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倚梦而生,筑梦而活
你应该相信,人生就是一场大型的“筑梦之旅”。
——题记
我始终坚信,一场未知而神秘的美梦或噩梦把我们带到这个大千世界,我们是“倚梦而生”的,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一定是这场大梦初醒,而惊扰了我们尚未熟知这个世界的那根神经。而后亦喜亦忧的日子里,“梦想”化成各种样子在我们向前驰骋的大道上等待,“筑梦而活”也成了一生所爱。
“中国梦”——“惊天动地”新篇章
“15年前,在我的公寓里,18位创始人有了一个梦。这个梦想就是,在某一天我们能够创立一个为成千上万小企业主服务的公司。这个梦想,从始至终都没有改变过,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是马云在阿里巴巴美国上市时说到的。最近,阿里巴巴上市的消息可谓“惊天动地”,世人无不晓。
我们看到了现实版的“中国合伙人”敢梦敢做,最终将梦想照进现实;我们意识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不是一句虚空俗气的口号,而是那种“阿里巴巴精神”;我们感动于那一个“中国梦”不再遥不可及,而是迎着心头的那一束光“触手可及”。
就在那天,铺天盖地的“梦想成真”挤满大大小小的屏幕。或许,我们依然只能注意到那些“闪闪发光”的人如今的闪耀时刻,而忽视了他们黎明前的黑暗有多漫长。或许,那句激励了一代人的“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又言说了太多我们不可名状的真理。我想,“中国梦”已翻了全新的篇章,它不再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它是“世界因中国而璀璨”。
马云只有一个,但是梦想却有千千万。“中国梦”的筑梦之路已然开启,我们都在路上。
“我的梦”——“那年我二十”
“九零后”的我说:
2014年,我二十岁。
作为九零后出生的所谓大城市的独生女,是大众口中无比幸福的一代。而你会不会也曾替我觉得尴尬,我的童年没有清新的泥土味和浓郁的稻谷香,没有一起捉蝈蝈的“小团伙”,没有傍晚一推开门就是星星闪烁的夜空……但这就是我们这一代大部分人的童年所缺乏的生活方式,我只是其中之一。是的,只是时代爱我们的方式变了。虽然时代爱每一代人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它赋予我们的爱却从不减少。我们还是在课本上读着那些热血的句子,“筹划”着心中的小梦想。或者,无论哪个年代,都会有“理想”、“梦想”等词奔到我们的心中,是不是每个人的童年里都会有一个随口而出的梦想叫做“长大后我要当科学家”。
“长大后我要当一名科学家”,我四五岁时也曾举着肉肉的拳头高呼,告诉全家人。后来发现周围的小伙伴都有一个想当科学家的梦想,便把它搁置一边,置之不理了。因为我那时真的觉得,它是大家的,不属于我一个人。
而“长大后我要当一名作家”,这真的是我发自内心涌出的句子,嗯,“梦想”就这样快马加鞭地来了。三年级时,我的第一篇小小习作发表在《今晚报》“小学生”版上,看到我大大的方块字转换成小小的铅字那一刹那,我真的兴奋得发了狂,拉着妈**手围着家里客厅疯跑了至少十圈……要知道,妈妈只是鼓励我试一试,我从没想过文章有被刊登的可能。“我要当一名作家”,嗯,这念头从此根深蒂固。
那时的我们真可谓天真无邪,以为所有梦想里的称呼都要带上“家”才显得是梦想。科学家、作家、钢琴家、作曲家……世界上所有的“家”都被我们说了个遍。直到初三,班主任老师提议说,在纸上写出你们的梦想和姓名,交给我保管,十年后我们聚会时我会拿出来给你们看……依稀记得,那张纸上我写了两个字:作家。
十年不过一眨眼,日影偏移,物影渐淡。想到那张纸,或许现在就要开始准备赴那个“十年之约”了。
如今的我,二十岁。我不后悔写了那个当“作家”的梦想,但现在的自己愿意更加理智地对待它。现在我更愿意说,我的梦想是当一个可以有源源不断的灵感的“作者”,用一支笔,用数行字,传达给这个忙乱的时代我的心声,传达给旅途上的异乡者、筑梦路上的前行者我的鼓舞,传达给麻木者、冷目者哪怕一丝的心动,拨动开他们最最柔软的那根心弦。
“六零后”的他说:
1989年,我二十岁。那时上完中专就直接分配到了单位,没有机会念大学。现在的大学生似乎遍地都是,而我们那时,周围邻居出了一个大学生那可是“光宗耀祖”的事。我和大部分人一样,上完了中学就上了班。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是我一直钟爱的仅次于如今的最好的年代。现在的生活,优越无比,不愁吃穿,手机、电脑、车子、房子越来越大众化,神仙般的日子……而我钟爱的那个年代,是萌芽的年代,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似好又还未好”的那种期待,那种对希望的憧憬,我只有在那个时候经历过。那种“明天会更好”的感觉着实给人心旷神怡的带劲儿感,无论是对自己的生活还是对当时的政治、当时的年代。而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向各处,每个人,尤其是我这样的青年男子,更是想多去闯闯,谁心底不曾有“梦想”呢。那时,我已经有了心仪的姑娘,她说你去搏一搏吧,我等你。
在被分配的单位里,我主动辞了职。那时的选择无非是“北上”或“南下”,我数了数口袋里的人民币,买了张开往北京的绿皮火车的票。或者现在说的“北漂”这词儿多少有点辛酸的味道,但我们那时不是,只是觉得浑身都是劲儿地去“闯天下”。我凭着自己手上的机械技术先是找到一份对口的印刷厂的工作,结识了一些想要自主创业的朋友,当时市场经济开始实行,一切又都“生机勃勃”。
那年过年回家,我买了两件东西,一件是摩托罗拉最新型号的BP机,一件是当时市面上新出的像“砖头”一样傻里傻气的“大哥大”。家人都说我是“闯出点名堂了”,其实那时一切还是刚刚起步。
有时我总感激“时代”救了我们这一代“有梦”的人,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去闯,而如今又和“中国梦”一起,完善“我的梦”。如今我的女儿“九零后”那代更是赶上好时候了,她说她想当作家,我笃信,有梦想的人生从来都前途无量。
“筑梦之路”——有你有我
行走在匆忙的城市里,我总会想,那一个个加快脚步、神情冷漠的人到底在想些什么。或许他们有的已被繁忙的工作和琐碎的生活打乱了心情;或许他们看不到未来的光,只能在当下的“黑暗”里急速前进;或许他们心中有梦,一刻也不能停地去争取时间。
而这些场景,在我心中又构成了一幅画。画中的是一整个世界,那条大道上写着“筑梦之路”,那些来来往往的人群永远摆脱不了在这条路上行进。但只有锲而不舍行到达终点的人才能感知“筑梦”的喜悦,正在路上的人多多少少神情茫然、脚步凌乱。那些在终点向我们招手的喜悦者,让我们的“筑梦之路”并不孤单。
倚梦而生,筑梦而活。关于梦想,有你有我,我们,都在路上。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姓名:闫岩
专业:汉语言专业12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