的鼓浪屿。那天,天空飘着润润的毛毛细雨,我撑着雨伞漫步在建于一个世纪前的古朴小巷时,颇有一种在戴望舒《雨巷》诗中游的错觉,可惜没能遇见那位撑着油纸伞、结着仇怨的漂亮姑娘。
《鼓浪屿之波》中的日光岩是鼓浪屿最高也是最佳的观景点,沿着宁静的环岛路步行少顷即可抵达,攀爬90余米至山顶亦非难事,但若想在面积狭小而又人头攒动的山顶寻得一立足之却地绝非易事。站在日光岩的山顶放眼望去,整个鼓浪屿尽收眼底,甚至几海里外台湾的大担、二担等岛屿也清晰可见。鼓浪屿上的各类欧式建筑害羞地躲在茂密的树林中,偶尔露出它们砖红色的屋顶,海上飞驰的一艘艘快艇划出一道道雪白的晶莹浪花,满载着一船船的欢声笑语,此情此景正可谓是:
"跳出市嚣此处暂借醉,
笑拥我失落的生趣,
沿岸和碧海青天对,
与小岛结成伴侣"。
唱着《鼓浪屿之波》漫步环岛路无疑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不同于厦门市区的环岛路,鼓浪屿上是不可以骑车的,而这反倒给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城里人一个难得的慢下来的时光。每当我们在生活中不停地疾步奔跑,坚信"速度决定一切"时,在鼓浪屿环岛路上的悠然慢行能让我们猛然发觉,自己在"快"中竟无意间痛心地忽视了丢弃了太多太多的美好与闲适。
早就听说厦门环岛路的椰风寨是环岛路上风景最美的一段,从鼓浪屿返回到厦门的次日,我便迫不及待地与同行的好友租车前往离住地不远的椰风寨。经过大约半小时的骑行,首先映入我俩眼帘的不是椰风寨的海滩,而是路旁山坡上面向对岸台湾金门岛方向的特大号字体宣传标语,没错,就是"一国两制统一中国",据说天气晴好时还能用望远镜望见金门岛上针锋相对的标语"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仅仅几海里的距离,就将一家人硬生生地划分为了两个世界。
除去少数游客,很少有人会在这排巨幅标语前拍照留念,毕竟在大多数人看来,"战争"已经是远去的历史名词,厦门也不再是当年炮声震耳欲聋的"前线"。我在日光岩上也仅仅看到解放军停泊在厦门的几艘炮艇,两岸为什么在今天不约而同地保留这带有浓重意识形态色彩的宣传标语?是告诫世人还是促进旅游开发?个人有个人的言判,但是在今天,环岛路、椰风寨当属于快乐的游人。
旅行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观景、购物,更是个人人生境界的升华以及对生命的全新感悟。南国之行回来,我带回的除了纪念品,最多的应是满满的快乐和只属于自己的深刻体会。
来稿: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姓名:王鉴
专业: 文传系2011级汉语言行政1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