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云南
- 精华
- 0
中尉
 
- 积分
- 2526
IP属地:云南省昆明市
|
发表于 云南省昆明市 2014-10-29 22: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观湖,又名老鹳湖,位于县境西南,东北距县城19公里,上源四龙湖,下连三台湖,人和、典集、义和以及汉川的垌 冢紧邻湖边。湖底高程23.1米,正常水位25米,最低水位24.5米,平均水深1.9米,蓄积水量2000余万立方米。老观湖名的由来,有二种说法。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湖中有小岛名庙水台,上有大观寺,老观湖因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湖状小而深,似罐形,名曰“老罐湖”,后写作老观湖。据说,庙水台原是一座“水涨台升,水落而台降”的神台,台上栖有一对凤凰(亦说是一对鸽子)守台。汉川刘家咀人认为有神灵保佑对岸,顿生嫉妒之心,遂请阴阳先生施展法术赶走了凤凰,断了其“脉气”,从而使庙水台失去了灵性,变成了一个孤台。庙水台往西至彭家咀,与隔湖相望的云家咀、刘家咀水域,又称月湖。
民国时期,有湖面4.3万亩,湖中生水草,湖上还有凫(野鸭)、雉(野鸡)等野禽纷飞。水天一色,波光鳞鳞,渔舟唱晚。早期的老观湖为泛水湖,河湖相通,水位随涨随落,沿湖易遭渍涝。1951年,在老观湖新修三合垸,堤长3.8公里;1961年,湖面减至1.8万亩。1964年,陈河区人和公社组织劳动力2100余人,围垦草场垸,扩大耕地1600亩,湖面缩小,1969年,修筑汉北河堤后,遂成内湖。汉北河开挖后,河成堤就,河湖两分,水系归一,水位下降,陈河区沿湖社队又相继围垦白洋港,甘家汊,大湖垸、杨家湖等处,先后共新增耕地8150亩,使湖面进一步缩小。
1973年,陈河区组织民工,结合灭螺,围垦三台湖时,在老观湖西从田咀至萧梁沟筑堤一道(名西堤),长2080米,抵御老观湖水漫溢,又从湖北开挖一条排灌河(又名灭螺河),直通龙湖引水河,兴建排灌闸,以解老观湖水患,确保东西三台湖收成。
1979年,当地群众在湖中修筑一条由阙家咀至庙水台长2000余米的堤防,围堵毕家汊3500余亩的水面经营渔场,使湖面更加缩小。毕家汊为老观湖向北延伸时形成的一个汊港,自古以来多分支,诸分支形状如蓑衣,得名“蓑衣岗”。汊内鱼丰草茂,历来为沿湖各宗族必争之地。毕氏贤达毕明道出资部分,族内募集部分共花现洋800块才得以毕姓冠名此汊,以彰显族威。至1985年,湖面1.54万亩,承雨面积155平方公里。
建国以前,老观湖水域宽阔,沿湖汉川、应城两县渔民,多以在湖中捕鱼为业,经常为湖界纷争不断。两岸视为仇敌。汉川刘家咀以下网捕鱼为手段,而应城骆集、彭黄则以“取 子”(秋天,置蒿草、树枝于湖中,诱鱼藏其间,入冬后,则以网或箔子围捕)和“挖冻坑”(在冬季于河滩边挖30——50平方米的坑 一个,在临水面开一进水口,待鱼从进水口入坑后,即堵口取枝捕鱼)为手段,两岸互相滋事,冲突迭起。有一年,刘家咀抓走毕姓渔民9人,准备第二天“拌豆腐”(残忍杀戮),毕姓派毕明道为代表谈判才得以放人。由此,积怨加深,对峙日久,汉川派出以刘九愚(音)为代表,应城派出以毕宣武为代表,决定对簿公堂,以划清湖界。公堂上,县太爷问毕宣武:“你们的界线是如何划分的?”毕答:“南起庙水台,北至古路桥,东到蓑衣岗,西至我家乡!”县太爷问刘九愚的界线时,刘答:“水涨水为界,水退坡为界!”毕宣武辩称道:“县老爷,照他们的说法,当老观湖的水涨至您县衙门前,那县衙也就成了他们的地盘了吗?”县太爷听后大怒,惊堂木一拍,宣刘九愚败诉,湖界纷争从此告停。
近十几年来,沿湖两岸农民不再以捕鱼为业,两岸关系趋缓,联姻渐多,贸易、交往日甚,多设渡口。早期仅在渡船湾至骆驼咀唐家湾设一渡口;现在新增六屋咀至骆驼咀唐家湾,彭家咀至云家咀两处;另外,在阙家咀至庙水台堤坝段,为方便渔船过往毕家汊,堤分两段,置船设渡,方便陈河、义和农民往来。
近几年来,湖水灌溉两岸良田数万亩,水灾见少。随着筑堤围垸,汊港减少,湖岸渐直,湖面渐小,野禽渐稀,偶尔见之,也难捕捉。沿湖农民以捕鱼为副业。而湖面水草渐多。野菱、蒿草遍生。每至夏末秋初,农民驾一叶小舟,下湖采摘鲜菱,上市出售。野菱生吃甘甜,熟吃酥软,还可制成菱米糕;蒿草芯则是上好的绿色食品,“人参燕窝都不想,只想那蒿草煮黄颡”足以佐证。以湖中河蚌肉加农家米粉糊成的“蚌肉羹”则是义和地区的一道有名的特色小菜;湖中莲藕,不同时节,有不同的吃法,更是湖区所独有的。前几年,有志之士联合上海客商在毕家汊网箱养蟹,让老观湖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