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xr0074 于 2014-11-22 21:19 编辑
(七) 洪水虽已退去,但它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不会这么快就会消退。本来就填不饱肚皮的村里人更是为如何度过这个年关而发愁。 恰在这时,全国刮起了一股“学大寨”之风,这让村民兴奋不已,好像将要溺死之人抓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 说干就干,书记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学习大寨精神,并号召大家学大寨,赶大寨 ,让大寨红花遍地开。 第二天,村里的男女老少齐出动,开始了旱地变水田的改造工程和在山上建造梯田的工程。那时候没有挖掘机,没有运土机,靠的只有两条腿一双手和一副肩膀,还有一颗战天斗地的红心。 山坡下,枫林边,瞬间就变成了一个大工地。本村的人手不够,邻村也来了许多人一起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来了。 霜月每天上学时都能看见远处的工地上彩旗飘飘,甚至还能看见许多牌子上写的标语口号,什么“五尺大镐攥在手,斗天战地腊‘三九’,镐起镐落春风吹,大寨红花开心头。”啦,还有“跟山斗,跟水斗,山水乖乖低下头,山随咱的意志绿,水随咱的意志流。”看得霜月心里痒痒的,很想去去看看热闹。可是家里的大人一再叮嘱,那里危险,不要去给大人添乱。可堂姐就不管这些了,放学后或是星期天时总是偷偷地跑到那里,一会儿刨土,一会儿搬石头,还非要趔趔趄趄去挑土,弄得衣服上、鞋子上到处都是土,小脸也抹得跟花猫似的。 一天傍晚,早已就心痒痒的霜月,终于没有经受住堂姐的诱惑,跟着堂姐来到了工地上。那场面可真壮观啊!黑压压的一片,到处都是人,挖的挖,刨的刨,挑的挑,扛的扛,汗水飞溅,尘土飞扬。 霜月尤其爱看父亲领着一群人在凿大石头。大家一字排开,两两一组,间隔一定的距离,一个人坐在岩石上,两手紧紧地扶着錾子,另一个人叉开两脚,轮着大锤一下一下地敲打着錾子,錾子也就随着这一下一下的敲打,慢慢地陷入石头里。等到那一溜排的錾子都没入石头,岩石就会出现一条长长的裂缝,于是有人拿来两根长长的大铁撬,插入两头的缝隙里,然后五六个人抱着铁撬一起使力,巨石訇的一声裂成两半。 堂姐见霜月看凿石头看得入迷,来了兴致,找到最好说话的麻叔,硬是夺下麻叔的大锤,使劲一轮,狠狠地砸下去,这一下可不得了,竟把扶錾子的大拇指砸开了花,鲜血很快地渗了出来。惹祸精堂姐吓蒙了,队长见状说:“就知道闯祸,也不知道去做些正经事!” 江老师知道这件事后,又看着村民们都干得热火朝天,心想,对呀,也可以让孩子们为学大寨尽一份力啊。于是,能歌善舞的江老师萌生了组织一个舞蹈队的念头,通过文艺演出来宣传学大寨。 江老师的床头挂着的一只精巧的小藤篮,那是霜月亲手编的,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江老师的。看到到这只篮子,江老师突然想到她曾经看过的一个舞蹈——挑花篮,江老师一下子激动了起来,对,就排舞蹈挑花篮! 班上有二十三个女生,除了一个太胖,一个太矮,另外还有一个由于常年头上生疮而剃成了小男孩头,剩下的二十个女生都不错。 首先当然要准备道具。霜月积极地承担了编花篮的工作。霜月跟外婆学得一手编花篮的好手艺,这下可排上了用场了。 每天下午一放学,霜月就带着同学们去山上采藤条。编花篮用的藤条非常有讲究,太老了没有韧性,容易折断;太嫩了也不行,一拽就断。而这个季节的藤条不老不嫩,正是编花篮的最好材料。 材料有了,霜月就教几个手比较巧的女生编花篮。孩子们一边编花篮还一边童声童气地唱道:“编 编 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 南山开满红牡丹, 朵朵花儿开得艳, 朵朵花儿开得艳。”堂姐是坐不住的,所以很自觉地担起了监工和跑腿的工作。 花篮编好了,堂哥也带着一群孩子砍来竹子,劈开了做成一个个细细长长的扁担。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篮子有了,扁担有了,花从哪儿来却成了问题。这时候,野外也没有什么鲜花,即使有,一旦摘下来也容易枯萎,根本无法使用。买绢花也不现实,因为村民们大部分都比较贫穷,班上不可能有活动的资金。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堂姐却灵机一动,跑到家里,拿来了铺子里专门供做喜事用的绢花。 接下来就是排练了。江老师选择了《花篮的花儿香》这首曲子,教孩子们唱,最佳伴奏当然是堂哥的笛子啦。 江老师总是先跟着笛声自己琢磨动作,然后再教小姑娘们如何迈步,如何扭动腰肢。 那段时间,江老师经常跟着堂哥去枫林排练舞蹈。排练累了,堂哥就会斜倚在枫树上,把笛子优雅地横在嘴边,一串绵软悠扬的笛音,犹如岩石上潺潺的溪流,穿透树林,飘向远方。江老师坐在一块岩石上,一只手托着脸腮,一只手把玩着辫梢。 夕阳优雅地收起她最好的一抹阳光,西天慢慢地浸染在一片红色的霞光之中。微红的霞光刺穿红叶,透明而朦胧,染红了堂哥的面庞,染红了江老师的背影,更染红了那一溪清泉。几点寒鸦披着霞光在林间无声地掠过,枫林的尽头,有一带深深浅浅的连山,在暮色苍茫中静卧如黛。 过了一段时间,花篮队就排练得有模有样了。二十个小姑娘,脑后都垂着一根小辫,辫梢那鲜亮的红头绳格外显眼,那二十根红头绳也是从堂姐家借来的。她们微微侧着身子,挑着花篮,迈着曼妙的舞步,扭动着柔软的细腰,用童稚的声音随着笛声齐声唱道:“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羊……”小姑娘们那优雅的动作,那顾盼神飞的眼神,大伙儿看了都说跟舞台上没有什么两样,尤其是领舞的霜月,大伙儿的评价是:“这小姑娘,不用演,搁那一站就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