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外出走路,遇到一同事,于是结伴而行,一路闲谈。谈着就谈到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同事突然问道:“你看到刚出台的2014年屌丝标准吗?”我回答说没看到,同事说,“我昨天在网上看到最新的屌丝标准是月工资2900多元,存款在10万以下,无房无车。我一月工资才2300多,并且无房无车,对照这个标准,我连屌丝都不是啊!”“你才30岁。有这多收入也很正常,我都50多岁了,每月也才2500多,也没房没车。这样说来,我只能算是屌毛!”同事说完,我接着说。同事听罢稍微楞了一下,然后哈哈大笑起来,连声附和道:“是的,是的,我们是屌毛!” 戏言归戏言,事实归事实。为了验证同事的说法,走路回来后,我立即上网搜了一下,果然有这条消息。消息称:“昨日, 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发布《屌丝生存现状报告》,报告显示:屌丝平均薪酬2917.7元,一半单身,爱宅家,爱网购;7成在外打拼,平均每月给父母1076.7元,37.8%的屌丝认为自己有心理疾病。73.2%的屌丝认为自己活得不开心,最让屌丝放不下的是亲情。”(11-5来源:东方网) 看完这条消息,我呆呆地楞在电脑前,半天才回过神来。对着电脑,我仔细地梳理了一下自己几十年来的生活,检视了一下目前的现状,又盘点了周围一些朋友的现状,不禁对这个调查半是怀疑、半是共鸣,半是慨叹,同时也涌起了深深的悲哀。月收入2900多才算屌丝,那多少才算中产阶级?多少才算高富帅?按这个标准,我也真的和同事一样,当屌丝都不够资格。工作30多年了,每月工资才2500多,一家人还挤在一60多平方的旧房子里,为了让有痴呆症的母亲能够安寝,我就只能睡客厅的沙发,出行除了11号车外就是坐公交车。努力干了一生,什么都没改变。照此看来,今生想混进屌丝的行列,还不大可能,只能在屌毛队列里打滚到死。 让我稍感安慰的是,这个标准把我们这个小城和我这个年龄相当的很多人也排斥在屌丝之外,因为我接触的许多人也比我的现状强不到哪里去。我的朋友中经济拮据、房子狭窄,出门走路,回家受怨的就不少,屌丝队列里也没他们和席位,他们也只能进入屌毛的行列与我为伍了。 让我慨叹的是,网络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语言的传播形态,也改变了语言的本质属性。过去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粗话,如今在网络上成了热词,过去只用于同性朋友之间戏谑的语言,如今成了男女同说的时髦词语。牛逼、屌丝就是这样一些词语。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些语言先是在网络上热传,接下来在口头上热播。屌丝一词就这样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并且得到了专业部门、专业人士的首肯。象北大这样的学校还专门发布了《屌丝生存现状报告》,可见屌丝已经深入人心。细究之下,盖因为屌丝虽然粗俗,但非常形象,虽然直白,但十分传神。精准地概括了那些打拼不止、奋斗不息、但却仍然改变不了命运,依然在底层中挣扎,在艰难中生活的人士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只是我觉得这个屌丝标准还有点脱离实际,有点高于生活。不知全国有多少人的月收入在2900以下? 隔日晚饭后,我又外出走路,又遇到另外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是位有房有车有企业的成功人士,餐厅进、舞厅出是生活常态,开宝马、坐法拉利是行走姿势,偶尔进进健身房是其锻炼方式。当这位朋友听到我关于屌丝的标准时,他轻蔑地笑着说:你以为你是屌毛,其实你连屌毛都不是!说完他抖了抖双肩,头也不回地朝着一家健身中心走去,留下石化在原地的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