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716|回复: 0

发掘民族记忆,保护精神遗产

[复制链接]

310

主题

310

帖子

465

积分

特种部队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465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10-9 15: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掘民族记忆,保护精神遗产


  清晨,第一缕阳光刺破镂空的木雕花窗跃上深褐色木制桌案。小光圈一一跳过木桌上的排刷、棕刷、镊子、针线、糨糊、锤子,最后打在一本残破不堪的古书上,满目疮痍的古书顿时熠熠生辉。

  铜炉里的水已经烧过一个来回了。镂空的薄竹片架在直径二十来厘米的炉口。余老战战兢兢地把拆好成页的皱折古籍平铺在薄竹片上。这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世间仅存的孤本。经过岁月的侵蚀,变得千疮百孔,破烂不堪。透过放大镜,小心地用镊子把一处折损的一角压平,蜷着的地方受高温湿气舒展开来,沸腾的水冒着蒸汽慢慢将书页润湿。

  余老是一位古籍修复者,24岁学艺,干这行已有34个年头。书架上那些年代久远,泛着黄的,破破烂烂的古籍就是他每天打交道的对象。一项流传千年的古老技艺,一种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传统工艺,借尸还魂,珠联璧合,是对古籍修复工作的评价。我国的古籍拥有悠久的历史,她将历史文明发展和先贤思想智慧以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记载下来,成为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播形式。但是岁月的侵蚀让这座文明长城变的脆弱,很多古籍经过聚散转手,天灾兵焚,遭受损毁,有的因虫蛀、霉变,变得千疮百孔,破烂不堪。因此依靠修复技术,化腐朽为神奇,是保护历代古籍完整流传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搵平好了的纸晾干后,将书页字面向下平铺在专用桌面上。用毛笔蘸一点糨糊刷在破损的位置,再用准备好的“旧纸”贴在上面,抚平,将多余的纸张小心地撕去。“修补古籍得‘对症下药’。”余老说。首先要了解古籍破损的原因,是虫蛀,是霉变,还是絮化?然后还要了解纸张的性质、纹路,选用相同的纸张进行修补,颜色不同的还要对纸张进行染色。修补完成,将修补好的页数进行喷水、晾干、压平、墩齐、锤平、齐栏、重新装订等十多道工序,做到修旧如旧。一本破损的古籍完成这所有的工序变成“原样”,少则几月多则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认为:“艺术作品的即使是最完美的复制品,也缺少一种因素;她的时间和空间的在场,她在她碰巧出现的地方独一无二的存在。”这种艺术品本真性即是“灵晕”。作为书籍当中传承久远的珍品或者艺术品,古籍善本集中地体现这种“灵晕”,她正是以自身在历史中的持续在场,维持着这种美的至高境界,可以说,古籍与普通书籍的不同就在于它不仅仅具有传递知识的功能,其本身更呈现为一种关于价值的理念,凝结为一种历史的见证物。而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则意味着需要以全部的虔诚坚守这一价值,秉持这一理念,余老正是这样精神的坚守者。

  据相关统计,截至2012年,中国有古籍文献超过3000多万册,但从事修复的人才不足100人,其中像余老这样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不足20人。在英、法等国,硕士、博士从事古籍善本修复工作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我们断代很厉害,缺乏35岁以下的新生力量,余老对此很担忧;古籍修复终究不是一门热闹的学问,终日埋首旧书堆,需要耐得住寂寞,又要守得住清贫,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记载是需要从我们手中传下去的。尽管余老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古籍修复的代表性传人,但他谦虚的说自己只是个修书的。几十年如一日沉浸在古籍中,他身怀绝技,却毫不在乎无人关注的寂寞,置身扎根在自己的精神家园。历史文明在他指尖徜徉,民族精神在他心田激扬,文化根脉扎根在华夏土地上。

  古籍修复是一个修身养性的活儿,得平心静气。注重的是修书过程对主体性情的濡染和精神的充实。在以追求快速更新为特征的当代社会,急功近利成为现代人的普遍心态。古籍善本所具有的传承历史的功能,以及其所承载的深厚的文化内涵逐渐不再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成为一种稀薄的空气,慢慢流散。然而,余老却以其磐石般笃定与热诚日复一日地复原着历史,文化精神的藤蔓才得以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蔓延。这些连接历史、修补时间的古籍修复者们正是文化田园的默默守望着,他们手掌的每一分一寸的移动,都昭示着文化的流动,他们的默然瞩望,构成时代文化担当的重要象征,抑或他们本身即体现了文化艺术的“灵晕”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金融系

  姓名:李俊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