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初稿
第一编 地理夷陵
一 区位概况与区名由来 区位概况 夷陵区地处长江西陵峡东段,横跨两岸。自西向北向东向南分别与秭归县、兴山县、保康县、远安县、当阳市、枝江市、猇亭区、伍家岗区、西陵区、点军区、长阳县相邻。 夷陵区是三峡工程坝区,宜昌市特色新区、经济强区、旅游大区、文化名区。2013年末版图面积3424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52.13万。为本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辖行政区。这里是长江中上游的分界线,中国中西部的交通枢纽,素有“渝鄂咽喉”和“三峡门户”之称。 区政府所在地小溪塔距三峡国际机场25公里,宜昌火车站、长途客运站10公里,宜昌东站20公里,客运码头15公里,均在半小时车程以内。 宜昌市不仅是蓬勃发展的东方水电之都、长江中游成长势头最好的新兴大城市、湖北省副省域中心城市,而且地处中部腹地,是全国二类交通枢纽城市,全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推移的承接地,是全国67个比较重要的节点城市之一,是鄂西、湘西北和川东一带的物资集散地。夷陵区地处宜昌市中心,宜昌市重要的地理位置就是夷陵区的地理优势。 夷陵山川俊美,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扼守要冲。地质奇观、黄金水道、地下文物、神话传说、诗文经典、民间文化、最宜人居的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加上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和高峡平湖,共同绘就夷陵的历史殊荣和现代辉煌。 区名由来 夷陵是宜昌的古称,也是今夷陵区的名称。古夷陵郡、州,包括今宜昌市所辖的大部分区域。古夷陵县已分为今夷陵、西陵、伍家、猇亭、点军五区。今夷陵区由宜昌县(古夷陵县)改制而来。 夷陵之名源自山水。《汉书·地理志》载:“夷陵城西北十五里有夷山,即西陵山而得名。”宋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作《至喜亭记》曰:“天下之大险,至此而始平夷。”自此,夷陵之名通解为“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寓平安昌盛之意。 夷陵之名最早见于史籍,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楚世家》中记载:“(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这个夷陵,即指今宜昌,不作楚先王墓解。 自然地理 夷陵处于大巴山东麓与江汉平原的结合部,其北有大巴山脉的荆山支脉,呈西南至东北走向;其南有武陵山脉的石门支脉,呈东西走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西北向东南梯级倾斜下降,与江汉平原的西部相接。境内高差悬殊。最高点樟村坪镇圈椅埫海拔1962米,最低点魏家畈村5组海拔49.4米,高差1912.6米;形成山地、丘陵、河谷等多种地貌。大致可分为西陵河谷区、西北高山区、中部低山区和东南丘陵区。长江穿境而过,黄柏河东西支、太平溪、乐天溪、下牢溪、柏临河从北向南汇入长江。 夷陵拥有得天独厚的地质地理优势。直径约150公里的地壳无裂缝。拥有8亿年前开始形成的黄牛岩山峰和五亿年前地球最佳地层剖面。夷陵特殊的地质构造不仅提供了分乡王家湾和黄花晓峰两颗“金钉子”这一世界级的地质遗产,而且造就了长江西陵峡、黄柏河东西支的绝美风光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能资源和旅游资源。 夷陵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受地势影响,气候垂直差异很大。年平均气温16.7℃,平均日照1656.1小时,平均无霜期276.4天,平均降水量1101.1毫米。春季气温变化大,冷暖交替频繁,常有“倒春寒”天气出现。
经济地理 夷陵区版图面积3424平方公里,自西北向东南由高山向低山、丘陵平原过度,蕴藏了丰富多样的地质资源,形成四个不同类别的经济区。 西陵河谷区包括湖北民舞之乡太平溪、中国观赏石之乡乐天溪、中国百强旅游名镇三斗坪三镇。该区域主产柑橘、茶叶、板栗、玉米、三峡奇石,是三峡大坝、三峡电站所在地,三峡旅游集聚区,三峡翻坝运输产业区。区域内还有三峡移民工业园区、三峡观赏石产业园、三峡截流园、黄陵庙、三峡人家、石牌要塞等著名景区。 西北高山区包括中国名茶之乡邓村、湖北民乐之乡雾渡河、中国民间故事之乡下堡坪、中国磷矿之乡樟村坪三个乡镇。主产茶叶、天麻、黑桃、猕猴桃、玉米、土豆,区域内有亚洲最大磷矿、中南地区最大的大鳞片石墨矿和硫铁矿、花岗石、大理石、白云石、透辉石、镁橄榄石。矿产为该区域主导产业,多种经营为新兴产业。市属大老嶺林场和区属樟村坪林场面积都近万公顷,既有原始林也有人工林,是森林旅游的绝佳场地。 中部低山区包括黄花镇、分乡镇,是长江国家地质公园黄花奥陶纪园和晓峰寒武纪园所在地。该区域位于黄柏河东西支中游两岸,水能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主产水稻、玉米、茶叶、小水果,畜牧业较为发达。与小溪塔街办同为水泥石灰石、建筑石灰石的重要产地。区域内旅游业发达,有晓峰国家地质公园、晓峰景区、百里荒景区。 东南丘陵区包括湖北民间版画之乡小溪塔街办、宜昌丝竹之乡鸦鹊岭镇、中国白酒之乡龙泉镇、夷陵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城乡综合发展示范区,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粮油、生猪、柑橘、蔬菜、禽蛋鱼主产区,食品药业、机械制造、轻纺加工、新型电子产业密集区,商贸流通、金融信息、房地产业、饮食服务产业集中区。 人文地理 根据本区分乡牵牛岭和境内多处遗址考古发现,大约10000多年前原始人类就在夷陵土地上活动。大约6800多年以前中堡岛、杨家湾、下岸、伍相庙一代带就是峡江先民的聚居地。 夷陵既是重要的交通咽喉,又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人口变动、迁徙非常大。夷陵先民为僰人、巴人和楚人。僰人为西南诸夷之一,曾建“僰侯国”。因巴、楚崛起,僰人退至川南、贵州、云南等地,明万历年间被官军消灭,这个没有定论的民族从此消失。现夷陵人口中,为唐以前原住民后裔的,仅占5.4%左右,他们大部为巴、楚先民之后;明清以后迁徙而来的移民占70%以上。 人口变动与交融影响到人文风俗。据传晓峰大小悬棺,为2500年前古僰人的遗迹。夷陵又是巴楚文化交汇之地。春秋战国时,夷陵西南有巴,西北有秦,东南有楚。巴人崇虎,楚人崇凤。崇虎的的巴歌与崇凤的楚辞融合。后秦灭楚、巴,一统天下。巴楚文化与西北的秦岭文化融合。其后历代有被委任本地或途经本地赴任的朝庭贬官以及历代文人游历三峡,带来巨大的文化影响。如李白、杜甫、欧阳修、苏氏三父子、陆游、王士祯等许多文化名人,都与夷陵结下不解之缘,从而使历代京都主流文化成为夷陵地方文化的核心,深刻影响到民众心理、社会风俗和文化娱乐。 读一读
夷陵楼赋 符号① 峡州故地,西楚新品,有楼翼然,号曰夷陵。踞闹市而出尘嚣,连荆襄而引川渝。柱正基牢,肃毅之仪落落;廊回厅阔,海纳之襟泱泱。凌空却不蹈虚,超凡而能孚众。 地灵仰人杰,楼崇倚文重。昔欧公谪贬夷陵,安民教化,革旧布新,口碑代代,华章篇篇;更有诗仙诗圣诸大家巨子,跨代聚首于兹,此乃历史之佳话,乡邦之殊荣!政要名流,莘莘②学子,芸芸众生,进谒③学范思齐,实为天赐机缘,一方福祉④也! 而叟妪童稚,同窗同仁,骚客墨友,情侣知音,登楼眺黄牛古峡,观西陵新坝;醉稻香醇醴⑤,品佳茗清馨;听郎姐俚曲,赏指书趣诗;率性泼彩,激情寄慨;引吭高歌,捕风留影。此等快事,能得几回耶? 予登斯楼,观白云苍狗,思盈虚消长之律;阅沧海桑田,探盛衰成败之由。然则眼前锦绣,大块文章,显夷陵儿女伟力,无可限量。此等盛事,能不歌之赋之乎? 噫!皇天后土,钟我夷陵。夷陵一楼,宜昌一志! 祁后来者薪火相传,斯文益彰,以期比肩黄鹤,牵手岳阳,并美滕王也。 (援引夷陵楼刻石文) 注释:①符号:本名符利民,当代宜昌市著名作家。②莘莘(shēn):众多。 ③谒(yè):拜见。④祉(zhǐ):福。⑤醴( lǐ):甜酒。 想一想
1夷陵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你认为应该如何更好发挥这些优势? 2 试述夷陵文化的形成与主要特点。 练一练
1、夷陵区的整体地势走向为: 高;低 2、夷陵区的气候类型为: ,优势资源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