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7747|回复: 9

象山两子之老莱子隐居蒙山之争及其墓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1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6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4-11-19 16: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象山两子之老莱子隐居蒙山之争及其墓
                                李勋明
     老莱子是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思家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生平史料记载甚少,留下很多悬念,故史学家争论较多,众说纷纭。随着历史名人对一个地方产生的文化与经济效应近年来除了文化界关于老莱子和老子之争,一些地方又出现了老莱子隐居地“蒙山”之争,在湖南株州还出现了老莱子墓地。笔者综合相关蒙山及老莱子墓资料如下:
     关于老莱子隐居地“蒙山”,现在全国有六处。分别为山东省临沂市蒙山、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县蒙山山西省太原市晋源蒙山、江西省新余蒙山、湖北荆门蒙山(象山)、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蒙山。六处蒙山都有老莱子“事迹”在传,但是实质内容不多,或传说,或学术之言,或牵强附会。有些地方文献自己对老莱子隐耕地作了否认,特别是四川、山西、广西蒙山更加缺乏老莱子遗迹佐证,这里不一一举例。
     山东鲁国之蒙山。《汉书·地理志》云:“泰山郡,蒙阴:《禹贡》蒙山在西南,有祠,颛臾国在蒙山下。”《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七》记载:“沂州,费县:蒙山在县西北八十里,楚老莱子所耕处。”蒙山,在春秋时属鲁国,即《左传·哀公十七年》“公会齐侯盟于蒙”之“蒙”,横跨平邑、蒙阴、费县、沂南四县,绵延一百五十里。但是有人认为,鲁蒙在战国时虽一度为楚国所有,而与楚郢都相距数千里,楚王不可能于千里外至鲁境求贤。从一些文献所指出的“至于江南而止”来看,鲁蒙也不似老莱子所居之蒙山。
      楚之萧蒙。《费县旧志资料汇编》第247页楚之萧蒙。此地原属于于宋国,为宋公子鲍之封地,后为楚国所占,在今安徽萧县一带。清乾隆《颍州府志》记载:“漆园城,在县河北三里,即旧蒙城,庄子为漆园吏在此。”今人李水海在《老莱子其人及其思想考述》一文中坚持此说,但多推断语。
    江西新余之蒙山。据明初学者梁寅考证,可能是春秋时老莱子隐居的蒙山。他在《蒙山赋》中说:《诗经》中的《鲁颂》上讲,鲁国拥有“龟蒙”(蒙山的最高峰),在“东海之地”;到周朝末年,鲁国被楚国吞并,原来属于鲁国的“龟蒙”归楚国管辖了;因此梁寅结论说:当时南北两个蒙山都归楚国管辖,故老莱子隐居的蒙山,可能是“东海之地”的“龟蒙”,也可能是新余蒙山。可见梁寅也难圆其说。
    湖北荆门楚之蒙山。是目前六处蒙山中老莱子遗迹最多的一处,其地理位置距楚都郢城仅一百余里,故荆门蒙山最合史料记载,亦合“楚王至门迎之”之理。《荆门州志》载:“周老莱子,性至孝,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杖木为床,蓍艾为席,芰为食,垦山播种。楚王至门迎之。遂去。至于江南而止,曰:‘乌兽之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北宋熙宁年间,翰林学士彭乘知荆门军,于蒙山东麓疏浚顺泉,改“孝田”为“孝子田”。清乾隆八年荆门知州舒成龙再次疏导顺泉,修建老莱山庄,构筑 孝隐亭,题刻顺泉老莱子之位。老莱山庄从此成为荆门历史上的"三台八景"之一。清同治八年州牧徐嘉禾又于老莱山庄修景莱别墅,并与名绅周瀚同写一题《景莱别墅记》分别刻石(现存龙泉中学白鹤亭)。荆门市政府于 1993年投资355万元重建老莱山庄,分主殿、侧殿和东、西门,殿内陈列"老莱子斑彩娱亲”、"孝感动天"等二十四孝的腊像。
    可见老莱子隐居地“蒙山”之争,不论从遗迹还是史料评析,荆门蒙山占绝对优势。
    关于株州老莱子墓,在株州炒的很热,株州一些有识之士和政协人大代表纷纷谏言重修老莱子墓。株州相关资料,老莱子避居蒙山后迁徙南方,后不知其隐居何处,葬于何方?唐高祖、唐太宗和明太祖等均昭示寻找老莱子故居及墓庐。直至清康熙年间,长沙府在今株洲良都发现一石碑,经识篆者辨别为老莱子墓碑。乾隆四十六年,湘潭知县白自一凌姓百姓手中赎回老莱子园,重修老莱子墓,并立“古孝子老莱子墓”石碑,距墓约1公里处建“莱子祠”,门联书“灵钟楚国,业继蒙山。”祠左嵌清同治十三年所立“莱子捐碑”,记载着历代民众捐资修墓情况。
     株洲工学院陈科华博士还撰写了一篇《老莱子墓及其对株洲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意义》,对老莱子墓、老莱子的事迹及思想进行了论证,并建议株洲市重修老莱子墓,增加旅游景点,提高株洲知名度。根据株洲车辆厂许盛梅先生的回忆,1955年他在市城建局规划科工作,参与了株洲第一个五年城市规划工作,曾经到过老莱子墓,当时墓地周围树林茂盛,古树参天,景色非常秀丽。由于建厂需要,老莱子墓被拆除。现存的惟一证物是光绪时期重修老莱子墓的一块石碑,该石碑“文革”时受损,现藏于荷塘区仙庾岭的仙庾庙内。老莱子墓修葺石碑。石碑长约2米,宽约0.5米,上面刻“重修莱子捐碑”,“清同治年”,“老莱子,楚人也,葬此地”等文字。目前,株洲正在仙庾岭 “仙庾胜境”重修老莱子墓、修建老莱子文化广场和老莱子庙等。
      关于老莱子和老子是否为一人笔者认为司马迁生活在公元前约145年,老子生活在公元前571471年之间,二人相距只有四百年左右,他也没有将这问题说清楚,只是本着“疑则传疑”的原则,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记叙了老子的事迹后,也没有肯定,只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其意在存疑,而非定论。二千年后的今天谁又敢轻易妄断!荆门大学刘海章教授对老子研究较深,他在《郭店楚简平议》一书中考证 “老子、老莱子的历史真实性不容怀疑”,并认为“李耳、太史儋、老聃(聃,读音为儋)实为一人”,“老莱子以隐和孝著称于世,为荆门历史上第一文化名人”。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0

3

主题

3318

帖子

466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4665

IP属地:北京市通州区

发表于 北京市通州区 2014-11-19 17:52: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是因为有争议才留下回环的余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31

主题

1915

帖子

3668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668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4-11-19 20: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株洲人相比,荆门人就会拆庙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1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6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4-11-20 20: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日白 发表于 2014-11-19 20:12
与株洲人相比,荆门人就会拆庙呀


老莱子---荆门拿出去打的响的一张文化名片,荆门人用不好!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0

6

主题

359

帖子

426

积分

中士

漳河鱼

Rank: 3Rank: 3

积分
426

IP属地:江苏省徐州市

发表于 江苏省徐州市 2014-11-21 00: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围观,搬好小板凳,听李总上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1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6
QQ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14-11-21 08: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莱子,一张荆门人拿出去打的响的名片!
                                      (2009年文)
      近几年,荆门在文化舆论宣传上,对陆九渊的美化宣传远远超过了老莱子。陆九渊为荆门人做了好事,荆门人筑祠奉祀,始终没有忘记他。陆九渊必竟是一位心学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地位岂能与老莱子相提并论!
      老子和老莱子是不是一个人,司马迁生活在公元前约145年,老子生活在公元前571-471之间,二人相距只有四百年左右,他也没有将这问题说清楚,只是本着“疑则传疑”的原则,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记叙了老子的事迹后,也没有肯定,只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其意在存疑,而非定论。司马迁在这个问题上都不敢下定论,今人谁敢下定论?如果今天我们用这两个人打文化品牌,老莱子的卖点远远超过了陆九渊。
    现在荆门人宣扬他的“孝隐”,抹煞了他“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的根本思想。老莱子既然为道家始祖,在道教中是神,就应该让他入主正殿接受香火,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对老莱山庄的作用要重新定位。
   “夏商周后无圣人”,“我乡乃老莱子故里”,是名附其实的“圣人之乡”。别人把“无”说成“有”,而荆门人常把“有”说成“无”!
  老莱子,一张荆门人拿出去打的响的名片,荆门人用不好!
   清初荆门知州舒成龙对荆门的文化贡献更大于他的政绩,他敢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乾隆版《荆门州志》就是他组织编撰完成。关于老莱子隐居荆门蒙山,宋彭乘根据传说,于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公元1036年前后)于蒙山东麓凿顺泉,命名孝子田、孝子井。第一次把老莱子隐居荆门蒙山之阳的传说事实化。七百多年后,舒成龙治州,疏导顺泉,修建老莱山庄,构筑 “孝隐亭”,题刻“顺泉”和“老莱子之位”,再次把老莱子曾经隐居过荆门的传说向前推进了一步,为后辈抢老莱子这块文化资源牌提供了重要依据。
                  历史典籍中的老莱子
   《庄子·外物》:“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脩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问曰:‘业可得进乎?’老莱子曰:‘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抑固窭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欢为骜,终身之丑,中民之行进焉耳!相引以名,相结以隐。与其誉尧而非桀,不知两忘而闭其所誉。反而非伤也,动无非邪也,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历。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
    《战国策·楚策四》:“或谓黄齐曰:‘人皆以谓公不善于富挚。公不闻老莱子之教孔子事君乎?示之其齿之坚也,六十而尽相靡也。今富挚能,而公重不相善也,是两尽也。谚曰:见君之乘,下之;见杖,起之。今也,王爱富挚,而公不善也,是不臣也。’”
   《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德恭而行信,终日言不在尤之内,在尤之外。国无道,处贱不闷,贫而不乐,盖老莱子之行也。”
   《史记·仲尼弟子传》载:“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仲平,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
    从《庄子》、《战国策》、《大戴礼记》、《史记》的记载来看,老莱子是与孔子同时的一位学者,孔子曾接受过老莱子的喻教。在孔子心目中,老莱子是一位德恭行信、安贫乐道的贤者。
   《尸子》卷下:“老莱子曰:‘人生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也。其生也存,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岁往之亦速矣。”
   《史记·老子传》:“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
    《汉书·艺文志》:“《老莱子》十六篇。”
    从《尸子》、《史记》、《汉书》的记载来看,老莱子有专门著述,是“言道家之用”的哲学家。
    《列仙传》:“老莱子,楚人。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杖木为床,蓍艾为席,葅芰为食,垦山播种五谷。楚王至门迎之。遂去。至于江南而止,曰:‘乌兽之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
《高士传》:“老莱子者,楚人也。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莞葭为墙,垦山播种。人或言于楚王,王于是驾至莱子之门,莱子方织畚。王曰:‘守国之政,孤愿烦先生。’老莱子曰:‘诺。’王去。其妻樵还,曰:‘子许之乎?’老莱子曰:‘然。’妻曰:‘妾闻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随而鞭棰;可拟以官禄者,可随而铁鉞。妾不能为人所制者。’妻投其畚而去。老莱子亦随其至于江南而止,曰:‘鸟兽之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人莫知其终。”
    从《列仙传》、《高士传》的记载来看,老莱子是一位隐士,楚王“驾至莱子之门”,愿以“守国之政”相托,而老莱子却躲避到江南。
    《荆门直隶州志·古迹》:荆门有“老莱山庄”,“山庄在城西顺泉侧,老莱子隐居养亲处也。”《州志》引《列女传》云:老莱子“作婴儿戏,斑舞诈跌,弄雏亲侧,博亲一笑。”《艺文类聚》引《列女传》云:老莱子“作婴儿自娱,着五彩斑斓衣裳,取浆上堂,跌扑,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雏鸟于亲侧。”
    从《列女传》、《荆门直隶州志》的记载来看,老莱子是以“斑衣娱亲”闻名后世的“孝子”。荆门古城西关外的“老莱山庄”,以及“顺泉”、“孝子田”、“孝隐亭”就是老莱子孝迹的写照。
老莱子的姓氏、籍贯:
    老莱子其人作为历史人物的存在,除司马迁《老子传》“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的疑笔以外,典籍中对老莱子并没有什么怀疑。其实,司马迁并不同意“老子”是老莱子的说法。司马迁说老莱子“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就是证明。《老子传》是今本《老子》作者的“传”,也就是“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的那位“老子”的“传”。如果司马迁同意说“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的那位“老子”就是老莱子,他为什么还要画蛇添足地说什么老子“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之类的话呢?这分明已告诉读者,老莱子另有他著,其学是“言道家之用”,与“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的那位“老子”不能混为一谈。“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的那位“老子”是战国时老学首领李耳,不是与孔子同时且长于孔子的老子。与孔子同时且长于孔子的老子姓老氏,名聃,疑为春秋宋国沛人。老莱子是春秋楚人,当然不能说老聃就是老莱子。
    老莱子前面也有个“老”字,老莱子是不是姓老氏呢?(晋)皇甫谧《高士传》称“老莱子”,亦称“莱子”。清代荆门知州舒成龙直接称老莱子为“莱子”。沙少海《庄子集注》引毕沅说:“老莱子本为莱子,而以寿考称老莱子。”[1]《文选·孙绰〈天台山赋〉》注引西汉刘向《别录》:“老莱子,古之寿者。”《荆门直隶州志》引《列女传》称老莱子“孝养二亲,七十作婴儿戏,斑舞诈跌,弄雏亲侧,博亲一笑。”看来,说“以寿考称老莱子”应是持之有据,不是妄说。
    如果说“老莱子本为莱子”,那么老莱子应该姓莱氏。据《通志·氏族略二》载,古有莱子国,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齐灭莱,子孙以国为氏。老莱子不是齐人,是楚人,疑“莱”即“赖”。宋代罗泌《路史》曾说“赖乃莱也。”老莱子,姓“莱”氏,疑为“赖”之音转。上古“莱”属阳声韵,“赖”属入声韵;到中古“莱”(广韵落哀切,来咍开一平蟹)与“赖”(广韵落盖切,来泰开一去蟹)声纽相同,同为蟹摄,只有平声和去声之别。春秋时期有“赖”国(氏族方国),在今湖北随州市稍东而北[2]。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8年),楚灭赖。《春秋左传· 昭公四年》载:“楚子以诸侯伐吴,……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櫬从之,造于军中。王问椒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櫬。’王从之,迁赖于鄢。”如果,“莱”即“赖”,老莱子便是春秋赖人,即今湖北随州市人,楚灵王三年随族人迁至鄢。
    老莱子与孔子同时,是孔子曾经师事过的春秋晚期的思想家。《史记·老子传》载:老莱子“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史记·仲尼弟子传》载:“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孔子与老莱子过从甚密,曾问“业”于老莱子;孔子与老莱子都主张治世、修进,两人的治世思想也有互补性。所以孔子请教老莱子,自己所学圣迹业行是否可得修进而为世用。 
  老莱子,楚人。(清)毕沅说:“老莱子本为莱子,而以寿考称老莱子。” 老莱子,姓“莱”氏,疑为“赖”之音转。(宋)罗泌《路史》曾说:“赖乃莱也。”春秋时期有“赖”国,在今湖北随州市稍东而北。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8 年),楚灭赖。迁赖于鄢。老莱子于楚灵王三年随族人迁至鄢。楚昭王末年老莱子年近七十,迁鄢时的老莱子当是21岁左右的年轻人。老莱子亲眼目睹了楚王五十多年的霸政和征战,使楚国人民饱经世乱之苦。楚惠王八年(公元前481年),楚公室又发生“白公之乱”。年迈的老莱子于是“逃世耕于蒙山之阳”(今荆门古城西关外)。
  老莱子以治人事天为己任。“言道家之用”,即为道者如何才能在治人事天的活动中有所作为。如何“治人事天”?郭店《老子乙》认为:一是积“德”,二是知“道”。积“德”、知“道”,才能“治人事天”。为了积“德”、知“道”,必须修身。修身是“言道家之用”的核心内容。如何以道修身?老莱子主张“为道者日损”。
  “为道者日损”是以“道”修身的重要途径。通过“日损”而修身,“损之或损,以至亡为也”,使自己合于“道”。“亡为”,即“无为”。“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达到的 “合于道”的理想境界。以“道”修身,除了自我贬损、顺其自然之外,十分重要的便是爱身自重。郭店《老子乙》第7简指出:“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世人以侮辱为恩宠,受宠若惊;患得患失,重视恩宠得失若自身一样。道家在这里严肃批判了在社会大变动的春秋时期的这种奴才性格,指出我之所以有极度的忧虑,是因为我有私己之心。如果我没有私己之心,哪有什么可忧虑的?
  以“道”修身,通过自我贬损而达到清静自守而合于道的境界。修身重要,守“道”更为重要。郭店《老子乙》指出:如何守“道”?一要防守好事欲对人发生影响的门径,二要堵塞人产生事欲的视听。只有这样才能清静自守。道家是反对贪欲的。对于春秋时期通过开辟新耕地、争夺和买卖田产而暴发起来的新贵族们的贪婪是批判的。认为贪欲是守“道” 的大敌。有了贪欲必然造成思想混乱。“道”与贪欲是对立的。“道”得之于天,天道无私,辅万物之自然,永远不会向万物索取。在道家看来,祸殃没有比过分的欲望更厚重的;灾祸没有比无止境地贪求其所爱更惨痛的;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满足。道家认为人应该自知满足,对任何事情都不应作过分的企求。 
  老莱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由于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奴隶转化为农民;铁耕农具普遍使用,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新贵族的权利欲和财产占有欲也膨胀起来,最后夺取权利而登上政治舞台。如田氏篡齐,韩、赵、魏三家分晋。新贵族取得了对奴隶主贵族夺权斗争的胜利,然而天下并未太平,在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新贵族取得政权之后,新的兼并战争又在积极准备之中。老莱子在楚国,代表被压迫被剥削的自由农民和小生产者,全面否定楚王的霸政,反对人的异化,要求“为道者日损,损之或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清静为天下定”,认为只有“为道者”“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才可 “讬天下”、“举天下”。老莱子言道家之用,在古人立言的基础上,面对贪欲横流的社会现实,对天下大治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清静为天下定”的主张,建构了道家的天道伦理观。“清静为天下定”,是老莱子对天下大治的哲学思考,这一思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历代清官无不以清廉恬淡(清静)为修身治国之要,写下了无数美好的历史篇章。 
  老莱子是发端于春秋时期的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创始人。自春秋而战国,后起道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道家原创者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溶合在一起,经过高度整合之后,以《老子》传之于世。《老莱子》十五篇(或曰十六篇)散佚。后世只知《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并不了解老莱子的思想,也有人认为老莱子就是老子,郭店《老子》面世,为我们认识老莱子,提供了文献依据。使我们有可能讨论老莱子的哲学思想。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1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6
QQ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14-11-21 08: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maokiss 发表于 2014-11-21 00:38
围观,搬好小板凳,听李总上课!~~

我脸红了!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1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6
QQ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11-22 12: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荆门直隶州志关于老莱子记载:
八景图说
〔霖苍甘雨〕在霖苍观,又名白龙观,在州西北三里白龙山上。山前有峰稍低,曰雨山。下有潭,亦名白龙。相传有白龙出潭内,旱则为霖雨以济苍生,霖苍观名以此。又,天每欲雨,必白龙山先出云,至云垂雨山,则大雨立降。每祷雨,皆遥拜潭下,靡弗应焉。观之立自宋,崇甍绘栋,虔奉诸神,凡祷悉应,故远近咸奔谒。元、明丰碑林立,盛甲一州。壬午之变,胜迹遂毁。国初,僧道清、德慧募而修之,仅复其半,即经明智重葺,亦渐倾颓。矧近年僧亡神露,荆棘丛生矣。甲戌仲夏,雨不时降,州牧舒成龙连祷,甘雨叠沛。因捐金鸠工,葺敝庑、庄神像,复添建霖苍阁与雨山之甘雨亭,一时落成,巍奂辉煌,非复前景。所冀神鉴愚诚,甘霖时赐,以大庇我荆民耳。署内清畏堂前有小山,公余晚霁时一登眺,云峦耸翠,亭阁流丹,恍对蓬岛,洵可冠“八景”云。
〔老莱山庄〕在城西顺泉侧,老莱子隐居养亲处也。按,《高士传》称:“老莱子,楚人,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饮水食菽,垦山播种。楚王亲至其门欲用之。老莱子曰:‘诺’。其妻曰:‘妾不能为人所制者。’遂随其妻而去。著书十六篇,言道家之用,人莫知其所终。”《列士传》称其“孝养二亲,七十作婴儿戏,斑舞诈跌,弄雏亲侧,博亲一喜。”合观二传,或言其隐,或称其孝,皆大节也。余谓莱子之孝,非隐无以成之。莱子之隐,惟孝益能终之。夫教忠、教孝,长吏职也。既构全忠祠于顺泉之前,以表忠矣,孝闾可弗式乎?矧孝田、顺井,荆之妇人孺子莫不艳而称之,弗为标识,惧其久而无征也。遂于顺泉上构孝隐亭,大书“老莱山庄”,刻诸石,田、井所在,均附载焉。呜呼!顺泉之名,始自彭公,或亦取顺井之遗意乎?顾成龙不能无说者,道家主尚清凈,莱子既著是书,则其甘集枯而不集菀也,审矣。楚王之聘,宁甘就之?妻,贤媛也,领其意,同其情,故能助之偕隐耳。乃谓莱子已诺楚聘,闻其妻言,随其妻而去,毋乃形容之过而不顾义之所安耶?
人物志四
孝友
〔老莱子〕性至孝,隐居蒙山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榰木为床,蓍艾为席,饮水食蔬,垦山播种。楚王闻其贤,请以为辅。其妻负畚来,曰:“何车迹之众也?”具言之,妻曰:“妾闻‘可啖以酒肉者,可继以鞭扑,可饵以官禄者,可继以斧钺’,妾不能为人所制。”遂偕隐养亲。年七十犹作婴儿戏,身著五色斑斓衣,尝取水上堂,诈跌仆卧地,为小儿啼,弄雏于亲侧,欲亲喜也。至今蒙山下所耕之田,呼为“孝子田”,所汲之井号为“孝顺井”,田、井即在今顺泉侧。顺泉,宋学士彭乘所浚。乾隆间,州牧舒成龙又建“孝隐亭”于泉上,奉以石位。详《古迹志》。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1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6
QQ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4-11-28 09: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莱子,一张荆门人拿出去打的响的名片!
                                      (2009年文)
      近几年,荆门在文化舆论宣传上,对陆九渊的美化宣传远远超过了老莱子。陆九渊为荆门人做了好事,荆门人筑祠奉祀,始终没有忘记他。陆九渊必竟是一位心学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地位岂能与老莱子相提并论!
      老子和老莱子是不是一个人,司马迁生活在公元前约145年,老子生活在公元前571-471之间,二人相距只有四百年左右,他也没有将这问题说清楚,只是本着“疑则传疑”的原则,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记叙了老子的事迹后,也没有肯定,只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其意在存疑,而非定论。司马迁在这个问题上都不敢下定论,今人谁敢下定论?如果今天我们用这两个人打文化品牌,老莱子的卖点远远超过了陆九渊。
    现在荆门人宣扬他的“孝隐”,抹煞了他“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的根本思想。老莱子既然为道家始祖,在道教中是神,就应该让他入主正殿接受香火,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对老莱山庄的作用要重新定位。
   “夏商周后无圣人”,“我乡乃老莱子故里”,是名附其实的“圣人之乡”。别人把“无”说成“有”,而荆门人常把“有”说成“无”!
  老莱子,一张荆门人拿出去打的响的名片,荆门人用不好!
   清初荆门知州舒成龙对荆门的文化贡献更大于他的政绩,他敢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乾隆版《荆门州志》就是他组织编撰完成。关于老莱子隐居荆门蒙山,宋彭乘根据传说,于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公元1036年前后)于蒙山东麓凿顺泉,命名孝子田、孝子井。第一次把老莱子隐居荆门蒙山之阳的传说事实化。七百多年后,舒成龙治州,疏导顺泉,修建老莱山庄,构筑 “孝隐亭”,题刻“顺泉”和“老莱子之位”,再次把老莱子曾经隐居过荆门的传说向前推进了一步,为后辈抢老莱子这块文化资源牌提供了重要依据。
                  历史典籍中的老莱子
   《庄子·外物》:“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脩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问曰:‘业可得进乎?’老莱子曰:‘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抑固窭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欢为骜,终身之丑,中民之行进焉耳!相引以名,相结以隐。与其誉尧而非桀,不知两忘而闭其所誉。反而非伤也,动无非邪也,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历。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
    《战国策·楚策四》:“或谓黄齐曰:‘人皆以谓公不善于富挚。公不闻老莱子之教孔子事君乎?示之其齿之坚也,六十而尽相靡也。今富挚能,而公重不相善也,是两尽也。谚曰:见君之乘,下之;见杖,起之。今也,王爱富挚,而公不善也,是不臣也。’”
   《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德恭而行信,终日言不在尤之内,在尤之外。国无道,处贱不闷,贫而不乐,盖老莱子之行也。”
   《史记·仲尼弟子传》载:“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仲平,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
    从《庄子》、《战国策》、《大戴礼记》、《史记》的记载来看,老莱子是与孔子同时的一位学者,孔子曾接受过老莱子的喻教。在孔子心目中,老莱子是一位德恭行信、安贫乐道的贤者。
   《尸子》卷下:“老莱子曰:‘人生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也。其生也存,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岁往之亦速矣。”
   《史记·老子传》:“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
    《汉书·艺文志》:“《老莱子》十六篇。”
    从《尸子》、《史记》、《汉书》的记载来看,老莱子有专门著述,是“言道家之用”的哲学家。
    《列仙传》:“老莱子,楚人。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杖木为床,蓍艾为席,葅芰为食,垦山播种五谷。楚王至门迎之。遂去。至于江南而止,曰:‘乌兽之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
《高士传》:“老莱子者,楚人也。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莞葭为墙,垦山播种。人或言于楚王,王于是驾至莱子之门,莱子方织畚。王曰:‘守国之政,孤愿烦先生。’老莱子曰:‘诺。’王去。其妻樵还,曰:‘子许之乎?’老莱子曰:‘然。’妻曰:‘妾闻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随而鞭棰;可拟以官禄者,可随而铁鉞。妾不能为人所制者。’妻投其畚而去。老莱子亦随其至于江南而止,曰:‘鸟兽之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人莫知其终。”
    从《列仙传》、《高士传》的记载来看,老莱子是一位隐士,楚王“驾至莱子之门”,愿以“守国之政”相托,而老莱子却躲避到江南。
    《荆门直隶州志·古迹》:荆门有“老莱山庄”,“山庄在城西顺泉侧,老莱子隐居养亲处也。”《州志》引《列女传》云:老莱子“作婴儿戏,斑舞诈跌,弄雏亲侧,博亲一笑。”《艺文类聚》引《列女传》云:老莱子“作婴儿自娱,着五彩斑斓衣裳,取浆上堂,跌扑,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雏鸟于亲侧。”
    从《列女传》、《荆门直隶州志》的记载来看,老莱子是以“斑衣娱亲”闻名后世的“孝子”。荆门古城西关外的“老莱山庄”,以及“顺泉”、“孝子田”、“孝隐亭”就是老莱子孝迹的写照。
老莱子的姓氏、籍贯:
    老莱子其人作为历史人物的存在,除司马迁《老子传》“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的疑笔以外,典籍中对老莱子并没有什么怀疑。其实,司马迁并不同意“老子”是老莱子的说法。司马迁说老莱子“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就是证明。《老子传》是今本《老子》作者的“传”,也就是“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的那位“老子”的“传”。如果司马迁同意说“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的那位“老子”就是老莱子,他为什么还要画蛇添足地说什么老子“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之类的话呢?这分明已告诉读者,老莱子另有他著,其学是“言道家之用”,与“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的那位“老子”不能混为一谈。“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的那位“老子”是战国时老学首领李耳,不是与孔子同时且长于孔子的老子。与孔子同时且长于孔子的老子姓老氏,名聃,疑为春秋宋国沛人。老莱子是春秋楚人,当然不能说老聃就是老莱子。
    老莱子前面也有个“老”字,老莱子是不是姓老氏呢?(晋)皇甫谧《高士传》称“老莱子”,亦称“莱子”。清代荆门知州舒成龙直接称老莱子为“莱子”。沙少海《庄子集注》引毕沅说:“老莱子本为莱子,而以寿考称老莱子。”[1]《文选·孙绰〈天台山赋〉》注引西汉刘向《别录》:“老莱子,古之寿者。”《荆门直隶州志》引《列女传》称老莱子“孝养二亲,七十作婴儿戏,斑舞诈跌,弄雏亲侧,博亲一笑。”看来,说“以寿考称老莱子”应是持之有据,不是妄说。
    如果说“老莱子本为莱子”,那么老莱子应该姓莱氏。据《通志·氏族略二》载,古有莱子国,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齐灭莱,子孙以国为氏。老莱子不是齐人,是楚人,疑“莱”即“赖”。宋代罗泌《路史》曾说“赖乃莱也。”老莱子,姓“莱”氏,疑为“赖”之音转。上古“莱”属阳声韵,“赖”属入声韵;到中古“莱”(广韵落哀切,来咍开一平蟹)与“赖”(广韵落盖切,来泰开一去蟹)声纽相同,同为蟹摄,只有平声和去声之别。春秋时期有“赖”国(氏族方国),在今湖北随州市稍东而北[2]。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8年),楚灭赖。《春秋左传· 昭公四年》载:“楚子以诸侯伐吴,……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櫬从之,造于军中。王问椒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櫬。’王从之,迁赖于鄢。”如果,“莱”即“赖”,老莱子便是春秋赖人,即今湖北随州市人,楚灵王三年随族人迁至鄢。
    老莱子与孔子同时,是孔子曾经师事过的春秋晚期的思想家。《史记·老子传》载:老莱子“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史记·仲尼弟子传》载:“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孔子与老莱子过从甚密,曾问“业”于老莱子;孔子与老莱子都主张治世、修进,两人的治世思想也有互补性。所以孔子请教老莱子,自己所学圣迹业行是否可得修进而为世用。 
  老莱子,楚人。(清)毕沅说:“老莱子本为莱子,而以寿考称老莱子。” 老莱子,姓“莱”氏,疑为“赖”之音转。(宋)罗泌《路史》曾说:“赖乃莱也。”春秋时期有“赖”国,在今湖北随州市稍东而北。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8 年),楚灭赖。迁赖于鄢。老莱子于楚灵王三年随族人迁至鄢。楚昭王末年老莱子年近七十,迁鄢时的老莱子当是21岁左右的年轻人。老莱子亲眼目睹了楚王五十多年的霸政和征战,使楚国人民饱经世乱之苦。楚惠王八年(公元前481年),楚公室又发生“白公之乱”。年迈的老莱子于是“逃世耕于蒙山之阳”(今荆门古城西关外)。
  老莱子以治人事天为己任。“言道家之用”,即为道者如何才能在治人事天的活动中有所作为。如何“治人事天”?郭店《老子乙》认为:一是积“德”,二是知“道”。积“德”、知“道”,才能“治人事天”。为了积“德”、知“道”,必须修身。修身是“言道家之用”的核心内容。如何以道修身?老莱子主张“为道者日损”。
  “为道者日损”是以“道”修身的重要途径。通过“日损”而修身,“损之或损,以至亡为也”,使自己合于“道”。“亡为”,即“无为”。“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达到的 “合于道”的理想境界。以“道”修身,除了自我贬损、顺其自然之外,十分重要的便是爱身自重。郭店《老子乙》第7简指出:“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世人以侮辱为恩宠,受宠若惊;患得患失,重视恩宠得失若自身一样。道家在这里严肃批判了在社会大变动的春秋时期的这种奴才性格,指出我之所以有极度的忧虑,是因为我有私己之心。如果我没有私己之心,哪有什么可忧虑的?
  以“道”修身,通过自我贬损而达到清静自守而合于道的境界。修身重要,守“道”更为重要。郭店《老子乙》指出:如何守“道”?一要防守好事欲对人发生影响的门径,二要堵塞人产生事欲的视听。只有这样才能清静自守。道家是反对贪欲的。对于春秋时期通过开辟新耕地、争夺和买卖田产而暴发起来的新贵族们的贪婪是批判的。认为贪欲是守“道” 的大敌。有了贪欲必然造成思想混乱。“道”与贪欲是对立的。“道”得之于天,天道无私,辅万物之自然,永远不会向万物索取。在道家看来,祸殃没有比过分的欲望更厚重的;灾祸没有比无止境地贪求其所爱更惨痛的;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满足。道家认为人应该自知满足,对任何事情都不应作过分的企求。 
  老莱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由于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奴隶转化为农民;铁耕农具普遍使用,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新贵族的权利欲和财产占有欲也膨胀起来,最后夺取权利而登上政治舞台。如田氏篡齐,韩、赵、魏三家分晋。新贵族取得了对奴隶主贵族夺权斗争的胜利,然而天下并未太平,在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新贵族取得政权之后,新的兼并战争又在积极准备之中。老莱子在楚国,代表被压迫被剥削的自由农民和小生产者,全面否定楚王的霸政,反对人的异化,要求“为道者日损,损之或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清静为天下定”,认为只有“为道者”“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才可 “讬天下”、“举天下”。老莱子言道家之用,在古人立言的基础上,面对贪欲横流的社会现实,对天下大治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清静为天下定”的主张,建构了道家的天道伦理观。“清静为天下定”,是老莱子对天下大治的哲学思考,这一思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历代清官无不以清廉恬淡(清静)为修身治国之要,写下了无数美好的历史篇章。 
  老莱子是发端于春秋时期的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创始人。自春秋而战国,后起道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道家原创者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溶合在一起,经过高度整合之后,以《老子》传之于世。《老莱子》十五篇(或曰十六篇)散佚。后世只知《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并不了解老莱子的思想,也有人认为老莱子就是老子,郭店《老子》面世,为我们认识老莱子,提供了文献依据。使我们有可能讨论老莱子的哲学思想。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123

2万

主题

60万

帖子

7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人在天涯ξ灵气袭人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73853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东湖精华勋章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24-11-29 18: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帮顶一下。
活着应该快乐,因为你会死很久。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如果你涉世未深,我会陪你看遍世间繁华;如果你历尽沧桑,我会带你坐十遍木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