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1
上尉
  
- 积分
- 6129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
作者:黄冈台 陈天明 罗田台黄林源
以山为家 以塔为伴 无悔坚守传电波
18年对于人生来说,是一个不短的岁月,尤其对于坚守在大雾山18年,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留在大山之巅的县广电局职工严鹏和赵海英夫妇来说,这个长度足以意味深长。本期报道就让我们走进大雾山,来认识这对扎根在大山之巅的“夫妻哨兵”。
大雾山,海拔974米,一年中有7个多月时间被云雾烟雨笼罩。大雾山转播台,就建在这高高的山顶上。经过一个半小时的山路颠簸,记者在山顶上看到了正在劳作的严鹏。他说除了我们,半年过去没有人到过他家了,他说的这个家就是他工作了18年的地方--大雾山发射台。
大雾山发射台建于1996年,那一年,20出头的严鹏和5位同事在大山上安营扎寨。不到几年,5位同事由于各种原因相继离开大山。随后,严鹏开始了独守铁塔的生活。
县广电局副局长胡立春告诉记者:“他能够18年来在山上长年的坚守,没有离开这个山半步,这确实难能可贵。”
我县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区县,有线电视无法对所有山区进行覆盖,许多山区群众只能通过无线电波发射的方式来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据县广电局副局长胡立春介绍,大雾山发射台解决了北面山区八个乡镇、30多万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难的问题。
为了30万群众能收看电视、收听广播,严鹏咬咬牙硬着头皮留了下来,以高山为家,以铁塔为伴。2001年,大雾山发射台来了一个位新职工,而这个人就是严鹏的妻子—赵海英。虽然做足了心理准备,可是一到山上赵海英还是傻了眼。严鹏的妻子赵海英告诉记者:“来到上面生活有些不习惯,买菜、买东西交通都不方便,买个菜也要到有30里路的李家楼去买。”
为了避免下山买菜带来的不便,严鹏和妻子开始自制各种腌菜。家里摆满了各种腌菜缸,这些瓶瓶罐罐将是储藏他们下半年和明年春天的下饭菜。腌豇豆、腌辣椒、腌萝卜丝也基本成为了夫妻两人全年的家常菜。除了买菜难,吃水难也是夫妻两人的心头病。
站在山腰的水库边,向上望去看到的这个铁塔就是大雾山发射塔,这也是严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从水库到铁塔大概有两公里的山路,晴天严鹏来回需要一个小时,如果是下雨或是下雪天的话时间会更长。
每次变天之前,严鹏就未雨绸缪下山挑水。山路崎岖, 18年间,严鹏在这条山路上滑倒了几十次,摔破水桶30多只。
吃水难可以克服,可是山上突如其来的风雨雷电,常常让严鹏夫妇寝食难安。变压器很容易被雷电击坏,变压器坏了不是一天两天能修好,那样势必会影响电视的正常转播,只要外面刮起狂风,严鹏夫妇总会在第一时间断开变电开关,然后到机房断开发射天线和微波天线。顶着暴雨断电、冒着大雪抢修、爬上铁塔作业,18年,7000多个日夜,夫妇两人冒着危险去解决一个又一个转播难题,18年,成功实现转播工作零事故。
县广电局党组书记林永迪告诉记者:“在寂寞中坚守,在坚守中奉献,严鹏夫妇在大山深处默默的工作,任劳任怨,让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在平凡中闪光。”
18年,夫妻携手过滩涉水,翻山越岭,坚守高山传电波。18年,严鹏夫妇不诉苦、不言累、不怕困难、不后退,在大山之巅演绎着“夫妻哨兵”的传奇故事。
严鹏的妻子赵海英告诉记者:“我和严鹏在这个山上也呆了十几年,不管这个山上再苦、再累、再寂寞、再孤单,我也要把这份工作干好、继续干下去。”
为了30万山区群众能看上电视、听上广播,严鹏夫妇扎根在高山上年复一年传送电波。与亲人聚少离多,和铁塔形影不离,风雨无阻,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请下期继续关注本站发布的《18年,扎根在大雾山巅的“夫妻哨兵”》下集《苦了一家人 幸福千万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