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峡移民村的电力简史》
2000年4月,我家和老家县城所属的五个乡镇十三个村的村民们,为了三峡大坝工程建设,从峡江搬迁到了江汉平原,荆城所属的沙洋农场。初到搬迁地,我们窝居在由政府事先做好的小小的安置房内。没有水,没有电。在我们落脚后的第二天,电力公司的工作人员就在安置房的后面,开始竖电杆,架设电线。一星期后,由电杆上的主线上,牵下来一根粗电缆,电缆线连着一个大闸刀,十户人家共用一个闸刀,各自牵电线到安置房内。以供照明和做饭。电的开通,让泵房的水泵送来了生活用水。
解决了生活用电,接下来电力公司为我们解决了建房用电:每两家共用一块三相电表,电费平摊。这期间有人为了节省建房用电,便打起了用铝芯线在主线上私自挂线的主意。电力公司的工作人员看见了并不恼火,而是要这一部分人注意安全。看见的回数多了,工作人员叫一声挂线者的名字,或者是一句拖得很长的,模仿峡江口音的“老乡”,便让挂线者觉得不好意思,匆匆收了电线,从此不再私拉乱挂,规规矩矩从电表箱里接线。
2002年电力公司对我们移民村近400户人家,进行了电网改造:每十户一个电表箱,电表集中发在箱里,便于统计、维修。还在我们村选了个电管员,负责我们村全面的电力。
2004年电力公司把我们村的生活用电,与村里四个棉花加工厂的工业用电,分成两股主线,并分设了变压器。并在同年5月,免费换下了老式电表,换上了用电需自行充值的数字电表。这电表以红色的大数字,显示着用电量和剩余电量。续电只需要把冲了值的“U”盘形状的卡盘,插入电表相对应的接口即可。
2006年电力公司更换了我们村的电力主线,把原来的裸体线,换成了铝塑线。同年6月,电表被再一次换成更先进的“IC”卡式电表。这电表在剩余电量只有30度时,便停电报警。插上“IC”卡即可恢复供电,但要及时缴费。缴费方式是电力公司派车派人,到村里现场办公。每过半个月的星期三是约定的现场办公时间,并已持续数年!
2008年至今,电力公司不断地增加村里的变压器台数,以适应村里不断崛起的企业,以及村民们不断扩张的用电量。据村里的电管员说:如今我们村有14台变压器。除去5台是工业用途,几乎每十户共用一台。这让那些四世同堂的人家在用电方面,没有丝毫的顾虑。楼上楼下电视、电脑、空调、音箱什么的,随意地“百花齐放”。
回顾我们三峡移民村的电力发展简史,再来看荆城的电力发展史、三峡大坝的电力发展史,同样有一种自豪感。因为我们的移民搬迁,让我们这些移民也成了支援国家电力建设的“建设者”。这一身份和角度的转换,会让我们在国家电力资源紧张的形势下,学会集约,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最近,在荆城特种作业培训期间,培训老师跟我们学员说,目前已有电力专家发明了一种电源插座:就算是把插孔里倒满水都不会漏电、短路、断电。如果用上配套的插头,把插座和插头一起扔进水里,依然电路畅通。虽然我没有亲眼见到这样的插座和插头,但我相信随着国家电力的飞速发展,比这更安全、更先进的电力产品会不断地涌现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