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嵖岈山的记忆
一颗沙里出一个世界,一朵花里出一个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永恒在那一刹那珍藏。
——威廉·布莱克
城镇从一场欲望和梦想的酣梦中破壳而出,昨夜斑斓的梦境是今晨优雅的阳光,弥撒在清晨静谧大幕下的建筑。
遂平县从遥远的西周走来,在3000年的路途中,经历了春秋的战乱烽火,汉代的辉煌鼎盛,唐朝的叛乱纠纷,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那一场风风火火的运动,到现今风景秀丽、底蕴深厚的风景区,从房子国到驻马店,遂平县用朴素的线条和勾勒画出永不消除的彩晕,黑白交接的记忆,一本厚厚的历史簿。
毛泽东曾说过:“合若干之新家庭,即可创造一种新社会。新社会之种类不可尽举,举其著者:公共育儿院,公共蒙养院,公共学校,公共图书馆,公共银行……博物馆,自治会,合此等之新学校、新社会,而为一新村。吾以为岳麓山一带,乃湘城附近最适宜建设新村之地也。”这个乌托邦式的想法并没有在岳麓山下实现,而是在遂平县嵖岈山中出现了萌芽。195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公社河南省遂平县嵖岈山人民公社成立。它是一个特殊年代下的狂热创举,它曾经为中国五亿农民指引一条新的方向。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一个东方的乌托邦正悄然出现,但是奇迹却如流星般划过,留下一道残酷的疤痕,美妙的开端迎来残酷的结局。嵖岈山人民公社这个山中凤凰一飞冲天,逐步向所谓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给农民发工资,按劳取酬、按需分配却慢慢搭上了政治觉悟,这种大平均的生活,严重打击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最初,嵖岈山的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造中,一个月出勤28天,将自家的房子都捐出去,成为公家的宿舍,但是干部们的行为让人们失去了信心,“天冷冷不过人心,地硬硬不过人手”,不管不顾农民们的身体情况,都必须干活,甚至腊月二八这个全家团圆的日子,人们还得任劳任怨地在荒芜的田地里耕作。1958年的秋天,在全国大跃进、大炼钢铁的日子里,嵖岈山的农田里,麦秆上结满了沉甸甸的麦穗,一片金黄,但是,收割的人在哪儿?只有寥寥无几的老人和孩子,瘦弱的身躯扛不起那千斤中的粮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承载着他们辛勤汗水的麦穗,马铃薯一点点地在土地里腐烂,染上颓废的色彩。两万多的青壮年劳动力,聚集在村庄的高地上,围着破旧的土高炉,砍掉了曾经茂密的树林,上千个高炉冒着幽幽的火焰,熔化了村民的铁犁,铁锅,拿着成品铁炼出了可笑的十斤铁。
1958年的大丰收是无人收,接下来的两年是无可收,现实给村民带来沉重的一击,浮夸产量,高征购依旧在继续,公共食堂依旧鼓励大家大吃大喝,粮食危机产生,饥荒在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后终于爆发,满地都是饿得皮包骨头的尸体,或是奄奄一息的挣扎着的在死亡边缘徘徊的人,当地的高压政策不断地挑战着社员的承受能力和生存底线。人们偷偷摸摸地到已经荒草一片、布满裂痕的豆地里捡拾干瘪的豆籽,用针串着,半夜里,用微弱的煤油灯烧烤着,吃得心惊胆战;有人到食品店里偷取剩余的骨头,迫不及待地吮吸着里面的骨髓。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弥漫着一股腐朽的味道,不知道那个意外死去的人会是谁。嵖岈山人民公社包含了中国人民有史以来最为美好的理想,只不过这个美好理想太过虚幻,没有坚实的基础。
当初在百废待兴之际,人们向往着托马斯·莫尔所描绘的生活,人民是平等的,财产是共有的,一切是按需的。公社成立大会的现场,不少人是跑了三里多的路到的,敲锣打鼓,喇叭冲天,人们振臂高呼,似乎比嵖岈山解放时的庆祝会还要热闹。曾经,人们的手中都拿着《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是人们不离手的三本书;曾经大食堂是人们的骄傲,“人民公社幸福多,集体生活真不错,又是汤,又是馍,饭菜多样好生活,凭票吃饭办法强,节约归己买衣裳,幸福生活在那里,就在公共大食堂”;曾经人们斗志昂扬地生产,扫盲,统一行动,听从指挥……但最终嵖岈山公社在1983年结束了它25年的人民公社历史,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浪潮。
毋庸置疑,嵖岈山的人民是团结一致,奋勇向前的,只不过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使这种精神变了味道。
在1983年之后的历史中,嵖岈山有关于人民公社的历史被翻过一页,开始了新的农村发展。与改革所推崇的那样,嵖岈山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分田到户,村民的积极性爆棚,在建设家园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农业稳乡、养殖富乡、开放带乡、科技兴乡、商贸活乡”的建设思路。
嵖岈山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风景区。除了原始的盆景式的秀丽风景,春游山花烂漫,夏有溪水潺潺,秋有漫山红叶,冬似银装素裹,颜真卿游嵖岈山后亲书“别是洞天”;明代诗人许赞在此写下了“嵖岈山秀寻仙踪,隐隐云阙十万峰”的著名诗句;当代大书法家李锋的《登嵖岈山》为: "漫道黄山天下奇,嵖岈峭丽世间稀。千重瑰壁嵯峨甚,绝献灵峰看欲迷。风光如画固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狂热的五十年代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天下第一社”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作为大跃进时期最真实的写照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的标语依旧写在公社旧址的墙上。且不用说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李先念等众多老一辈革命家在此居住过,也保留了一部分相关遗址。于是嵖岈山形成了“生态立村、旅游名村”的新时代发展思路,积极扶持农家乐发展,引导农民开发杂粮、土鸡蛋、野葡萄酒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生态风情旅游商品,特色旅游的发展逐渐成为嵖岈山镇的支柱产业。
目前在嵖岈山的行政区域内,有养殖专业村,种植专业村,形成了特色农业,办起了股份制的乡镇企业,朝着村民一直追求的美好生活不断迈进。
无论三十多年多少风霜雨雪的变换,时代浪潮的变迁,嵖岈山的人民身上始终有一股团结一致、敢拼敢闯、敢想敢做的冲劲,他们始终追逐着时代的脚步,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努力地实现更好的生活,向着他们的美好理想迈进。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姓名:钟嘉琦
专业: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1301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