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换工到联姻》 时间回到2008年秋天的某个上午11点,一场热闹非凡的婚礼正在隆重举行。婚车是好几辆现代小轿车,最前面的新娘座驾却没有启动,而是由新郎和新郎的亲友团用绳子在车前拉动车辆。车轮行进的速度很慢,很多围观的人都尾随前行,脸上荡漾着欢乐的笑容,边走边对新郎喊:“加油!加油!加油!”看着新郎微微前倾的背影,以及他那时不时回头咧嘴对新娘微笑的表情,新娘瞬间感到无比幸福。幸福的同时,仿佛又回到了2000年以前的峡江时代,拉车的新郎好像就是那神农溪上的纤夫。新娘到新郎家的路程不足一公里,却足足拉了半个小时。在这半个小时里,新郎把尊重新娘家的风俗做到了极致;在这半个小时里,新娘的幸福感是满满的,对故乡的怀念同样是满满的。 新娘叫宋秀莲,1985年出生于湖北省巴东县东壤口镇宋家梁子村。2000年4月因三峡大坝建设,随父亲宋发平以及家人移民搬迁到现在的沙洋县沙洋镇三峡土家族村。新郎叫熊丰华,1981年生,沙洋县李市镇新灯村4组人。其实,这对新人的联姻还得从双方父亲相互“换工”说起。 2000年4月,宋发平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峡大坝建设,带领全家老小从峡江移民到了沙洋。到沙洋后第一件事是把“落窝”的事情落实好,加上4月已经错过了春播,村里的土地也还没有完全划归到户,所以这一年的地是荒芜的。2001年是移民的第二年,宋家和村里其他人家一样,建好了房,有了新窝。经过大半年的“磨练”,全家老小都学会了骑自行车,算是可以在平原“自由行走”了。新年伊始,老宋面对自己又平又大块的田地喜忧参半:喜的是相对于峡江来说,平原的土地属性更优良;忧的是如何在优良的土地上种出丰硕的作物来。老宋是保守的,因为在他看来保守至少是稳当的、可靠的。于是,他在平原的土地上种上了在峡江种惯了的红薯和玉米,这红薯和玉米用来喂养自家养的好几头猪。这猪除了自家吃之外,还可以卖了变钱,增加收入。至于那几亩水田就给了邻村的老熊种,收了谷给自家一些口粮就可以了。这老熊后来成了老宋的亲家,说是“阴差阳错”也好,说是“顺理成章”也好,反正后来他们成了“亲家”。老家峡江的经验并没有给老宋带来想象中的美满丰收。这一年的雨水特别多,临近好几个村的村民们经常把牛赶到老宋的红薯地、玉米地里“放牧”,让他的地里板结得厉害,长势不好,路边的一排玉米还没有成熟就被邻村的村民们在放牛的时候,“顺带”就地烤了吃了,收成并不理想。起红薯的时候,很多都被雨水浸烂在地里。猪的主食没有及时的供应上,被换成了饲料,年底落了头猪自己吃,其它的算是白忙活了。老宋说这一年吃的是“老本”。这让老宋对移居平原充满了困惑。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作为农民没有谁会笑话你的窝有多简陋,但你地里种不出好东西来,是要被笑话的,这无疑是一种失败。”这些“老底”由老熊转述时,丝毫没有一点嘲笑的意思。也许是机缘巧合,老宋当初把自己的水田给老熊种的时候纯粹是一种无奈,并没有想到接下来老熊却给了自己很大的帮助。 2002年老宋学着平原人种棉花,他用的是峡江的劳作工具:一种一次可以成型两个“营养坨”的“营养器”;一种迷你型的锄头。用“营养器”做“营养坨”,等“营养坨”里的苗到了移栽时,用迷你锄头刨坑掩埋。同样是种棉花,挨着的老熊用的是一次只能成型一个“营养坨”的“营养器”,刨坑却用的是跟“营养器”有些相似的“打窝器”。同样是差不多面积的田,老熊总是比老宋快,这让老宋很是好奇,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老宋决定放下面子,向老熊请教。老熊见有人把自己当“师傅”,便毫不保留地教老宋。老熊对老宋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到了一个地方就要搞清楚一个地方的底细,而不是把别的地方的一些经验套用在它上面。你看,你们峡江的土黏所以用一次成型两个营养坨的营养器,两个之间有距离,就不会黏在一起,又因为黏,所以峡江的营养器做出来的营养坨比较细、比较短。峡江的土壤多有小石块,因此用迷你锄头刨坑;而平原的土沙性重,所以用一次成型一个营养坨的营养器,且较粗较长以防断裂一节后还可以供给胚芽。同样的原因,加上平原的土地几乎小石块,用打窝器刨坑更省力省时。”听了老熊的话,老宋幡然醒悟,但看着自己忙活了几天的劳动成果——一床峡江小机器做出来的营养坨,毁了怪可惜,便把它们保留了下来,又请老熊教自己平原的做法另做一床营养坨。并说好自己帮老熊一天忙以还老熊的工。其实,老宋是一样一床有个比较,看看哪床更好。比较的结果当然是老熊教的那床更好。 接下来的几年里,老宋向老熊学会了种水稻,种大棚蔬菜。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也从当初的还工发展成了相互换工。所谓换工,就是你帮我打几天突击,我再帮你打几天突击,谁也不在乎谁占了便宜,谁吃了亏。只是有时候老熊会对老宋说:“老伙计呀,我这几天有点不舒服,让我儿子来给你换工啦!”以前老宋只是听老熊说其儿子上完学后在外打工,再无其他,便从心里感觉老熊的儿子干农活一定不咋地。哪知老熊的儿子身强力壮,干起活来并不比老熊差,因此给自己留下了个好印象,毕竟如今的小青年能实实在在拿得起放得下农活的几乎绝迹了。小熊来替父亲换工的次数越来越多,老宋对小熊也是越看越喜欢。就连老宋女儿小宋也有了些许喜欢。 那是插秧时节,小熊依然和往年一样来到老宋的水田里替父亲换工。炎阳已经开始抛头露面,小熊索性脱掉衣服赤身挑起了“秧把子”。泥巴溅到身上、脸上到处都是,加上太阳猛烈地晒,自己变成了地地道道的“非洲人”。这些都被偷偷来送茶水的小宋看在了眼里,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一笑让小熊不还意思起来,撂下扁担双手不知道往哪放。扁担一放下让小宋看到小熊的肩膀被扁担磨破了皮。心里一阵疼痛。望着满田的浅浅的泥巴水,小宋若有所思。片刻之后,她来不及和小熊告别,匆匆飞奔回了家,骑上自行车直奔李市方向,她的这一举动出乎所有人预料。没有人知道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多时,她回到家,自行车货架上多了一卷白铁皮。她匆匆拖出家里的脚踏三轮车,拿下白铁皮放在了拖厢里,直奔村里的一家电焊铺。这样的举动同样出乎大家的预料。直到小熊晚上回小宋家吃饭时,才向大家揭晓了谜底:原来小宋用白铁皮做了一个像小船样子的盒子。盒子前方栓上绳子,把秧把子堆在盒子里用绳子拉着盒子就可以运输秧把子了。盒子下面有水有泥滑得很,省力还省时。也许这对于看惯了长江水和轮船的小宋来说,不过是一次移地的联想罢了,但在小熊看来这绝对是智者的大手笔。 经历了这次换工之后,小熊追求小宋的想法更加强烈。小宋对小熊也有了好感。当然这一切老熊都看在眼里。他知道自己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现在已经到了绝好时机,于是请了媒人,上门提亲。老宋当然是一个哈哈两个笑地同意了。于是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结婚后不久,小熊荣升洋丰集团外省业务员,常驻云南、贵州一带。常常是两三个回来一次,休息个半个月。而宋女士也不闲着,在荆门李宁集团谋了份工作,大有夫妻俩比翼双飞之势。每隔两三个月熊先生的假期,不光是夫妻俩“小别胜新欢”的甜蜜时光,更是熊先生孝敬双方老人的绝佳时期。他从不在外面带一些所谓的“有面子”的“时尚礼品”,而是摸透了双方老人的生活习惯,从习惯入手,从小事入手。比如:岳父喜欢喝巴东的野三关苞谷酒,他每次回来都是把岳父的酒坛子灌满,春夏秋冬换着方子给配些修复积劳损伤的药,泡入苞谷酒中。如今峡江和平原联姻的爱情结晶——小小熊,已经上了幼儿园。两边的父母是忙的时候谁有时间就谁带,闲的时候争着带。小熊是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在爷爷家就讲平原话,在外公家就讲峡江话。不管是平原话还是峡江话,都比宋女士、熊先生讲得好。当然,在平原话和峡江话中间,还时不时冒出一句普通话来。等小小熊长大了,外人如果不深入的话,估计很难知道他的“身世”。 小熊深知家和万事兴的道理,却也有自己的主见,他说:“趁着双方父母还年轻,可以帮忙照看照看孩子,我和小宋这样的青年绝不能在最能吃苦的年纪选择了安逸。如今我们在外打拼是为了将来有更好的资本回报父母,教育孩子!”在谈到将来的打算时,小宋和小熊都表示“叶落归根”是一种自然规律,会在合适的时候回到父母、孩子身边。 如今,老宋和老熊正在着手准备明年的再生稻种植。所谓再生稻就是在早稻前种植水稻,在早稻收割前收割,收割后的稻桩田再长出谷穗,再一次收割。后一次的稻谷是前一次的一半收成,却比前一次的稻谷要松软、香甜、可口,售价也比前一次高出三分之一。这里面涉及到很多问题,但好像都难不倒老宋和老熊这对老伙计。老宋说:“我和老熊其实就是再生稻嘛!孩子这一发谷穗已经收割了,现在正孕育着孙子这一发谷穗,任务还很艰巨呀!研究研究自然界的再生稻,对我们自身也会有很大帮助嘛!”比起小宋的智慧,老宋更像是一位哲人。 老熊说:“我没有老宋那么会比喻,我喜欢说实话:从峡江到平原是峡江人对生存的妥协,从换工到联姻是峡江人与平原人相互融合最真实的体现,但从妥协到联姻仅仅是一个移民时代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