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总要有所期盼
如今,我越来越觉得,一个人一定要有所坚守,一个人总归要有所期盼。
我记得清楚,高考前我写过关于“守望”的话题的议论文,那是我唯一没有上过五十分的习作。那篇文章被我改了又改,我找语文老师探讨了不下三次。最后,也没有改出让自己满意的文章。“守望”这个词,在高考前夕那段紧张的日子里,总是不时地闪现在我脑海中,而我想不出答案。
那些问题总是困扰着我:
“守望”究竟是什么?
它是一种坚持,或者说是坚守?还是,它是一种姿态,被赋予了无限的精神力量?或者,它是大概只是个孤独色彩浓厚的词吧?
那我们又要去守望什么呢?
语文老师在高三的课堂上讲评关于“守望”的作文,她告诉学生,我们写的,我们要守望的,一定是一种精神,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她的学生不解,认为她没有讲明。我们要去守望怎样的精神家园?为什么我们要去实践“守望”这样一个动作?她的学生要怎样才能去诠释好“守望”这样一个大词?要知道,他一直都觉得,“守望”是一个带有那么一丝神圣意味的“大”词。
而我们又要如何去守望?
用等待,像那出有名的荒诞剧《等待戈多》一样,去漫无目的地等待?用追寻,像老庄孔孟那样去追寻,某种圆满和抵达?还是只能在思索中困惑,像霍尔顿那样沦为一个挣扎的麦田守望者?
现在,这些问题依然萦绕着我,不时地让我陷入沉思。但幸好,我也渐渐懂得,莎士比亚说过的,“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我们都应该肯定,守望的意义,我们每一个人都首先应该是一个实践者,其后才是一个思想家。世间有太多大道理,你不能单单地只去想,你要去经历,在经历中去感受,在感受中去品味值得不值得。
这都是,我暑期去河北保定龙泉关镇西刘庄小学支教后,才有的感受。那段在太行深处的日子真得带给了我很多。我记得那里的天,天上的云,云后的蔚蓝和浩淼繁星;我记得我们这群满怀青春热情的青年在银河下畅谈理想,城里不曾见过的,但其实一直都璀璨着的银河;我记得在讲台上面对一双双单纯而渴求的眼睛时的感受;我记得家访时,每一位家长的真诚与信任;我记得每天送孩子们回家的那十三里路上的欢声笑语;我全部都记得,我去践行自己梦想时的感受,去为他人尽自己的一点点力的感受。多年的梦想,被我实现,那种强烈的渴望与坚持,在实践的过程得到了确认和肯定,让你觉得值得。
“你要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支教时看到的《花婆婆》的故事,忽然就让我想到了林肯说过的,“我的希望是想确定因为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才使这个世界变得好了一些。”忽然我就明白了很多,在西刘庄的日子,于我来说,是一个契机,它让我成长,它让我懂得,它让我感激。一直以来,支教梦,那种渴望去为他人、为祖国母亲做一点事情的心情,或许便是,我之前守望的姿态。我坚持着,想要去支教,去为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带去一些希望;我坚持着,不去理会那些质疑的声音,因为我知道,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去实践,切实的行动会带给你远比空洞的言语更清醒的认识。
我开始认识到,“守望”这个词原来可以离我们每一个人如此得近。其实每个人一直都有所守望,在我们内心的深处,都有所相信,有所坚持:我们还是相信真善美;我们,作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生活在这片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可爱土地上,总归都还是想着要为身边的人做些什么,为这多情的土地做些什么,就像鲁迅先生他讲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我们还是在用我们的真诚,用我们的心血,去实现自己的梦,去实现这片土地上华夏民族千年来的梦想。
再来,我之前的问题:
你不需要弄清“守望”是什么,“守望”与每一个人都变现姿态都不同——解放军战士奔走抢险救灾前线;医生忙着救死扶伤;教师在三尺讲台上传递着知识与信仰……你也不需要去纠结于你应守望什么,每个人需要守望的都不同,但我们最终可以为了实现同一个梦想,而相遇。你亦不需要去思考你守望的方式,你更需要的是,去践行,去从更实际的角度出发,去维护你所守望的——你迟早会倍加珍惜的精神家园。
我从支教的那些起早贪黑、疲惫却从不觉辛苦的日子中懂得,我们要从肩负的责任中找到归属。你要为这个国家,去坚持你美好的愿景。你在这种坚持中,实践;在实践和交流中,产生某种强烈的意志——你实现自我的精神;这种精神由个体生发,不断去感染个体所在的群体,从而便有更强大的精神,更强的力量,去完成更伟大的梦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将有新的期盼,希望我们每个人,我们的家,我们亲爱的祖国更美好的期盼——我想这个可能便是“守望”这个词的一种完整过程体现。
你总要有所期盼,
你总要有所坚守,
你与“守望”息息相关,
你我都生活在这宽厚的土地上,
我们同享她的明媚与丰饶,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打在你我的脸上,
既然你我都怀有阳光的信仰,
便用满腔热忱,
去感恩这土地的慷慨与善良。
一个人一定要有所坚守,一个人总归要有所期盼,要用他的全部,去守望,怀揣着生他养他的土地所赋予他的信仰。
来稿:华中师范大学
姓名:牟一鸣
专业:文学院2013级中国语言文学类3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