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不能填溪断水,城镇化不是毁田盖楼。”这是厦门市规划委员会主任赵燕菁在闽南金三角发展论坛探讨新型城镇化发展时说的一句话。(10月25日海峡导报) 笔者认为,这句话说得非常精到,非常科学,这应该是城镇化发展的底线,是城镇化建设的原则! 没有哪个时代有我们这个时代变革深刻!没有哪个时代有我们这个时代变化巨大!没有哪个时代有我们这个时代发展迅猛!没有哪个时代城市化进程有我们这个时代的进程快捷!极目望去,神州大地到处是尘土飞扬,到处是机器轰鸣,到处是繁忙工地,到处是新城矗立! 而很多新城,尽管占地面积非常大,非常开阔,但设计上没有个性,建筑上没有特色,配套的公共设施也不完善,群众生活非常不便。最后是农民失去了土地,地方失去了特色,文化失去了根基,乡情无处寄托,乡愁无处安放。总觉得生活中缺少点韵味,总感到未来少了点底气。 这样的城镇化其实是地方土地财政的结果,在土地财政的驱使下,有的地方政府大肆圈地,拼命造城,想方设法赶农民上楼,千方百计撵农民进城。为了造城,是逢山挖山,遇河填河,有田毁田,有水断水。大好的山水就这样消失了,大片的良田就这样不见了。 从本质上来说,城镇化的核心应该是人,它并不是为了将城市建大,将人口集中,把人赶上楼,将人归大堆就了事。而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更好,生活水平更高,让经济社会发展更科学、更可持续。这种为了财政收入,不顾一切造新城的城镇化,显然背离了城镇化的这个初衷,人,没有城镇化,土地,却城镇化了。表面现象看来,地方政府卖地有了收入,开发赚了大钱,财政日子好过了,但是山水没有了,生态建设没平台,良田消失了,粮食生产没载体。这是见一时之效,留永久之害呀! 而且因为理念的偏差,设计的匆忙,建设的缺陷,导致城市建设先天不足。不仅给现在现在的生活造成不便,还给后来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成功的城镇化,应该是除了高耸的楼房,繁华的街道,宽阔的马路外,还有溪流潺潺、泉水淙淙,山中有鸟鸣,水中有鱼游,“喜看稻菽千重浪,”更有绿色入眼来。这才会让人有根的感觉,有故乡的味道,乡情才有地方寄托,乡愁才有地方安放,才会得到群众的认可。 但愿官员们都能校正理念,以科学发展的思维谋划城镇化,以务实的精神建设城镇化,自觉做到“城镇化不能填溪断水,城镇化不是毁田盖楼。”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呵护好我们的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