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0696|回复: 8

应城最大湿地公园——老观湖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442

主题

3025

帖子

3624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24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10-29 21: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应城最大湿地公园——老观湖应城最大湿地公园——老观湖应城最大湿地公园——老观湖应城最大湿地公园——老观湖应城最大湿地公园——老观湖
http://bbs.yingcheng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0084&fromuid=33596


DSC_6218.JPG
DSC_6220.JPG
DSC_6222.JPG
DSC_6224.JPG
DSC_6234.JPG
DSC_6285.JPG
DSC_6291.JPG
DSC_6307.JPG
DSC_6308.JPG
DSC_6345.JPG
DSC_6348.JPG
DSC_6351.JPG
DSC_6356.JPG
DSC_6360.JPG
DSC_6371.JPG
DSC_6372.JPG
DSC_6375.JPG
DSC_6379.JPG
DSC_6382.JPG
DSC_6386.JPG
DSC_6397.JPG
DSC_6398.JPG
DSC_6400.JPG
DSC_6404.JPG
DSC_6405.JPG
DSC_6406.JPG
DSC_6408.JPG
DSC_6409.JPG
DSC_6412.JPG
DSC_6413.JPG
DSC_6417.JPG
DSC_6420.JPG
DSC_6422.JPG
DSC_6424.JPG
DSC_6426.JPG
DSC_6427.JPG
DSC_6429.JPG
DSC_6432.JPG
DSC_6433.JPG
DSC_6434.JPG
膏都盐海,温泉之乡,蒲骚故城,应游之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来自
广东
精华
0

148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1084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4-10-29 21:18: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云南
精华
0

257

主题

1876

帖子

2526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526

IP属地:云南省昆明市

发表于 云南省昆明市 2014-10-29 22: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观湖,又名老鹳湖,位于县境西南,东北距县城19公里,上源四龙湖,下连三台湖,人和、典集、义和以及汉川的垌 冢紧邻湖边。湖底高程23.1米,正常水位25米,最低水位24.5米,平均水深1.9米,蓄积水量2000余万立方米。老观湖名的由来,有二种说法。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湖中有小岛名庙水台,上有大观寺,老观湖因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湖状小而深,似罐形,名曰“老罐湖”,后写作老观湖。据说,庙水台原是一座“水涨台升,水落而台降”的神台,台上栖有一对凤凰(亦说是一对鸽子)守台。汉川刘家咀人认为有神灵保佑对岸,顿生嫉妒之心,遂请阴阳先生施展法术赶走了凤凰,断了其“脉气”,从而使庙水台失去了灵性,变成了一个孤台。庙水台往西至彭家咀,与隔湖相望的云家咀、刘家咀水域,又称月湖。
民国时期,有湖面4.3万亩,湖中生水草,湖上还有凫(野鸭)、雉(野鸡)等野禽纷飞。水天一色,波光鳞鳞,渔舟唱晚。早期的老观湖为泛水湖,河湖相通,水位随涨随落,沿湖易遭渍涝。1951年,在老观湖新修三合垸,堤长3.8公里;1961年,湖面减至1.8万亩。1964年,陈河区人和公社组织劳动力2100余人,围垦草场垸,扩大耕地1600亩,湖面缩小,1969年,修筑汉北河堤后,遂成内湖。汉北河开挖后,河成堤就,河湖两分,水系归一,水位下降,陈河区沿湖社队又相继围垦白洋港,甘家汊,大湖垸、杨家湖等处,先后共新增耕地8150亩,使湖面进一步缩小。
1973年,陈河区组织民工,结合灭螺,围垦三台湖时,在老观湖西从田咀至萧梁沟筑堤一道(名西堤),长2080米,抵御老观湖水漫溢,又从湖北开挖一条排灌河(又名灭螺河),直通龙湖引水河,兴建排灌闸,以解老观湖水患,确保东西三台湖收成。
1979年,当地群众在湖中修筑一条由阙家咀至庙水台长2000余米的堤防,围堵毕家汊3500余亩的水面经营渔场,使湖面更加缩小。毕家汊为老观湖向北延伸时形成的一个汊港,自古以来多分支,诸分支形状如蓑衣,得名“蓑衣岗”。汊内鱼丰草茂,历来为沿湖各宗族必争之地。毕氏贤达毕明道出资部分,族内募集部分共花现洋800块才得以毕姓冠名此汊,以彰显族威。至1985年,湖面1.54万亩,承雨面积155平方公里。
建国以前,老观湖水域宽阔,沿湖汉川、应城两县渔民,多以在湖中捕鱼为业,经常为湖界纷争不断。两岸视为仇敌。汉川刘家咀以下网捕鱼为手段,而应城骆集、彭黄则以“取 子”(秋天,置蒿草、树枝于湖中,诱鱼藏其间,入冬后,则以网或箔子围捕)和“挖冻坑”(在冬季于河滩边挖30——50平方米的坑 一个,在临水面开一进水口,待鱼从进水口入坑后,即堵口取枝捕鱼)为手段,两岸互相滋事,冲突迭起。有一年,刘家咀抓走毕姓渔民9人,准备第二天“拌豆腐”(残忍杀戮),毕姓派毕明道为代表谈判才得以放人。由此,积怨加深,对峙日久,汉川派出以刘九愚(音)为代表,应城派出以毕宣武为代表,决定对簿公堂,以划清湖界。公堂上,县太爷问毕宣武:“你们的界线是如何划分的?”毕答:“南起庙水台,北至古路桥,东到蓑衣岗,西至我家乡!”县太爷问刘九愚的界线时,刘答:“水涨水为界,水退坡为界!”毕宣武辩称道:“县老爷,照他们的说法,当老观湖的水涨至您县衙门前,那县衙也就成了他们的地盘了吗?”县太爷听后大怒,惊堂木一拍,宣刘九愚败诉,湖界纷争从此告停。
近十几年来,沿湖两岸农民不再以捕鱼为业,两岸关系趋缓,联姻渐多,贸易、交往日甚,多设渡口。早期仅在渡船湾至骆驼咀唐家湾设一渡口;现在新增六屋咀至骆驼咀唐家湾,彭家咀至云家咀两处;另外,在阙家咀至庙水台堤坝段,为方便渔船过往毕家汊,堤分两段,置船设渡,方便陈河、义和农民往来。
近几年来,湖水灌溉两岸良田数万亩,水灾见少。随着筑堤围垸,汊港减少,湖岸渐直,湖面渐小,野禽渐稀,偶尔见之,也难捕捉。沿湖农民以捕鱼为副业。而湖面水草渐多。野菱、蒿草遍生。每至夏末秋初,农民驾一叶小舟,下湖采摘鲜菱,上市出售。野菱生吃甘甜,熟吃酥软,还可制成菱米糕;蒿草芯则是上好的绿色食品,“人参燕窝都不想,只想那蒿草煮黄颡”足以佐证。以湖中河蚌肉加农家米粉糊成的“蚌肉羹”则是义和地区的一道有名的特色小菜;湖中莲藕,不同时节,有不同的吃法,更是湖区所独有的。前几年,有志之士联合上海客商在毕家汊网箱养蟹,让老观湖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19

主题

5570

帖子

6227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227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4-10-30 07:01: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严重支持,强烈支持,保护好现有湖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福建
精华
1

10

主题

1018

帖子

2233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233

IP属地:福建省福州市

发表于 福建省福州市 2014-10-30 19: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是上文中提到的汉川垌冢人,且家就在湖边,希望汉川、应城两市政府将湖好好规划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922

帖子

122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220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4-10-30 20: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灌湖有一半是垌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442

主题

3025

帖子

3624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24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4-10-31 13: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观湖
位于应城市、汉川市
东经113°28'60" 北纬30°46'1"

行洪区封闭性湖泊

诗咏老观湖

芦花,这些扎根水乡的
风韵女子,由于水的退隐
变成了清瘦干黄的老妪
蒹葭不再苍苍,梦中的美人
早已不来捣衣,不来采莲
偶尔几只野鸭欢腾的叫声
唤醒不了枯萎的红菱
               ——李汉超(应城籍诗人)


主稿
老观湖
芦花漫天舞秋风(主题)
记者易建新、通讯员郑毅、丁艳红、黄宣和


蒹葭苍苍,在水一方。此水为应城的老观湖。
在湖北的湖泊中,想要看芦苇的丰茂和婀娜,最好如记者一样,在深秋时分,来应城老观湖。兀立于湖边,眼前是茫茫10万亩芦苇,秋风起处,芦花翻飞,满湖飞絮,此起彼伏,那场面之壮阔,景色之壮美,无法以言语描述。任微风掠过,凭芦花拂面,禁不住感深秋之深邃,人生之苍茫。只是在水之湄,静寂空旷,了无伊人,只有漫天芦苇和片片芦花。
“蓼烟疏淡,苇风萧索。”芦苇历来为古代诗人钟情,大都凝结着浓郁的悲情,寄予着离愁别恨。特别是开在深秋时节的芦花,其萧瑟和苍茫所构成的意象,更为古代诗人动情。革命战争年代里,沙家浜的芦苇荡,曾让我们留下多少血与火的记忆。
然老观湖的芦苇,却充满生机。其矮则2米许,高则4米多,瘦劲苍苍,娉婷纤纤;那芦花如穗如帚如席,深白中带着季节的浅黄,在秋风中曼舞轻颺,在高远寂寥的秋日,让人感到格外温暖。

主稿一
芦苇湿地的困惑(题)

10月16日上午,我们行走在汉白河大堤上,它与右边的老观湖紧密相连。汉川市垌塚镇村民刘学兵,肩挑两大捆芦苇,渐渐走近我们。由于芦苇太长,扁担虽然压弯了,芦苇依然拖在地上,一路扫尘而来。“这少说也有百十来斤,您这是要往哪儿送啊?” 刘学兵拄着扁担说:“哪儿也不送,挑回家当柴烧。”在湖边,62岁的周太婆正在修补渔网。记者问,这么多的芦苇没人割吗?可惜了。她笑着说:“不值钱嘛!” 义和镇党委书记沈渊介绍,上世纪末,湖边村民一到秋天芦苇疯长季节,很多人会来收割,用芦苇烧水、烧窑,还可卖给外地商人去造纸;现在芦苇贬值,只好当柴烧了。
专家介绍,芦苇以种子繁殖,种子可随风传播,素有“禾草森林”之称,可形成高大的禾草群落。老观湖10万亩芦苇,弃之如敝屣,任其自生自灭,岂不可惜?况且芦苇属于根系发达繁殖极快的植物,无人收割之后,根系会在水中自然腐烂,对湖泊水质和生态造成影响。
湖北水事研究中心副主任邱秋教授介绍,芦苇被科学家誉为“第二森林”,在我国的十七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芦苇湿地是湿地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在净化空气、改良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控制污染等方面,都具有其它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而且芦苇又是价值较高的湿地经济植物,因此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芦苇湿地资源,是一个重要课题。她建议,以老观湖独有的芦苇资源,可以尝试建立我省首个芦苇湿地。
省水利厅专家李先耀认为,芦苇是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现在国内市场求大于供,芦苇制品又是出口创汇的优势产业,国际市场前景良好,生产潜力巨大,潜在效益可观。目前芦苇产业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单位面积产量低。二是采取掠夺式经营方式。“老观湖芦苇产量不低,不存在掠夺式经营,具备很好的生产条件。让其自生自灭,十分可惜!”他建议根据芦苇的生物学特性,结合老观湖的客观实际,实行科学育苇。同时当地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对芦苇产业宏观调控力度,把芦苇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这样“才能实现芦苇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湖北水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腾则认为,可充分利用芦苇湿地资源,建立和延伸生态经济链。芦苇湿地的生态环境,是鱼、蟹、禽繁衍生息的乐园。水肿的浮游生物是鱼、蟹、禽的天然饵料源,其排泄物又是芦苇的天然肥料,从而形成了良性生态经济链。苇田的鱼、蟹、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没有污染,是良好的天然绿色食品,不仅市场价格高,而且供不应求。他特别提醒,老观湖如建立芦苇湿地养鱼,要根据苇区的水资源现状和水面大小来确定放养种类和数量,要选择天然鱼苗,把握好放养时间。
老观湖连绵20万亩芦苇形成的独特的自然风光,也让一些专家觉得大有文章可做。湖泊局专家李俊辉和华平都建议,可利用芦苇湿地资源,积极建设旅游观光区。芦苇湿地自然景观独特,春夏秋三季,苇海碧绿,万紫千红,风景迷人,气息的大量鸟类更是极好的旅游资源。开发苇田观苇、观鸟旅游,不仅可以增加苇区经济收入,还可以有效筹集资金加快苇田基本建设。但芦苇湿地旅游必须以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为前提,开展生态旅游要注意以下几点: 制止人为破坏、有效防止退化、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控制污染。
主稿二
“水袋子”的忧患(题)
     记者走访老观湖流域,发现水面很小。“连续几年的干旱后,老观湖的水越来越少。”应城市水利局副局长陈祥发证实。但目前的状况并不能抹去人们对老观湖涨水时的恐怖记忆。“涨水时白浪滔天,1小时可涨1米,着实吓人!”孝感市水利局水电科科长徐劲介绍,老观湖和童家湖是孝感地势最低的湖泊,是当地有名的水袋子,是防汛最险最难的地方。
老观湖位于应城市西南19公里,北抵陈河镇,东依义和镇,西邻汉川市垌塚镇。上连四龙河、五龙河,下连三台湖、天门河、汈汊湖,河湖相通,水位随涨随落。每遇暴雨,洪水涨势迅猛,因无大型排涝设施,十有七八民垸、鱼池溃漫殆尽。干旱年,湖水干涸,湖草疯长。老观湖水系紊乱,雨洪同期,农田易渍涝成灾。据《应城县志》记载,1670年至1948年的278年间,流域内共遭受水、旱灾害85次,平均每3年就有一次。
在陈祥发的记忆里,2008年8月28至30日,这3天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时连降300毫米暴雨,水位快速涨到28.5米,达到历史最高水位,漫堤危险一触即发,义和镇5万多亩农田和2万多村民,都会被淹。“孝感市委主要领导牵头,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带领全市100多个部门,组成了突击队,孝感军分区和当地民兵也组成了应急分队,随时待命。”几万人通宵达旦的决战,终于将洪水牢牢锁在大堤内。1996年,刘学兵30岁,他对当年猛烈的夏汛仍印象深刻。“24小时巡堤,我累的两眼发黑。”应城市水利局干部操双清也是见证者。他们回忆,由于当时灾情严重,时任市长鲁华荣现场督阵,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为指挥长。“指挥长病倒了,想搭一辆便车打针了赶快回来,鲁市长不批,要他坚守在岗位上。”
据了解,1969年,开挖汉北河修筑堤防后,老观湖就隔断了与其他湖的直接联络,成为一个内湖。1998年,老观湖成为省管分蓄洪区。
徐劲认为,老观湖属县市公有自然湖泊,虽然因近几年少雨,干涸见底,但其集雨面积大,一遇汛期洪峰,老观湖的水要通过应城和汉川交界的三孔闸,排入汉北河,压力很大。陈祥发也坦陈,多年来一遇极端气候,暴露诸多抗旱问题。“平常不蓄水,无法应对抗旱;蓄水多了遇大汛,水又一时排不出去,这是个两难的问题。”三孔闸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且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责任,湖水长年累月自然流进汉北河,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记者采访期间,三孔闸一直无人打理,闸门自然开启,虽然老观湖也无水可放。
对此,应城市水利局希望有关方面综合管理,科学利用水资源,充分发挥老观湖的水利功能。陈祥发建议,维修三孔闸,实现双面止水,既防汛期汉北河水倒灌,满足防汛需求;又防汛期过后,湖水过度流失,无法满足抗旱需求。请省防汛办、孝感市防汛办,根据老观湖实际情况,合理控制水位,提升调控水位。目前正常水位为24.5,能否提升至24.8或更高水位,从而彻底解决应城和汉川农民抗旱用水的需求。另外,希望在老观湖边新建一个调蓄泵站,增加其调节功能后,可放心蓄水,确保抗旱。





民风习俗(栏)
湖民崇尚习武(题)
老观湖边的民众崇尚习武。古时,各宗族设有武馆,习武者几十或上百人,主要为湖界或捕鱼争端引起械斗而防卫,现以健身而一直沿袭至今。拳术遗承熊、严二门派,彭富春、孙祥官为熊门继承人,习武爱好者络绎不绝,多以强身健体。1984年,国家体委授予彭富春“雄狮奖”。
历史钩沉(栏题)
对簿公堂划清湖界(题)
民国时期,应城、汉川两县沿湖渔民多以在湖中捕鱼为业,经常为湖界纷争不断,冲突迭起。有一年,刘家嘴抓走毕姓渔民9人,毕姓马上派人前去交涉,才得以放人。后积怨加深,对峙日久,经人劝解,汉川派出刘九愚,应城派出毕宣武为代表,对簿公堂,划清湖界。公堂上,县太爷问毕宣武:“你们的界线是如何划分的?”毕答:“南起庙水台,北至古路桥,东到蓑衣岗,西至我家乡!”县太爷问刘九愚时,刘答:“水涨水为界,水退坡为界!”毕宣武道:“县太爷,照他们的说法,当老观湖的水涨至您的县衙门前,那县衙也就成了他们的地盘了吗?”县太爷听后大怒,惊堂木一拍,宣刘九愚败诉,湖界纷争从此告停。
膏都盐海,温泉之乡,蒲骚故城,应游之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442

主题

3025

帖子

3624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24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4-10-31 13: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观湖
位于应城市、汉川市
东经113°28'60" 北纬30°46'1"

行洪区封闭性湖泊

诗咏老观湖

芦花,这些扎根水乡的
风韵女子,由于水的退隐
变成了清瘦干黄的老妪
蒹葭不再苍苍,梦中的美人
早已不来捣衣,不来采莲
偶尔几只野鸭欢腾的叫声
唤醒不了枯萎的红菱
               ——李汉超(应城籍诗人)


主稿
老观湖
芦花漫天舞秋风(主题)
记者易建新、通讯员郑毅、丁艳红、黄宣和


蒹葭苍苍,在水一方。此水为应城的老观湖。
在湖北的湖泊中,想要看芦苇的丰茂和婀娜,最好如记者一样,在深秋时分,来应城老观湖。兀立于湖边,眼前是茫茫10万亩芦苇,秋风起处,芦花翻飞,满湖飞絮,此起彼伏,那场面之壮阔,景色之壮美,无法以言语描述。任微风掠过,凭芦花拂面,禁不住感深秋之深邃,人生之苍茫。只是在水之湄,静寂空旷,了无伊人,只有漫天芦苇和片片芦花。
“蓼烟疏淡,苇风萧索。”芦苇历来为古代诗人钟情,大都凝结着浓郁的悲情,寄予着离愁别恨。特别是开在深秋时节的芦花,其萧瑟和苍茫所构成的意象,更为古代诗人动情。革命战争年代里,沙家浜的芦苇荡,曾让我们留下多少血与火的记忆。
然老观湖的芦苇,却充满生机。其矮则2米许,高则4米多,瘦劲苍苍,娉婷纤纤;那芦花如穗如帚如席,深白中带着季节的浅黄,在秋风中曼舞轻颺,在高远寂寥的秋日,让人感到格外温暖。

主稿一
芦苇湿地的困惑(题)

10月16日上午,我们行走在汉白河大堤上,它与右边的老观湖紧密相连。汉川市垌塚镇村民刘学兵,肩挑两大捆芦苇,渐渐走近我们。由于芦苇太长,扁担虽然压弯了,芦苇依然拖在地上,一路扫尘而来。“这少说也有百十来斤,您这是要往哪儿送啊?” 刘学兵拄着扁担说:“哪儿也不送,挑回家当柴烧。”在湖边,62岁的周太婆正在修补渔网。记者问,这么多的芦苇没人割吗?可惜了。她笑着说:“不值钱嘛!” 义和镇党委书记沈渊介绍,上世纪末,湖边村民一到秋天芦苇疯长季节,很多人会来收割,用芦苇烧水、烧窑,还可卖给外地商人去造纸;现在芦苇贬值,只好当柴烧了。
专家介绍,芦苇以种子繁殖,种子可随风传播,素有“禾草森林”之称,可形成高大的禾草群落。老观湖10万亩芦苇,弃之如敝屣,任其自生自灭,岂不可惜?况且芦苇属于根系发达繁殖极快的植物,无人收割之后,根系会在水中自然腐烂,对湖泊水质和生态造成影响。
湖北水事研究中心副主任邱秋教授介绍,芦苇被科学家誉为“第二森林”,在我国的十七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芦苇湿地是湿地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在净化空气、改良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控制污染等方面,都具有其它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而且芦苇又是价值较高的湿地经济植物,因此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芦苇湿地资源,是一个重要课题。她建议,以老观湖独有的芦苇资源,可以尝试建立我省首个芦苇湿地。
省水利厅专家李先耀认为,芦苇是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现在国内市场求大于供,芦苇制品又是出口创汇的优势产业,国际市场前景良好,生产潜力巨大,潜在效益可观。目前芦苇产业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单位面积产量低。二是采取掠夺式经营方式。“老观湖芦苇产量不低,不存在掠夺式经营,具备很好的生产条件。让其自生自灭,十分可惜!”他建议根据芦苇的生物学特性,结合老观湖的客观实际,实行科学育苇。同时当地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对芦苇产业宏观调控力度,把芦苇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这样“才能实现芦苇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湖北水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腾则认为,可充分利用芦苇湿地资源,建立和延伸生态经济链。芦苇湿地的生态环境,是鱼、蟹、禽繁衍生息的乐园。水肿的浮游生物是鱼、蟹、禽的天然饵料源,其排泄物又是芦苇的天然肥料,从而形成了良性生态经济链。苇田的鱼、蟹、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没有污染,是良好的天然绿色食品,不仅市场价格高,而且供不应求。他特别提醒,老观湖如建立芦苇湿地养鱼,要根据苇区的水资源现状和水面大小来确定放养种类和数量,要选择天然鱼苗,把握好放养时间。
老观湖连绵20万亩芦苇形成的独特的自然风光,也让一些专家觉得大有文章可做。湖泊局专家李俊辉和华平都建议,可利用芦苇湿地资源,积极建设旅游观光区。芦苇湿地自然景观独特,春夏秋三季,苇海碧绿,万紫千红,风景迷人,气息的大量鸟类更是极好的旅游资源。开发苇田观苇、观鸟旅游,不仅可以增加苇区经济收入,还可以有效筹集资金加快苇田基本建设。但芦苇湿地旅游必须以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为前提,开展生态旅游要注意以下几点: 制止人为破坏、有效防止退化、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控制污染。
主稿二
“水袋子”的忧患(题)
     记者走访老观湖流域,发现水面很小。“连续几年的干旱后,老观湖的水越来越少。”应城市水利局副局长陈祥发证实。但目前的状况并不能抹去人们对老观湖涨水时的恐怖记忆。“涨水时白浪滔天,1小时可涨1米,着实吓人!”孝感市水利局水电科科长徐劲介绍,老观湖和童家湖是孝感地势最低的湖泊,是当地有名的水袋子,是防汛最险最难的地方。
老观湖位于应城市西南19公里,北抵陈河镇,东依义和镇,西邻汉川市垌塚镇。上连四龙河、五龙河,下连三台湖、天门河、汈汊湖,河湖相通,水位随涨随落。每遇暴雨,洪水涨势迅猛,因无大型排涝设施,十有七八民垸、鱼池溃漫殆尽。干旱年,湖水干涸,湖草疯长。老观湖水系紊乱,雨洪同期,农田易渍涝成灾。据《应城县志》记载,1670年至1948年的278年间,流域内共遭受水、旱灾害85次,平均每3年就有一次。
在陈祥发的记忆里,2008年8月28至30日,这3天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时连降300毫米暴雨,水位快速涨到28.5米,达到历史最高水位,漫堤危险一触即发,义和镇5万多亩农田和2万多村民,都会被淹。“孝感市委主要领导牵头,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带领全市100多个部门,组成了突击队,孝感军分区和当地民兵也组成了应急分队,随时待命。”几万人通宵达旦的决战,终于将洪水牢牢锁在大堤内。1996年,刘学兵30岁,他对当年猛烈的夏汛仍印象深刻。“24小时巡堤,我累的两眼发黑。”应城市水利局干部操双清也是见证者。他们回忆,由于当时灾情严重,时任市长鲁华荣现场督阵,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为指挥长。“指挥长病倒了,想搭一辆便车打针了赶快回来,鲁市长不批,要他坚守在岗位上。”
据了解,1969年,开挖汉北河修筑堤防后,老观湖就隔断了与其他湖的直接联络,成为一个内湖。1998年,老观湖成为省管分蓄洪区。
徐劲认为,老观湖属县市公有自然湖泊,虽然因近几年少雨,干涸见底,但其集雨面积大,一遇汛期洪峰,老观湖的水要通过应城和汉川交界的三孔闸,排入汉北河,压力很大。陈祥发也坦陈,多年来一遇极端气候,暴露诸多抗旱问题。“平常不蓄水,无法应对抗旱;蓄水多了遇大汛,水又一时排不出去,这是个两难的问题。”三孔闸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且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责任,湖水长年累月自然流进汉北河,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记者采访期间,三孔闸一直无人打理,闸门自然开启,虽然老观湖也无水可放。
对此,应城市水利局希望有关方面综合管理,科学利用水资源,充分发挥老观湖的水利功能。陈祥发建议,维修三孔闸,实现双面止水,既防汛期汉北河水倒灌,满足防汛需求;又防汛期过后,湖水过度流失,无法满足抗旱需求。请省防汛办、孝感市防汛办,根据老观湖实际情况,合理控制水位,提升调控水位。目前正常水位为24.5,能否提升至24.8或更高水位,从而彻底解决应城和汉川农民抗旱用水的需求。另外,希望在老观湖边新建一个调蓄泵站,增加其调节功能后,可放心蓄水,确保抗旱。





民风习俗(栏)
湖民崇尚习武(题)
老观湖边的民众崇尚习武。古时,各宗族设有武馆,习武者几十或上百人,主要为湖界或捕鱼争端引起械斗而防卫,现以健身而一直沿袭至今。拳术遗承熊、严二门派,彭富春、孙祥官为熊门继承人,习武爱好者络绎不绝,多以强身健体。1984年,国家体委授予彭富春“雄狮奖”。
历史钩沉(栏题)
对簿公堂划清湖界(题)
民国时期,应城、汉川两县沿湖渔民多以在湖中捕鱼为业,经常为湖界纷争不断,冲突迭起。有一年,刘家嘴抓走毕姓渔民9人,毕姓马上派人前去交涉,才得以放人。后积怨加深,对峙日久,经人劝解,汉川派出刘九愚,应城派出毕宣武为代表,对簿公堂,划清湖界。公堂上,县太爷问毕宣武:“你们的界线是如何划分的?”毕答:“南起庙水台,北至古路桥,东到蓑衣岗,西至我家乡!”县太爷问刘九愚时,刘答:“水涨水为界,水退坡为界!”毕宣武道:“县太爷,照他们的说法,当老观湖的水涨至您的县衙门前,那县衙也就成了他们的地盘了吗?”县太爷听后大怒,惊堂木一拍,宣刘九愚败诉,湖界纷争从此告停。
膏都盐海,温泉之乡,蒲骚故城,应游之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来自
广东
精华
0

148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1084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4-10-31 14:02: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