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396|回复: 12

胡说《红楼梦》

[复制链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1-25 14: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下大平 于 2014-11-25 16:24 编辑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场景一
时间:女娲练石补天之时
地点: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
人物:女娲
故事:女娲练成补天之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用了三万六千块,独剩下一块未用,弃置青埂峰下。


评点:这一块为何不用呢?难道是和氏璧?那块玉偏又遗在青埂峰下。

场景二
时间:一日(一个不确定的时间)
地点:青埂峰下
人物:一僧一道(为何是一僧一道?)+石头
故事:一僧一道与石头对话
那僧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簇,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
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
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


评点:“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玉玺乃传国之宝,天下人都在明争暗夺,岂能不是宝贝!“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簇,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具备这样条件的莫过于紫禁城之皇宫内院了。镌上的数字,准确地说是八个字,八字即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正是传国玉玺。
贾宝玉所配“宝玉”八字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薛宝钗所配“金锁”八字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三个八字比较,是不是太相似了一点哦?“宝玉”中没有“既”“永”二字,“金锁”中便镌刻出来“永继”,“既”与“继”同音。“莫失莫忘,不离不弃”正是“受命于天”,岂可失忘,又怎么离弃?
传国玉玺本来就是金镶玉,二者相合,才是正配。
这样说来,作者跟我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林妹妹本就是一个“多余”的人。
“木石前盟”何意?和氏壁在未成传国玉玺之前正是用木盒子装着的。
贾雨村有诗云“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句诗不正是点晴之笔么?
中国文人自古有借儿女情长喻国家大事之习惯,《红楼梦》借闺阁之事喻国家大事,借家族兴亡喻国家兴亡,于此可略见一般矣!


场景三
时间:几世几劫之后(不确定时间)
地点:青埂峰下
人物:空空道人,后改名情僧。石头。东鲁孔梅溪。曹雪芹。
故事:(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由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评点:《石头记》乃《玉玺记》。空空道人,既为“道”怎么改名为“僧”,“道”与“僧”显然属不同教派。“空空道人”与“情僧”有何寓意呢?“空空”乃“无”之意,“空空道人”莫非指“无道之人”?“无道”之人看破红尘乃剃发为僧。“东鲁孔梅溪”何许人也?有人考证说是山东孔继涵。东鲁在古时正是指山东之地。“曹雪芹”,传说中的《红楼梦》作者。“悼红轩”——曹雪芹书斋。“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应是泛指,指次数之多,非确指十年五次。中国古时凡“三六九五十”之类数字皆非指确定之数,乃指其多次也。
满纸荒唐言——国家兴亡之大事,演化为家庭儿女情长、闺阁之琐事,岂不是荒唐之言?
一把辛酸泪——国家灭亡,百姓受苦受难,家人离散,却无拯救之力,只能辛酸垂泪了。
都云作者痴——对故国的眷恋痴心不改,岂能不痴?
谁解其中味——谁能从其中品出这书里写的是国家大事的味道来呢?


场景三
时间:夏天
地点:姑苏。阊门。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
人物:甄费——甄费字甄士隐,即“真废——真事隐”。
      封氏——甄士隐老婆。
      甄英莲——甄士隐女儿,甄英莲即“真应怜”。
      一僧一道。
故事: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风流富贵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信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为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关百,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
甄士隐白日做梦。


评点:起首一句“地陷东南”,似乎大有深意。难道暗示战火兵灾?如果从明末清初历史来看,借“姑苏”喻“扬州”,清兵入关,扬州十日,清兵屠城,死亡遍地,暗合“十里人清”,即后文中“元宵炸供,一条街夷为平地”。
甄费乃“真废”即“真事隐”,意即将发生在这里的真事隐去。“葫芦庙”炸供起火,一条街烧为平地显然不是完全的真实,其中或许有隐去的事情。既是庙中起火将一条街烧了乃是天灾,当然就用不着隐去,但如果是兵灾,那就不一样了。清兵屠城,作者敢将这一事实写出来么?肯定不敢!但时人应当明白,只是历史过去数百年,今人不懂罢了。
甄士隐老婆姓封,合起来岂不是“真疯”?甄士隐一家三口,对于英莲来说即是父母“真疯”,子女岂不“应怜”?
姑苏阊门即苏州城西门。西门与东楼相对,影射严东楼,即严世蕃。世人说,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研究《红楼梦》不能不研究《金瓶梅》。《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传说即严东楼,那么《红楼梦》与严东楼有关系没有?至少从俺看来,有部分关系。当俺猜测阊门是不是为西门的时候,俺的小心脏砰砰直跳,百度一查证,果然姑苏阊门即西门。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红楼梦》与《金瓶梅》有关联,不仅有写作手法借鉴上的关联,更有内容上的关联。
作者亦非写一时一地,亦非写一人一事,故一段话中包含信息量大。


场景四
时间:夏天
地点:甄士隐家
人物:甄士隐。
      贾雨村——贾化,字时飞,号雨村。湖州人氏。贾化即“假话”,贾雨村即“假语村言”。贾雨村生于末世,末世应指明末。后文中王熙凤判词里亦有“凡鸟偏从末世来”。
      严老爷——不知何许人也,即此出场一次,再无后文。好象是个“打缠”的
      丫环——娇杏,即“侥幸”
故事:甄士隐与贾雨村叙话,严老爷过来“打缠”一下,贾雨村便看见了“娇杏”。“娇杏”见到雨村,一看两回头。甄士隐资助贾雨村进京赶考。


评点:娇杏便是“侥幸”,看到雨村,欲走,两次回头。仿佛唐伯虎“三笑”点秋香一般。抑或“三笑姻缘”由此而来?
如果《红楼梦》承接《金瓶梅》而来,则“严老爷”可解,意指“严东楼”。


场景五

时间:元宵节夜
地点:甄士隐门前大街
人物:霍启——霍启,即“祸起”
      甄英莲——“真应怜”
      甄士隐——即“真事隐”
      封氏——甄士隐之妻
      封肃——本贯大如州人氏,甄士隐之岳父,即“风俗”,
故事:元宵夜,霍启抱英莲上街玩耍,英莲被人贩子拐走,霍启逃走。葫芦庙炸供失火,甄士隐家夷为平地,甄士隐携家投岳父封肃,岳父不待见,甄士隐出家。


评点:“扬州十日”之后,男人或死或逃亡,甄士隐看破红尘出家,即避世。老婆被掳,女儿为奴作婢,即是家破人亡,岂不痛哉!
大如州,杜撰之地。影指来历不明之人,此处应指清兵入关。占汉人田地,反客为主。“风俗”脂评“大抵如此”,此语极其隐讳。俺以为,清兵入关之始,一是屠城,杀尽城中男人,二是将女子掳去作奴作婢,向来如此。并非有的评书人所说的“封肃”指南明小地主或者绅士。

史载:1644年,大明灭亡。1645年,清兵扬州屠城,传死伤八十余万。
曹雪芹:生于约1715年,农历乙未年,生肖羊年,即清圣祖康熙54年(康熙在位61年),卒于1763年,农历癸未年,生肖羊年,即清乾隆28年(乾隆在位60年)。康熙之后有雍正(雍正在位13年)。


                               2014-11-25


(作者声明:本文仅限于东湖社区,转载请联系本人QQ294339996天下大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9

421

主题

2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7664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 2014-11-25 21: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很深入,是精读之结果,可为一家言。欢迎继续贴!贴完为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1-26 09: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下大平 于 2014-11-26 10:47 编辑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场景一
时间:这日(不确定时间)
地点:封肃家
人物:封肃——甄士隐岳父,大如州人氏。大如州——明清无此州,作者杜撰之地。
      贾化——贾雨村,解作“假话”或者“假语村言”
      娇杏——本是甄士隐家丫头,贾雨村娶作妾。解作即“侥幸”
      封氏——甄士隐老婆
故事:贾雨村考取功名,荣升知府,娶甄士隐府丫环娇杏为妾。生一子,作正房。时隔一年,革职。

评点:贾雨村荣升知府,坐在大轿之中,却看见了街头买线的娇杏,这丫头岂不是“侥幸”!不管到哪里,总能让贾雨村看到。娇杏一个丫头,事隔多年,仍能在街头一眼让雨村认出,一定相貌出众,神彩飞扬。
娇杏与贾雨村乃“三笑姻缘”,初见一笑,两次回头便有两笑,合起三笑。故作者云“偶因一回头,便为人上人”。
俺以为,“娇杏”非实有其人,乃寓意贾雨村三次“侥幸”遇着“好人”,第一次穷困潦倒未发迹之时,遇着甄士隐。这俩人的遭遇贯穿全书,不时要冒出来一下下,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甄士隐为人慷慨,资助贾雨村进京赶考之费,贾雨村才得有机会考取功名,做名。第二次在任上因“恃才侮上”被革职,又遇着林如海,林如海也算“好人”,不因为贾雨村是“家庭教师”而轻慢他,为他复职亲自写荐书托人,肯定还会替他付出不少盘缠费用的。第三次在后文中再表。过了三次,贾雨村却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再三说明,作者虽云亲身经历之事,但毕竟还是小说,杜撰之处尚多,不能事事较真,更不能人人较真。在《红楼梦》中将人化物,或者将物化人来写之处颇多,听俺慢慢表来,大家共同学红楼,探讨红楼。

场景二
时间:那日(不确定时间)
地点:林黛玉家
人物:林如海——林海,表字如海,前科探花,兰台寺大夫,姑苏人氏,巡盐御史。祖封列侯,五世。年四十。
      贾氏——贾敏,林如海之妻,林黛玉之母。
      林黛玉——林黛玉只有乳名没有大名,时年五岁。
      贾雨村——贾化,字时飞,表字雨村。本贯湖州人。曾任“大如州”知府之职。
故事:贾雨村上任之后,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性情狡猾,擅篡礼仪,外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龙颜大怒,即批革职。该部文书一到,本府官员无不喜悦。

评点:贾雨村是汉人,到“大如州”胡人之地做官,自然免不了受排挤。书中说到贾雨村为官不正,俺以为说的是反话。所谓“恃才侮上”才是真的。明末清初,满人入关,开科取士,考取的大多是汉人。但满人是统治者,武将居多,并不喜欢汉人书生的酸腐气,汉人官员受到排挤是显而易见的。是以贾雨村罢官后并不气恼,相反还“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

贾雨村不愿同流合污,罢官后,游历天下。来至维扬——即扬州地面,遇着林如海,被林如海聘为西宾——即家庭教师。专教林黛玉读书识字。其时,林黛玉五岁。仅过一年,林黛玉母逝,林家即将贾雨村解聘。并送黛玉至京中外祖母处生活。
贾雨村为林黛玉家庭教师,教会林黛玉看书识字,写诗作文。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才华出众,在贾府聚集的众多女子中堪称第一,贾雨村功不可没!只不过从书中推断,林黛玉从师于贾雨村仅仅一年,从五岁到六岁。林黛玉六岁时,母亲便去世,林黛玉随后进京了,不再师从贾雨村。贾雨村一年便教出一个天才诗人,也算是教师中的极品了。

贾敏是《红楼梦》第一个死去的且与贾府有重大关联的人。死因是“一疾而终”,但从书中推断,林黛玉本来有一个三岁的弟弟,可弟弟去年死了,母亲伤心过度,于是病了,然后也死了。母亲去逝,林黛玉自然伤心,但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懂什么?林如海四十岁,却也象看破红尘,不想再续弦的样子,将林黛玉托给贾府。从常理推断,也许林如海失子丧妻,伤心难过,心灰意冷了。林黛玉可谓家中连遭不幸。弟亡母逝,没过几年,父亲也死了,家中资财尽数被别人占去。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提。

场景三
时间:一年之后(不确定时间)
地点:智通寺。村中酒肆。
人物:贾雨村
      老僧——龙钟老僧煮粥,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
       冷子兴——古懂商人。贾府中王夫人陪房周瑞家的女婿。
故事:贾雨村信步出门,沿着村中小路走着,却走到一古庙跟前,这便是智通寺。智通寺门上挂着一副警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那庙里却只有一个又聋又昏的和尚。俺以为,作者如此写法,是写贾雨村看见了自己将来的影子。这副对联就象贾雨村自己说的那样,词意浅显,不难理解。
贾雨村出寺入村中酒肆饮酒,正遇着冷子兴。冷子兴是荣国府王夫人陪房周瑞家的女婿,做古懂生意。
冷子兴贾雨村聊起了贾府的事情。这是全书人物的总纲。

冷子兴眼中的宁荣两府:

宁府: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宁公

(四子)        
贾代化
(二子)        贾敷(已死)        ——        ——
                贾敬        贾珍(妻尤氏)        贾蓉(妻秦可卿)
                        贾惜春(女)        ——
        (未知)        ——        ——        ——
        (未知)        ——        ——        ——
        (未知)        ——        ——        ——

荣府: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荣公

(二子)        


贾代善
(妻史氏即贾母)        贾赦
(妻尤氏)        贾琏(妻王熙凤)        ——
                        贾迎春(女)        ——
                贾政
(一妻二妾
妻王夫人
妾赵姨娘
周姨娘)        贾珠(妻李纨)        贾兰
                        贾元春(女)        ——
                        贾宝玉        ——
                        贾探春(女)        ——
                        贾环        ——
                贾敏(女)        ——        ——
        未知        ——        ——        ——

评点:贾雨村穷困潦倒之时遇着甄士隐赠银赴京应试,回来之后,甄士隐已经做了和尚,只能一声叹息。想当年娇杏那丫头慧眼识英雄,也真是“侥幸”,“偶因一回顾,便作人上人”。贾雨村当官不上一年,却被革职。却“侥幸”聘为林家西宾,成为林黛玉的授业老师。林黛玉之文学才能应归功于贾雨村。

贾雨村是作者杜撰人物,实是作者自己,或者说有自己的影子。书中林黛玉才能突出,众人赞林黛玉之才应当是赞贾雨村的,也是贾雨村的自我表扬。

宁荣两府,不过是作者杜撰二处,取自“息事宁人”之意。

从冷子兴口中及书中来看,宁公四子,只交待一子——贾代化,荣公二子,也只交待一子——贾代善。从书中推断,宁荣二公本是一人,只有二子,长子贾代化,次子贾代善。

《红楼梦》第三回写到黛玉进贾府,只在王夫人处看到一牌匾上写着荣公的名字——贾源。“源”乃“根源”之意。意思当然是再明白不过了。

至第三代,贾代化有二子,长子贾敷已死,次子贾敬袭爵位。贾代善娶妻史侯之女,就是书中的贾母,贾宝玉的祖母,也就是奶奶。贾代化有二子一女。长子贾赦,次子贾政,一女贾敏。贾敏嫁林如海,生一女即林黛玉。

至第四代,贾敬之妻无考,有一子一女,贾珍为长子袭爵位。贾惜春为女,时年幼,依贾母居住。贾赦之妻邢氏(后妻,非贾琏之母)。贾赦有一子一女,子则贾琏,女则贾迎春。贾政有一妻二妾,妻则王夫人,二妾一是赵姨娘,二是周姨娘。贾政有三子一女,长子贾珠(王夫人所生)已死,娶妻李纨。次子贾宝玉(王夫人所生),三子贾环(赵姨娘所生)。长女贾元春(王夫人所生),即书中贾贵妃。次女贾探春(赵姨娘所生)。

至第五代,贾珍娶妻尤氏(后妻,非贾蓉之母),有一子,即贾蓉。贾珠娶李纨为妻,有一遗腹子,即贾兰。“兰”字减化后便没有草头。但按繁体字应当有草头,才与蓉字取名保持一致。贾琏娶王熙凤为妻,有一女即“大姐儿”,又名“巧姐儿”。
其余贾府人数众多,没有故事者暂不列出。

作者给贾府取名值得玩味,本人试评点一番。

其一,第一代宁荣二公。荣公在一匾额之上有名,即贾源。按贾府取名习惯,“源”从水,宁公名字亦有三点水旁。

其二,第二代两家共是六子,但只有二代记录姓名,曰“代善”“代化”,岂非“善化”之人?从“人”或者从“代”,后文私塾中先生贾代儒取名亦从此例。

其三,第三代三男一女,即“敬”“赦”“政”“敏”,索引派解为“清摄政明”。取名从“文”。

其四,第四代人口众多,从贾珍算起,男有“珍”“珠”“琏”“宝”“环”,取名从“玉”。女有“元”“迎”“探”“惜”。前面不容易解,后面四位女子便容易解得多了,即“原应叹息”。

其五,第五代,人口稀少,男有“蓉”“兰”,女有“巧姐儿”或者说“大姐儿”。取名从“草”。此不可解。只觉象是实行了计划生育一般,只生一个好。如果说贾琏还有一个王熙凤管着,不得肆意妄为,那贾珍可是无法无天的,怎么也只有贾蓉一个儿子。大家庭的萎缩首先是人口的萎缩,没人了,那家族能兴旺么?

其六,贾琏与贾宝玉皆被称为“二哥”或者“二爷”,但书中记述贾琏时,说到贾琏乃贾赦长子,这么这个“二”从哪里来的呢?这是从大房贾珍算起而来的。中国传统习俗,共祖下来的人往往有从“大房”顺着往下排序的习惯,以显示家族人多。因此贾珍为“大哥”“大爷”,贾琏便为“二哥”“二爷”。但到了宝玉,却又不同,他从贾珠而排序,在贾政这一房下,贾珠为“大哥”“大爷”,贾宝玉自然就是“二哥”“二爷”,贾环便是“三哥”“三爷”。

写到这里,俺还有一个大胆的假设,假设贾环“三哥”“三爷”成立,去掉“珠”“宝”二人,那么,这一代五人只有三人了,即贾珍,贾琏,贾环,简称“珍琏环”,珍大琏二环三。这样假设的理由是,贾珠是死人,宝玉是物,即“玉玺”。其实,五人名字连起来也挺有意思的——珍珠琏宝环——你看出来什么意思么?

俺突然想起来,贾敏与林如海这两个名字也是挺有意思的。贾敏嫁给林如海,年纪轻轻便死了。贾敏死于林如海家,可不可以谐音成“明死于海”或者“明亡于海”?之所以俺在这里不用肯定的语气,因为解说《红楼梦》的人很多,有些人都是大家,所谓居高声自远嘛。俺一介默默无闻之书生,自然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是以仅仅提供一种可能性的参考。因而俺这本书也叫《胡说红楼梦》。信不信由你了。

从“宁荣”二公算起,贾府已死之人有:

第一代,宁荣二公,及夫人、小妾。

第二代,贾代化,及代化夫人,小妾。贾代善,及代善小妾,夫人贾史氏仍在。

第三代,贾敷。贾敬夫人及小妾(此人一心想成仙,可能没有小妾,但夫人应是刚死不久,因为此时惜春尚小。贾敬有可能因夫人死而伤心过度,便看破红尘。去庙里练丹去了——此话只是作常理猜测)。

第四代,贾珍夫人。贾珠。

如果只算有名有姓之人,便只有三人:敷、珠、敏。
“敏”音同“明”,如果是索隐派,可以谐音成“伏珠明”“伏明珠”“明伏珠”“明珠伏”“珠明伏”“珠伏明”。“珠”是可以同“朱”的,当然指“朱明王朝”。不过康熙手下有一个大臣,却叫“明珠”。

不知你认为哪个才符合作者原意?

俺又想了,既然作者把什么都写得那么隐晦,那么他希望读者品出什么味儿来呢?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试问作者,你想俺解出什么味儿?是你将真事隐去的国家兴旺,还是表面上的闺阁闲情、家族兴衰?

上回说过,作者既将国家兴亡大事托于闺阁琐碎事,自然按闺阁笔墨来写,不必事事对应国家大事,不必人人对应皇帝或者大臣。如果简单地去一一对应,非但不能解出作者写书之味,相反,还扭曲了作者的思想,适得其反。这种简单的一一对应方式,在哲学上叫做机械论,或者说“形而上学”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1

49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11514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4-11-26 15: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能感慨《红楼》魅力之大,世人无不被其吸引而探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9

421

主题

2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7664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 2014-11-26 16: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流苏 发表于 2014-11-26 15:56
只能感慨《红楼》魅力之大,世人无不被其吸引而探究。

精读十次以上不为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1-26 23: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红楼梦,俺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为别人观点所动。请关注后继文章,更有颠覆你的传统思维的观点出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1-27 11: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题解:
夤缘——夤:恭敬,敬畏;攀附上升,喻拉拢关系,向上巴结。夤缘,即依附权贵,巴结做官之意。书中贾雨村正是巴结依靠贾府才得以恢复官职。


场景一
时间:这日(不确定时间)
地点:村中酒肆
人物:贾雨村——即贾化,字时飞,号雨村者。
      冷子兴——贾府王夫人陪房周瑞的女婿。
      张如圭——贾雨村同僚。
原文:张如圭报信,朝中起复旧员。

场景二
时间:次日(不确定时间)
地点:林黛玉家
人物:林如海——林黛玉之父。
      林黛玉——林黛玉时年六岁。
      贾雨村——即贾化。“假话假语村言”
原文:林如海见贾雨村,托其送女赴京城贾府,并写荐举书,委托内兄贾赦贾政帮贾雨村复职。

评点:林如海是重情重义之人。重情,体现在老婆死了,不想再娶;重义,贾雨村只是个普通的“家庭教师”,他却写举荐信,委托内兄运作,替贾雨村谋官职。贾雨村这人还真是“侥幸”,第一次穷困潦倒之时遇着慷慨仗义的甄士隐,第二次便遇着重情重义的林如海了。按照娇杏三回头的寓意,贾雨村应当有三次“侥幸”。

场景三
时间:有日(在路非止一日,不确定时间)
地点:荣国府
人物:贾雨村——贾化。
      贾赦——字恩侯,袭一等将军。林黛玉大舅。
      贾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林黛玉二舅。
原文:贾政会见贾雨村,替其谋职,两月之中,补金陵应天府知府

评点:从历史资料上看,古时候选官员想复职,一要送礼,二要等缺。贾雨村两月之内便由贾政打通关节复职,说明贾府势力大。不过从《红楼梦》中来看,贾雨村的复职完全为了审理“薛蟠的人命案”的需要。

场景四
时间:那日(弃舟登岸之日,非确定时间)
地点:荣国府
人物:林黛玉。
      贾母——贾代善之妻,贾赦贾政之母,贾宝玉之祖母,林黛玉之外祖母。
      邢夫人——贾赦之妻,后妻。
      王夫人——贾政之妻。
      李纨——贾珠之妻。
      贾迎春——贾赦之女。形象: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贾探春——贾政之女。形象:削肩细腰,长挑身材,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
      贾惜春——贾珍之妹。形象:身未长足,形容尚小。
      王熙凤——贾琏之妻。装扮: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镂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争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原文:林黛玉进贾府:弃舟登岸——街景——东边宁国府“敕造宁国府”——西边荣国府——会见贾母——会见邢王二位舅母——会见迎探惜三个表姐妹——会见王熙凤

评点:王熙凤顾盼神飞,恍若洛神仙子。王熙凤一出场,全场活力十足。
如果《红楼梦》叙说的是国家兴亡大事,王熙凤之地位相当于宰辅。
《红楼梦》中,林黛玉初见迎探惜三春时,却无一语相接,说明贾府规矩极严。如果是现代人,那小娃娃在一起,便唧唧喳喳地说个不停了,反倒没大人们的什么事儿了。

场景五
时间:同上
地点:荣国府贾赦家
人物:林黛玉
      邢夫人——林黛玉大舅母
      贾赦——林黛玉大舅
原文:林黛玉随邢夫人去见大舅,大舅贾赦避而不见。

场景六
时间:同上
地点:荣国府之“荣禧堂”
人物:林黛玉
      王夫人——林黛玉之二舅母。
原文:林黛玉从大舅家来到二舅家。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道,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学,是“荣禧堂”,后有一知小字:“某年月日,收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盒。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金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fǔ fú]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原来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亦不在这正室,只在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于是才嬷嬷上黛玉进东房门来。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毯,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摆着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椅之两边,也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其余陈设,自不必细说。

评点:王夫人正经内室看上去不象是睡觉的地方,倒更象是一个办公的地方。正室有“九龙青地大匾”。龙,在古时是帝王之象征。平常百姓家里一般来说,是不能用“龙”的形象来装饰房屋的,何况这里是九龙!九龙容易让人联想到紫禁城的“九龙壁”。那“荣禧堂”三字作何解呢?军机处?勤政殿?两溜儿十六把椅子,说成是军机处可,说成是勤政殿也行,反正是皇帝办公的地方。皇帝不在,那地方就只能空着。
十六把椅子,是哪十六个人来坐呢?各位,想得出来么?
王夫人的三间耳房陈设以“蟒”为饰物。“蟒”在古代是大臣的象征。这样说来,“王夫人”的身份应是大臣。如果将贾赦贾政王夫人联系起来看,便象是“摄政王”。隐喻此时皇帝年幼,由“摄政王”主事。而“摄政王”又把主要事务交给“王熙凤”处理。
如果《红楼梦》写的是明朝的事儿,这王熙凤可能就是居正一类的人物;如果写的是清朝的事儿,“王熙凤”有可能是“摄政王”多尔衮之类的人物。具体写的是哪个,只有寻根索源,继续下去,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再回头看看贾母住处: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超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垂花门是古代汉民族特色建筑,也是四合院中内外界线。一般来说,外人与男仆不得擅自进入垂花门内。北京的四合院,多是明清时建筑,清时仿明式建筑为多。因此垂花门也是富人家一道很普通的门。
进了垂花门,林黛玉看到的是一个老年人所居住地方的特点。三间小厅,五间正房,小厅前有大理石插屏,这种插屏象大门里的假山一样,让外人一眼看不到里面景象,放在室内相当于屏凤,。两边的超手游廊主要作用也是作通道用,下雨下雪大太阳时,可以不从中间穿堂道路上走,而绕着超手游廊走。超手游廊,意思是这游廊很宽,比双手展开要宽。这是体现富人家房屋的一种气势。
再来看贾赦住处。出了西角门,往东过荣府正门,便入一黑油大门中,至仪门前方下来。众小厮退出,方打起车帘,邢夫人搀着黛玉的手,进入院中。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进入三层仪门,果见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在。
由此可以看到,贾赦的住处连贾母也不如,更别提贾政住处了。
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荣府实际权力全在贾政和王夫人手里。贾赦空有爵位,在贾府却是个陪衬。《红楼梦》中后文提到贾赦说贾母偏心,由住房条件都可以看得出来的,贾母的确偏心。
至于贾琏和王熙凤的住处,后文也有描述,非常简单,与普通院落无异。不提。

场景七
时间:同上
地点:荣国府之贾母处
人物:林黛玉
      王夫人——林黛玉之二舅母。
      王熙凤——贾琏之妻。
      李纨——贾珠之妻。
      贾母——林黛玉外祖母。
      迎探惜——林黛玉之表姐妹。
原文:吃晚饭。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


场景八
时间:同上
地点:荣国府贾母处
人物:贾宝玉——贾政与王夫人之子。时年七岁(黛玉六岁,她对王夫人说,表兄比她大一岁,故推出宝玉时年七岁)。形象: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林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王夫人称其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林黛玉。
      迎探惜——林黛玉表姐妹。
原文:林黛玉初见贾宝,未见时,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个怎样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见到时,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贾宝玉看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砸玉: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评点:这一段文字精妙绝伦。宝黛相见,似曾相识。宝为黛砸玉,更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宝玉为何砸玉?玉从何来,玉乃贾宝玉天生得来。玉在这里应是一种象征,或象征皇权之玉玺。生于帝王之家,天生便是做皇帝之命,必须做,想摔也摔不掉的。
看似写闺阁之事,实乃寓国事于其中。这也是作者所说的“谁解其中味”之味吧。

场景九
时间:当天晚上
地点:荣国府贾母处
人物:林黛玉
      贾宝玉
      雪雁——林黛玉丫头
      王嬷嬷——林黛玉奶娘
      鹦哥——贾母丫环,贾母指给黛玉使唤,再出场时就变成紫鹃了。
      袭人——本名花珍珠,初为贾母丫环,后为贾宝玉贴身大丫头。
      李嬷嬷——贾宝玉奶娘。
原文:贾母安排林黛玉住宿,本来要与贾宝玉分开的,结果贾宝玉不干。这即是后来贾宝玉对林黛玉说的“当初姑娘来,一个床睡”的由来。

评点:袭人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只有一个宝玉。是个忠心耿耿的人。如果将“宝玉”看作“玉玺”,袭人更象是一位护“玺”将军。
袭人本名花珍珠,“珍珠”二字便犯了贾珍与贾珠的讳,故贾宝玉给花珍珠改名为“袭人”。但书中只是写宝玉因“花气袭人知昼暖”诗句而改。后文“红玉”因犯宝玉名讳而改名“小红”,是一样的道理。
林黛玉进京时间不太确定,但按文中推断,应当是冬天。贾母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
两个玉儿现在都安置在碧纱橱中,可以看成“和氏璧”装在木匣子里,外用纱布罩着。袭人是一等侍卫。但此时璧已摔破,马上会用金补起来,成为“金镶玉”。
和氏璧经过贾宝玉一摔,便摔破了一角,用什么来补呢?自然是金来补了,于是下一回便是配有金锁的薛宝钗来了。
《红楼梦》作者以贾宝玉喻“玉”,以薛宝钗喻“金”,以林黛玉喻“木”。
此三种,正是传国玉玺的历史渊源。
各位品到了其中之味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42

主题

1678

帖子

2342

积分

东湖元老

网络监察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2342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 2014-11-27 13: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趣。。。。。。
东湖侠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1-27 19: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场景一
时间:次日(林黛玉进贾府之次日)
地点:荣府王夫人处
人物:林黛玉
      王夫人——贾政之妻,贾宝玉之母。
      王熙凤——贾琏之妻,王夫人之内侄女。
      探春——贾政之庶出女。
      王子腾——王夫人之兄。
原文:王夫人与王夫熙凤一起看书信,薛家姨母之子薛蟠打死人命案,下在应天府审理。应天府知府即贾雨村。

场景二
时间:同日
地点:荣国府李氏房中
人物:李纨——字宫裁,贾珠之妻,贾政与王夫人之媳。
      贾兰——贾珠与李纨之子,时年五岁。
      李守中——李纨之父。官拜国子祭酒。
原文:林黛玉到李纨房中,却无任何记事。

评点:李纨有点儿象打入冷宫之人。宫裁,从宫中裁出来。
国子祭酒,掌管祭祀的主要人物,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或者京师大学堂的校长。清朝后期,国子祭酒改为“学部”,负责人称“学部尚书”。其父李守中任国子祭酒,也算是一个级别很高的官员了,却对女儿的文化教育不重视,是不是看穿了什么?
林黛玉时年六岁,进入寡妇李纨房中能和她聊什么呢?书中未记,不能妄猜。

场景三
时间:贾雨村补授了应天府,一下马(不确定时间,然从前文推断应在林黛玉进京两月之内)。
地点:应天府衙。
人物:贾雨村
      门子——即葫芦庙僧人
      冯渊——即“逢冤”,冯渊已死,并无多事可叙。
      薛蟠——薛姨妈之子,人称“呆霸王”
      拐子——拐卖妇女儿童的人贩子
      甄英莲——甄士隐之女,即“真应怜”。
原文:贾雨村升堂问案,门子拦住不让发签捉人,掏出“护官符”,里面介绍四大家族:贾王史薛。
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评点:《红楼梦》中最难理清的就是时间。按门子说法,此时距贾雨村在葫芦庙中落魄时有八、九年了。那时甄英莲五岁,如今应是十二三岁光景。人命大案,贾雨村听信门子之言,胡乱判断,是称“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葫芦”亦称“糊涂”。
“冯渊”是《红楼梦》中死的第二个人。
“护官符”的词意浅显,就用不着多解释了。


场景四
时间:次日
地点:应天府大堂
人物:贾雨村
      门子——葫芦僧
原文:贾雨村断案。

评点:这一曲戏就叫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贾雨村虽身为知府,但断案的却是门子,门子即是当年葫芦庙中的小沙弥,即葫芦僧。
古为今用。现在断案的多不是法官,而是长官。

场景五
时间:那日(不确定时间)
地点:荣国府
人物:王子腾——官升九省统制,出京巡边去了。
      薛姨妈——王子腾之妹,王夫人姐妹
      薛蟠——字文龙,幼年丧父。
      薛宝钗——薛姨妈之女。
原文:薛姨妈、薛蟠、薛宝钗一家三口投贾府而去。
薛家概况:那买了英莲打死冯渊的薛公子,幼年丧父,寡母又怜他是个独根孤种,未免溺爱纵容,遂至老大无成。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这薛公子学名薛蟠,表字文龙,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个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虽是皇商,一应经济贡事,全然不知。不过赖、父旧日情分,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其余事体,自有伙计老家人筹措办。寡母王氏乃现任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之妹,与荣国府贾政的夫人王氏,是一母所生的姊妹,今年方四十上下年纪,只有薛蟠一子。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爱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弃为才人、赞善之职。二则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账,再计新支——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评点:薛蟠,字文龙。这名字取得有意思,听起来文雅得很,但却是纨绔子弟,吃喝嫖赌,行凶作恶,无所不为。唯一不做的事便是读书,与“文”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薛蟠打死人命,花钱摆平了人命官司,但薛家从此也离开了金陵这块“根据地”从此寄人篱下了。
薛姨妈——年纪轻时丧夫,对儿子的教育极其不成功。但儿子打死别人,出了人命官司之后,她却仍然不知怎么去做,只想出几个钱了事,并一味逃避。以至到了京城,儿子被贾府一干纨绔子弟勾引,更坏了十倍不止。后来在京城再次闹出人命出来。
薛宝钗——此次进京,实为待选。但进京之后,待选却没有下文,作者喜欢用“隐”笔写这些没有完成的事情。三个可能的原因,一是薛蟠出了人命案,二是自身有毛病——热毒,随娘胎而来的天生的热毒,三是家族败落,几乎破产。

场景六
时间:到京之日(不确定时间)
地点:梨香院
人物:薛姨妈。薛蟠。贾琏。贾郝。贾政。王夫人。
原文:薛姨妈一家搬入梨香院居住。

评点:薛家三口进入贾府,薛姨妈自是增加了王夫人一派的力量。薛宝钗却成为林黛玉爱情生活上的竞争对手。薛蟠在贾府众弟子的引领下,比往日更坏了十倍,自是无可救药了。
唉,只是苦了林妹妹,凭空多了一个对手,枉流了一生的泪水,最终结局如何,咱们慢慢分析。其实“宝黛钗”即“金玉木”相聚,便是玉玺的归宿,是一段历史事实。林黛玉流的不是“林黛玉”的泪,而是读者为林黛玉流尽了泪水。
传国玉玺,和氏璧已经摔破,必然用金来补。作者以贾宝玉喻“玉”,以薛宝钗喻“金”,以林黛玉喻“木”,三者无法分开。
后文中说到薛宝钗从娘胎里带出一种热毒,需用“冷香丸”来降解,可不正是练金的时候需要火来练么?没有烈火,哪来真金?
宝钗为“金”,是以天生就有这种热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1-27 19: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场景一
时间:次日(林黛玉进贾府之次日)
地点:荣府王夫人处
人物:林黛玉
      王夫人——贾政之妻,贾宝玉之母。
      王熙凤——贾琏之妻,王夫人之内侄女。
      探春——贾政之庶出女。
      王子腾——王夫人之兄。
原文:王夫人与王夫熙凤一起看书信,薛家姨母之子薛蟠打死人命案,下在应天府审理。应天府知府即贾雨村。

场景二
时间:同日
地点:荣国府李氏房中
人物:李纨——字宫裁,贾珠之妻,贾政与王夫人之媳。
      贾兰——贾珠与李纨之子,时年五岁。
      李守中——李纨之父。官拜国子祭酒。
原文:林黛玉到李纨房中,却无任何记事。

评点:李纨有点儿象打入冷宫之人。宫裁,从宫中裁出来。
国子祭酒,掌管祭祀的主要人物,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或者京师大学堂的校长。清朝后期,国子祭酒改为“学部”,负责人称“学部尚书”。其父李守中任国子祭酒,也算是一个级别很高的官员了,却对女儿的文化教育不重视,是不是看穿了什么?
林黛玉时年六岁,进入寡妇李纨房中能和她聊什么呢?书中未记,不能妄猜。

场景三
时间:贾雨村补授了应天府,一下马(不确定时间,然从前文推断应在林黛玉进京两月之内)。
地点:应天府衙。
人物:贾雨村
      门子——即葫芦庙僧人
      冯渊——即“逢冤”,冯渊已死,并无多事可叙。
      薛蟠——薛姨妈之子,人称“呆霸王”
      拐子——拐卖妇女儿童的人贩子
      甄英莲——甄士隐之女,即“真应怜”。
原文:贾雨村升堂问案,门子拦住不让发签捉人,掏出“护官符”,里面介绍四大家族:贾王史薛。
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评点:《红楼梦》中最难理清的就是时间。按门子说法,此时距贾雨村在葫芦庙中落魄时有八、九年了。那时甄英莲五岁,如今应是十二三岁光景。人命大案,贾雨村听信门子之言,胡乱判断,是称“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葫芦”亦称“糊涂”。
“冯渊”是《红楼梦》中死的第二个人。
“护官符”的词意浅显,就用不着多解释了。


场景四
时间:次日
地点:应天府大堂
人物:贾雨村
      门子——葫芦僧
原文:贾雨村断案。

评点:这一曲戏就叫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贾雨村虽身为知府,但断案的却是门子,门子即是当年葫芦庙中的小沙弥,即葫芦僧。
古为今用。现在断案的多不是法官,而是长官。

场景五
时间:那日(不确定时间)
地点:荣国府
人物:王子腾——官升九省统制,出京巡边去了。
      薛姨妈——王子腾之妹,王夫人姐妹
      薛蟠——字文龙,幼年丧父。
      薛宝钗——薛姨妈之女。
原文:薛姨妈、薛蟠、薛宝钗一家三口投贾府而去。
薛家概况:那买了英莲打死冯渊的薛公子,幼年丧父,寡母又怜他是个独根孤种,未免溺爱纵容,遂至老大无成。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这薛公子学名薛蟠,表字文龙,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个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虽是皇商,一应经济贡事,全然不知。不过赖、父旧日情分,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其余事体,自有伙计老家人筹措办。寡母王氏乃现任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之妹,与荣国府贾政的夫人王氏,是一母所生的姊妹,今年方四十上下年纪,只有薛蟠一子。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爱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弃为才人、赞善之职。二则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账,再计新支——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评点:薛蟠,字文龙。这名字取得有意思,听起来文雅得很,但却是纨绔子弟,吃喝嫖赌,行凶作恶,无所不为。唯一不做的事便是读书,与“文”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薛蟠打死人命,花钱摆平了人命官司,但薛家从此也离开了金陵这块“根据地”从此寄人篱下了。
薛姨妈——年纪轻时丧夫,对儿子的教育极其不成功。但儿子打死别人,出了人命官司之后,她却仍然不知怎么去做,只想出几个钱了事,并一味逃避。以至到了京城,儿子被贾府一干纨绔子弟勾引,更坏了十倍不止。后来在京城再次闹出人命出来。
薛宝钗——此次进京,实为待选。但进京之后,待选却没有下文,作者喜欢用“隐”笔写这些没有完成的事情。三个可能的原因,一是薛蟠出了人命案,二是自身有毛病——热毒,随娘胎而来的天生的热毒,三是家族败落,几乎破产。

场景六
时间:到京之日(不确定时间)
地点:梨香院
人物:薛姨妈。薛蟠。贾琏。贾郝。贾政。王夫人。
原文:薛姨妈一家搬入梨香院居住。

评点:薛家三口进入贾府,薛姨妈自是增加了王夫人一派的力量。薛宝钗却成为林黛玉爱情生活上的竞争对手。薛蟠在贾府众弟子的引领下,比往日更坏了十倍,自是无可救药了。
唉,只是苦了林妹妹,凭空多了一个对手,枉流了一生的泪水,最终结局如何,咱们慢慢分析。其实“宝黛钗”即“金玉木”相聚,便是玉玺的归宿,是一段历史事实。林黛玉流的不是“林黛玉”的泪,而是读者为林黛玉流尽了泪水。
传国玉玺,和氏璧已经摔破,必然用金来补。作者以贾宝玉喻“玉”,以薛宝钗喻“金”,以林黛玉喻“木”,三者无法分开。
后文中说到薛宝钗从娘胎里带出一种热毒,需用“冷香丸”来降解,可不正是练金的时候需要火来练么?没有烈火,哪来真金?
宝钗为“金”,是以天生就有这种热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