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遍烟花读月光
高中时候的语文试卷中曾做过一篇阅读,讲的是林徽因和张爱玲的比较,约莫记得的是作者说像林那样的女子,带着温暖活在世间一世绽放更加符合现在的价值观。我曾喜欢林徽因许久,读《人间四月天》时极欣赏那一抹春日亮色,温暖的格调浅浅抹去了胎伤,以一种包容的姿态仍旧向往着暮春的美好。相比之下,我对张爱玲的印象只停留在"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这么一副冷淡疏离的神情上,近日不知为何,忽然品味起张的点点滴滴,觉得似乎我对林对张都有一些误解。
无论出身还是经历,归于平淡或是薄凉。她们都该是最寂寞的烟花,开尽韶华之后以自己的方式坠落红尘,却仍在红尘中固执的燃烧,点亮哪里,由自己决定。她们已经为世人绽放了最耀眼的才华,最后的余香,只有自己有资格选择自己最后的心灵归属。
时光结下了厚重的茧,剥落之后,我们都将褪下青春年少的百转千回,归于人间烟火或是独自凋落,由不得自己选择。唯一感慨的是曾经年轻过,若是追忆,便有追忆,已经不知有多么幸运。
岁月悠长,晴雨不定,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有怎样的才华,都有迷惘和忧伤的时候。张爱玲也继母被打骂囚禁,林徽因幼年也因父母的缘故独自在木楼上看云卷云舒。没有自怜就不会伤怀,她们都是不许自己沉沦的人,学生时代就晓得这些,所以在年轻时便以耀眼光华掩盖尘埃,早早成名。后来面对感情亦是如此,惯于淡漠的放手,习惯只有自己的楼台,转身是为了怕自己受伤,或者根本就是为了疗伤。无法推论,不去辩解,纵使知晓我也不愿深究最后的结局,我只相信,在美好的时候恰如其分相逢一笑,已经是宿命刚好的安排。
若将林徽因比作一朵素荷,那张爱玲无疑是孤傲冷清的郁金香,此二者想去甚远,却都遗世而独立,静香渺远,不似紫藤萝之类只可依附别人生存的花。世人常津津乐道林徽因的三段情缘,极少想象得出她寂寞的样子,她冷静自持,所有的选择似乎是命运开的外挂,稳稳落下的棋子总是赢局。殊不知,荷花用水作了掩护,人们再怎么看到的也是遥遥隔岸,远远看到一片素美,却不知波纹几何。她以恬淡隐藏着淡漠,用理智抚平自己的伤痕。张爱玲看似决绝地割断所有牵挂,没有一个"梁思成"或者"金岳霖"做掩护她内心深处的水波,只好在陆地上裸露自己的根茎,让世人看到她的血肉模糊。林徽因却在诀别时仍旧微笑,实则早已心硬如铁。要么对别人残忍,要么对自己残忍,她们都喜欢用最决绝的方式离开,然后深谙孤独是人生的常态,不去恨,偶尔爱,路过悲伤也波澜不惊,将寡淡的人生演绎出两种别样极致。学会抽身便隐于红尘,学不会就各安天涯,独自饮下半壶月光。
放不下,才会以诀别做借口,真正的云淡风轻,是连作别都不需要的。偶然转身就是一世云烟了,非要说一声再也不见干什么呢?
人总是喜欢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来了断自己的过去,归根结底只是想要换一种生活方式。细胞每七年一次大的更迭将七年前的你换得干干净净,可是习惯的力量让人无法轻易更改。于是只得渐渐学会从容不迫。
我将她们搁在一起来读,就是读那份心里的宁静平缓。林徽因以一种清和的色调将平静归于相夫教子,也仍旧保持着遗世独立的态度,或许就是那种骨子里面的清冷格调让梁思成在后来娶了林洙之后说:"原来婚姻可以是这样轻松和美的在一起。"这样看来,她没有以孤标傲世自持,却仍旧是一个习惯看孤单月亮的女子。归于平淡的生活却平庸不了她波澜不惊的气质。张爱玲将自己的宁静和了血色,硬是将一派清凉的心境写得薄凉。她也是往前走着,却不断地提醒着自己改如何清醒,她不忘却的或许是不能忘却,或许是根本就不想忘却。她一生要活得浓郁,在没有色彩的时候,那些极致的回忆可以恰好填补色差。
她们确是最美的烟花,却也都是别样的女子--在别人仰望烟花的时候,她们静静地看着月光。
盈满则亏,她们淡淡的想着。
来稿: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姓名:邬锦锦
专业:工商1203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