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梧叶一声秋 于 2014-12-2 22:45 编辑
广水农民是典型的中国农民!
《湖北诗歌现场》编后记
来源:湖北作家网 发布时间:2014-04-18 16:01 作者:田禾省作协副主席
自“关于编辑《湖北诗歌现场》的征稿通知”发布至今,已经整整四十五天了,这四十五天来,我除了去作协参加三个半天会议,其余时间一直坐在电脑前看稿,审稿,编稿,即使是春节,因为今年春节我是回乡下到岳母那边过的,来拜年的客人我认识的不多,基本不要我出面接待,我躲在乡村幽静小楼的一隅,守着电脑,很少下楼。春节后回到武汉,突然患了重感冒,咳嗽,头痛,发烧,咽喉肿痛,浑身骨头酸软。应松老哥几次打电话叫我到单位开会商量文学院的有关事务,我说我病了,老哥子也理解我,没让我去,并叮嘱我一定要去医院看看。我去医院吊了三针,开了点药,回来照样看稿,到今天,也真是巧,稿看完了,《湖北诗歌现场》2013年卷编好了,我的病也彻底好了。
这是我近十年来,得的最重的一场感冒,十年前得过一次,那一次躺在床上打针吃药,拖了半个多月才好。这一次,我却没有躺,每天坐在电脑前读诗,八九天就彻底好了。我感觉,我的感冒是诗歌治好的,朋友们的好诗,是治我感冒最好的良药。
写这些,我并不是说我在编辑《湖北诗歌现场》时吃了多少苦,而是恰恰相反,我想告诉大家,在编辑《湖北诗歌现场》的这四十五天时间里,我是在读诗的兴奋和快乐中度过的。因为我读到了太多太多的好诗,发现了太多太多的好诗人,我乐在其中。
我的兴奋主要来自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我没想到我们湖北除了我认识的在诗坛有一定影响力的四五十位优秀诗人外,还有这么一大批默默无闻而又极具才华极具创作潜力的优秀诗人,而且名单可以列出长长一串,近百人之多,远远出乎我的想象。第二、我发现的这些诗人年龄大多是在20岁至45岁之间的青年诗人。不错,近二十年来,六十年代出生的诗人是湖北诗歌的主力军,很多诗人在全国都占有一定地位,但这些诗人大多已经50岁或过50岁了,我们一直担心湖北诗歌已经进入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时代。看到这么多年轻的新面孔,看到他们诗歌中喷发出来的勃勃生机和活力,看来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了。第三、有那么多诗人能在极其艰难的生活坏境下坚持写诗,有的诗人还面临着生存困难的压力,甚至有的还在农村种地,一边种地一边写诗,如恩施的农民诗人崔显实,广水的农民诗人梧叶一声秋等。还有一大批,他们有很多是农民工和下岗工人,还有很多是毕业后在全国各地打工的打工仔打工妹,他们都是在打工之余,不忘写诗,甚至有的人几十年如一日,不怕失败,不怕被淹没,从不气馁,从不放弃。第四、我没想到这些年轻诗人如此有才华,如此有想象力,如此有天赋,诗歌如此有冲击力,而且他们创作的诗歌比很多已经在诗坛有一定名声的诗人的诗歌要好得多得多。等等等等。
我编《湖北诗歌现场》,最早的想法,是在两年前,我想,每年全国的诗歌选本至少有二十种以上(还不包括我看不到的和不公开出版的)。却没有哪一个省编过一个诗歌年选,我们湖北的诗歌从八十年代至今,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湖北有那么多优秀诗人,每年有那么多优秀的诗歌作品产生,青年诗人也不断涌现,是名副其实的诗歌大省。听说有领导知道了湖北诗歌的创作实力和成就,要求湖北的评论家们多评论多向外推广湖北的诗人和诗歌。但评论家们又迫于找不到一个切实有效的研究文本和资料,这就让我更加坚定了编一本湖北诗歌年选的决心。
去年七八月间,我与张执浩、沉河和小引等几个朋友喝茶聊天时,我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大家,朋友们个个表示赞成,认为这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只不过要牺牲我很多宝贵的创作时间。我说,我做点牺牲没什么,只要是做有利于湖北诗歌发展的事,是对湖北诗歌有意义的事,付出再多也在所不惜,朋友们可要支持我哟!大家一致表示:全力支持!这又大涨了我的信心。我说,既然决定编了,我们就应该取一个好听一点的名字,叫“湖北诗歌年选”,或者“湖北诗歌精选”,都太俗了。张执浩想了一下,说,叫《湖北诗歌现场》怎么样?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好!我接着说,把每年的年号加上去,就是这一年度的诗歌选本了,如:2013年,就是《湖北诗歌现场》(2013年卷),如此类推。
张执浩取名《湖北诗歌现场》,实在是太好了,非常富有诗意的名字,而且很有现代性,我非常喜欢。不久前,我又从荆门诗人黄旭升那里得知,《湖北诗歌现场》最初是韩少君、黄旭升、何修斌于2004年为《荆门晚报》策划的一个栏目。连续办了五年,2009年就停了。当时的想法:每年端午节前后,向全省诗人或向在外工作的湖北籍诗人约稿,《荆门日报》用一个整版、《荆门晚报》用两个整版,在同一天推出《湖北诗歌现场》。《湖北诗歌现场》作为栏目标题,是荆门籍诗人张执浩拟定的。说明《湖北诗歌现场》的命名版权早就属于张执浩了。我在这里提示一下,是表示对张执浩和荆门各位诗人的由衷感谢。
“现场”在诗学上就是一种诗歌的现在进行时,指诗人必须置身在诗歌之中,体现诗人的一种“在场感”,彰显诗歌的直接性,诗人们直接地生活,直接地感受,直接地表达,形成一种直接的现场感。
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他始终是置身于诗歌之中的,始终是“在场”的,即使他不写诗了,他一直在与诗歌为伴,他的灵魂始终是在场的,这样的诗人照样是永远优秀的诗人。这样的诗人湖北有很多,名字要列一大排,我就不列了,我会永远向他们致敬。
后来,我起草了一份“关于编辑《湖北诗歌现场》的方案”送给省作协党组书记蒋南平。大致内容,我摘下重要几点:
1、编选宗旨:编辑湖北诗人年度内的优秀诗歌作品,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唯好诗是选,充分展示湖北诗歌年度内的整体创作风貌和最高创作水平。
2、入选对象:具有湖北户籍的所有诗歌作者。
3、用一定版面编选湖北评论家在这一年度内的优秀理论文章。
4、用一定版面编辑湖北诗歌在这一年度内的大事记,作为诗歌的重要资料保存。
5、选稿方式:主编自选;作者自荐;读者推荐;编辑推荐;地市州作协推荐。
6、主编费用:义务,不计报酬。
7、给入选作者付稿费。
8、每年编选一卷。
蒋南平书记看过之后,当场向我表态,这是好事,我首先表示支持。不久蒋书记在作协主席团会议上提请主席团表决并通过。因为我当时就在现场,心情非常激动。不久,在作协党组蒋书记的提议下,成立了《湖北诗歌现场》编委会和组委会,编委会由湖北作协党组成员、秘书长和湖北的部分诗人组成,组委会由湖北作协秘书长黄建华和工作人员昌灯军、吴佳燕组成,具体负责联络和与日常事务(他们不辞辛苦,做了大量工作),这样,《湖北诗歌现场》(2013年卷)的编辑工作就很顺利地开展起来了。
征稿通知在湖北作家网发布之后,各网站和诗人们的博客纷纷转载,加上我给朋友们打电话,让他们帮我约稿、组稿。当天就收到了9位诗人的诗歌作品,我紧张的读稿、编稿也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在接下来的日子,来稿量一天比一天大,最多的一天达到28人。当然,经过一个高峰之后来稿就慢慢减少了,但最少的一天也有四五人,即使前天已经到了截稿日期,今天还有人投稿。我把所有投稿的诗人作了登记,到今天为止,共计477人。虽然我在“征稿通知”上明确了“每人精选1至5首(不超过5首)”作为投稿,但有一半以上的诗人都超过了这个数字, 10首、20首、30首、40首不等,最多的发来了60多首。稿件我没有去认真统计数字,大概接近6000首。
尽管每天来稿量大,但大家一定放心,一定要相信我,我没有漏读诗人们的一首诗歌。因为我怕漏掉真正的好诗,我不敢漏读任何一个诗人的任何一首诗歌。有的诗人投来三四十首诗,我读一遍没有选出一首诗来,还要读第二遍,再选不出来,我只好遗憾放弃了。有一位叫张洁的诗人投来了5首诗歌,感觉还不错,但过几天,她给我邮箱里发来了让我为她诗集写序的59首诗歌。我通过仔细阅读,发现那59首诗中有很多好诗,其中《我原谅了你,尤拉》和《挽歌》写得更好,我毅然将这两首诗选了进来。还有十堰诗人冰客,按说冰客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在国内很多名刊上发表过作品,诗歌写得也很成熟。像他这样的诗人应该是要选三首的,他投给我的诗歌大概是三十多首,这些都是他2013年发表在全国各重要刊物上的诗歌,几乎每一首都很长。但发表和入选选本是有区别的,要求更严格,不但诗歌要好,而且每一首还要有突出的风格特点。冰客的每一首诗都还不错,但主题风格较为相似,我也只选了他一首,刚好我手边有一本他刚出的诗集《河西村》,我翻了一下,发现《大地的合奏》有不一样的特点,我就又添进了他这首《大地的合奏》。
因为要求入选作者必须是湖北户籍,有很多作者留下的通联方式又是外省市的,他们投稿来了,我首先必须一个一个与作者核实户籍,然后再读他们的诗,大多很遗憾一首也没选上。有的诗人经过联系后,户籍迁走了,我也只好直接放弃了。
在审读过程中,稿量大的我首先筛选三四首下来,然后再读一遍,认真比较,如果没有比较出来,我还要读第三遍。其中发现有一些诗人的诗歌构思很巧妙,语言也很漂亮,有特点,但诗中又有很多多余的语言,是完全不必要的枝枝叶叶,甚至有的还画蛇添足。因为诗歌讲求语言干净,意境鲜明,于是我对这些诗歌作了一些修改、润色,经过修改之后,诗味真的就出来了。我想,这对作者将来的创作会有好处,让他)(她)知道,在一首诗歌创作完成之后,应该如何去修改、打磨,才能成为一件成功的作品。
选稿是沙里淘金,只要能从一堆沙子中淘到一粒金子,人总是快乐的。我就是这样,每天读那么多诗歌,但只要发现一个优秀诗人,读到一首好诗,自己真有淘到金子的那种快意,心里异常地激动,异常地兴奋。在编完《湖北诗歌现场》之后,我又认真审查了两遍,每一次都有作者和作品被筛选下来。最遗憾的是有很多作者在投稿之后,没有入选,我又没有给每位作者一一回复,这一点我要向大家解释一下,因为编稿就我一个人,来稿量又大,我实在是太忙了,没有时间回复,请求大家理解和原谅。这次没有入选的,来年只要写出好诗,我一定选你,请你相信我。
还有一点需要向大家说明的是,原准备用一定版面编选湖北评论家在这一年度内的优秀理论文章的,后来我考虑,湖北有实力的理论家很多,诗歌理论文章也很多,加上版面有限,用不了几篇,选谁的不选谁的,很难平衡,于是就取消了。
在我编选《湖北诗歌现场》(2013年卷)的过程中,有很多朋友帮我约稿、组稿,如:张执浩、沉河、小引、刘波、柯于明、黄明山、向天笑、谭斌、柏东明等,新锐批评家刘波帮我组织了宜昌和荆门两个地方的稿子,并且是在筛选好之后发给我的,小引组织的七位作者的稿子也是选好之后发给我的,我对这些稿子调整基本不大。朋友们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我非常感动,这里深表感谢!
随州的《编钟》杂志也刊发了田主席的这篇编后记
[/td][/t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