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望精神家园
天地莽莽,岁月邈邈,时间的穿梭,空间的交错,我们站在前所未有的年代,个体的生命形色各异,竞相张扬个性的风帆,与此同时,真假虚实模糊了公众视线,人们也无视了心中的界线,私欲肆意膨胀,心底有一份茫然无措。
千年的纲常伦理,孔孟之道沦为书本教材中的纸老虎,悬置在经典高雅的文学殿堂里孤芳自赏,静静接受千年后种种眼光的审读评判。提及信仰,一部分人持过激观点,认为是一种精神的束缚,人性的自戕。没有了封建等级统治的威权强制,没有了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迫,没有了寻求宗教慰藉的必要,和平的年代里,在大部分人看来,信仰已死,信仰是逃避现实,自我麻痹的手段。何其悲哀!
与众不同,独一无二成为个性的宣言,张扬放肆好似是青春的代名词,在青春的路上,我在寻找信仰的意义。信,即相信;仰,即敬慕。现在的人是缺乏信仰的人,在科学的发展中,也丧失了远古时的敬慕,人无敬慕,无所顾忌也随之而来。毫无疑问,现在的人们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以至于致。人之初,性本善,衍袭中也受教于礼,义,孝,信,仁。但知而不行,皆为枉然。但当世之人,上层人物被生活遮蔽了清明之眼,奔波辗转于富贵权利之中,追名逐利,纵心神疲倦,但岂能全身而退,回至本心。普通大众,即使心有天高,欲挽狂澜,也被柴米油盐,人情世事所累,久看了世事不公,也逐渐丧失立场,融于大流,以人各有命,诸事虚妄定论,留下世风日下的老生常谈。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人诚不欺人,实为人生信条。面对不可避的外世的生存法则,我们并不是只能身不由己,规则固然是规则,有存在的合理性,但也决定了其改变的可能性。一切尙属人为。天下大同,确实是理想,但理想之所以存在,正是其在人生道路上的指引性。信仰,亦然。它不是精神的束缚,而是本心划定的人生信条,是一把不容侵犯的做人标尺。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人心亦有界线,不要贪求太多,贪求过多,就成了欲。谈及人心,总是难忘西游记。自由强大如孙悟空,打败困住他自己的仍是未超越的本心,他不死不灭,只能被困住。曾经困惑于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取经前后的巨大差异,每每不甘心,直到后来,方才明白,重重磨难中,修的正是心,正心才能明性,然后其他。人心生长的过程,总要由欲望膨胀中的小我,历练成不贪求欲念的大我,两者阶段都是成长必然。
人心不是棋子,非黑即白,大奸大恶之人也属少数,超然物外的普世圣人也千年难得。身处喧嚣俗世,我们也是俗世之人。但重要的是,俗并非庸俗,心性混沌,丧失自我。人立足于世,要戒严心中的精神家园,坚守人生信条,这就是信仰。普通你我,可以并不伟大,但不可以卑微,不求轻易改变世界,只求保留自我界线。信仰,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私奉献,更不是有事临头的抱佛脚,不是普世的政治或宗教舆论。它是行世之人的人生信条,是守护精神家园的价值标尺,你,我皆可以有信仰,更需要信仰。先从小我自觉做起,不要同他人比较,无人的约束,是最高的约束。说起来容易,做起却不易,现在的我们,在资讯迅捷的同时,也过多活在别人的眼中,活在一种外在或多或少的关注度中,缺乏一种沉淀,寂静,也缺乏千年前的精神底蕴。
儒家倡导修身,慎独,尽心知性,心学也提倡致良知,慎思明辨。行走在花事荼靡的大道中,重要的是守住心中的小道,心不变,道亦不变。信仰,由心发,以道显。于他人,要践行善、仁、义、信,关于亲情,爱情,是人心私情,人间至情,常人皆有,但天道和于中和,七情要掌握适中调度,过犹不及。于己,要修己明德,慎独自知。人永远无法脱离社会,这是生命伴随的责任,但作为万物之灵,亦有其独立性,这才是人存在的可贵,在纷繁的尘世中,应保持一份清醒,心中清明,在成长的路上坚守信仰,不轻易妥协于世事,守住精神家园。
信仰存在于否,在于你是否相信,如何选择,是本心的回归坚守。信仰,就是守望精神家园。信仰不灭,精神家园长存,走在路上,守着自己的心,从容地领受生命的任务,你我一同延续。
来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姓名:庞园园
专业:中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