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c十里荷花 于 2014-11-3 11:11 编辑
九 九 那 个 艳 阳 天
闰九月、九周年、九重屋、九房沟,一组跟“九”相关的时间、地点,和一群情趣相投的快乐人,相约融合在风轻云淡的时光里。
风情版九周年的纪念活动,就这样拉开帷幕。不得不佩服几位版主的用心,选择离城近两百里的僻远之地——大悟九重屋和九房沟探幽,两处不仅都含“九”字,而且都是古民居建筑群落。这一行程,许是因了大悟作家刘继智先生的文字。
跟以往参观的古民居不同,九重屋和九房沟建筑群保存得较为完整,不仅有文物遗风,还有历史研究价值。
从孝感市区出发,两个多小时的行程,车到达吕王镇熊畈村。在马路边,一座大气的门楼映入眼帘,两则刻有金字楹联:“滠水源头春风拂柳九重屋,老君山下时雨宜人一畈金。”楹联对仗工整,内容绝妙,透出许多信息,如村之地理、历史、风物、现状,甚至未来。“畈”即田畈,平畴也,该村地势平整。“一畈金”即是富裕之地。“柳”“九重屋”,既是风物,也是历史。古柳照水,人杰地灵;九重屋是村之建筑瑰宝,在历史的云烟中书写辉煌。
进得村中,鸡犬相闻,一派祥和之境。房前屋后,花草果蔬,随处可见。村民的脸上刻着淳朴,孩子们的脸上写着快乐。上了年纪的人见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并不生疏,笑脸相迎,争相告知”九重屋”的主人和后嗣的过往轶事。
“萱荣瑞映”一方小刻石匾,挂在青砖墙上,由大悟县人民政府立。这是熊畈村的一处古民居,一百余年历史,房子无人居住。从房子结构和面积看,知是大户人家。幽深的过道,长约10余米。室内古皮列架,依然完好,屋内堆放一些农具物什,还有一方寿材,只有石墩支起的木柱,和过道墙上精致的雕花,诉说主人曾经的兴旺和殷实。
“萱荣瑞映”的木匾,在古民居的堂屋高高悬挂,长2米余,宽1米多。木匾经岁月风蚀,金漆斑驳,蛛网尘封,“萱荣瑞映”墨色清晰,字迹遒劲。落款依稀可见“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加三级愚弟张锦盤题”。村民熊高峰三十余岁,自称是该房主第八代孙,问他“萱荣瑞映” 木匾的来历,他说祖上一先人的母亲做寿,有位进士出身的朋友,前往祝贺,送来此匾。高峰所言,似与匾牌落款吻合,因隔时久远,但也不定确切。
离“萱荣瑞映”古民居百米处,即可看到九重屋。从侧面看,九重屋如九间房并列排开,九个屋脊高高翘起,气势恢宏。这是“八老爷”熊儒斋的杰作,更是清代民间建筑师的杰作。因为这独特的设计,竟然躲过了官场的祸事,和一个家族的祸事,关乎沉沦,关乎兴旺。要不然,怎会有一代儒将熊斌呢?
熊斌(1894—1964) 字哲民,亦作哲明,湖北黄安熊家畈(今湖北大悟)人,曾任湖北军政府北伐第一军参谋、北洋政府参谋本部二局参谋、陕西省政府委员兼省政府主席。,九重屋是熊斌的故居。。熊斌家族分居海峡两岸,乡下偌大的房子,正厅、侧室、天井一一俱全,却空无一人,空无一物,显得寥落。
但是,九重屋的大气、高端,不会湮灭在滚滚红尘中,曾经的朱漆红门,画梁雕栋;曾经的书香门第,幽兰庭院,连同挂在正门墙外的“熊斌故居”匾牌,在不老的时光里熠熠生辉。
尽管距熊畈村不过十余里,丰店镇桃岭村九房沟古民居的建筑风格,与九重屋大不相同。九房沟古民居建于明朝中期,距今四百余年,比九重屋建筑年代久远,多有人居住,由颜氏古民居和颜氏宗祠等多座独立建筑组成的院落建筑群。
九房沟是一处风水宝地,相传村民都是“九太爷”的子嗣。房屋枕山而建,村前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产水稻,经济作物除大豆、芝麻、小籽花生外,还有大悟久负盛名的“铁瓜子”。 “铁瓜子”用茶水炒熟,吃在口里,满口溢香。
在半山腰往下看,整个村落,青砖黛瓦,错落有致。九房沟门庭结构跟九重屋很不一样。先是院墙和院门,院墙高挺,一色的青砖;院门上端有雕花和造型,古朴精美,门前铺有青石板,门槛较高。院内有天井,经两道门,入正屋。
在房屋之间,有巷道。巷道幽长,铺有小石子或者青石板,行走其间,看石缝中顽生植物,嗅着潮湿的气息,似有梦回江南的味道。
其实,九房沟也有跟熊畈村相同的,那便是乡亲们的热情和淳朴。那餐桌上纯绿色蔬菜,自制的腌菜,色香味俱全,让我们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走过,看过,一段旅程,几道风景。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们徜徉在乡间,收获的是知识,收获的是快乐,也让人遐想深山古民居那时的艳阳天。 2014年10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