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台北10月12日电(记者齐湘辉 陈键兴)晚上6点不到,台北市信义区基隆路一段380巷的居民们已等候在路边,手里都提着几个垃圾袋。 随着《少女的祈祷》的悠扬乐声由远及近,一辆黄色双箱式压缩垃圾车和一辆白色资源回收车如约而至。车停定,居民们纷纷把手中的蓝色垃圾袋扔进垃圾车,其他垃圾则分别放入回收车摆出贴有“一般类(瓶罐等)”“废纸类”“干净塑胶袋”“养猪”等字样的垃圾桶内。 第一站:家庭垃圾不落地收集 “在台湾,扔垃圾是社区的大事!”在一旁“督导”的清洁队队长邓淞骏笑着对记者说,台北的垃圾分类十分严格,不可回收物必须使用付费的蓝色垃圾袋,混杂倾倒垃圾将被处1200元至6000元(新台币,下同)罚款。 “垃圾分类,让我们可以省很多!”居民刘女士告诉记者,2000年以前,人们大都不对家庭垃圾进行分类,而垃圾清运费是按照居民用水量计算的,和倒多少垃圾无关。后来,因为可回收物免清运费,她就注意把垃圾仔细分类,每月的垃圾清理费少了三分之二。 台北市环保局局长吴盛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随袋征收垃圾费之前的1999年,台北市家庭垃圾量为每天2970吨,到2012年降至每天986吨,减幅达66%;资源回收率则从2.4%提升至47.7%。 “一开始民众也不习惯,但经过我们的教育、宣导,再辅以罚款等强制性措施,现在大家已经很会分类了!”邓淞骏说。 6点半一到,垃圾车准时离开,前往下一站。在台北,有4000多个垃圾收集点,每周5天定时定点直接从居民手中取得“新鲜”垃圾,替代了许多城市随处可见、臭不可闻的垃圾堆、垃圾桶,落实着“垃圾不落地、资源全回收”的环保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