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深秋的季节,冷空气冒冒失失地从北方袭来。清晨到处是烟雾迷蒙一片,五百步外都看不清楚。原本只是一个冷冷清清的周末,在中午艳阳高照的映衬下,街上的人明显活跃了起来。楼底下骑着电动车送快递的师傅,院子外牵着小狗溜达的姑娘,还有沿着墙排着一圈椅子晒太阳的老人,我伸伸头看看那些熟悉的人慢条斯理地过着各自的生活,好像精心布置的任务一样,有条不絮地进行着。 不知为什么,忙着想把这几日要办的事规划好,可这几天真把自己弄的焦头烂额。感冒突兀地降临,电脑莫名地罢工,对这样的状况只有深表同情。许久不到图书馆翻书或借书,大抵是因为门里门外都有些杂碎的事给耽误了。不过休息日正是大好闲暇时光,学学新知识,接受新鲜事物是再好不过的事。在等候天晴的机会里,换掉一件旧大衣,又换上一件新上衣,带着抽屉里那本《我们仨》,悄悄跑出门了。 没想到图书室的人依然那样多,有热心的人关上窗,又关了分隔里外室的门,自幸大家都是安静的人,所以环境和氛围是坐实的好。好像大伙都遵守不打搅彼此的约定,哪怕来来往往也都闷声不响,“静”的界限,恐怕也只有在这里才不会逾越。 我承认自己对某些内容认识不深,不知应该怎样领悟经典著作的构思和成型。拿手中《我们仨》来说,我只端端正正地阅读,头绪却欠缺了很多,别的不说,倒是顶痛快的一上午就看完一半。可又觉得欲速则不达,速成则不成,还得着着实实,一步步细细品味和分辨。杨绛写的这本回忆录,就好似重温过去的历史,更像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三个部分写一家三口的平凡生活,全程都贯穿了家庭的朴素,人的单纯,三个人的相伴相助,与世无求,与人无争。生活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有悲苦时的扶持,有快乐时的淘气,更多的时候是对丈夫和女儿的想念。渐渐地我明白什么是妙不可言,家长里短的东西感情最挚深,也最是货真价实。 往往浪费了时间只感心神不安,而充实了时间又觉得“好冷静”。以后不向自己的惶惶然低头,要努力向《我们仨》描述的那般美好学习。大概在现实生活中从别人嘴巴里捞不到真话,也只有从这里寻找领悟,受启发的不仅仅是关怀,还有书里展现的融洽,更多的是相处之道。苦思冥想了好多天,这算是一个很重要的心得吧。 转眼又是新的月份,时间过的快,很多时候都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我必须去翻看一眼日历,才能消解消解时光催促感。整个秋天快要过去,入冬是近在眼前的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