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建议 熊 雄 广水市文体局现管辖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博物馆(市文物管理所)、市体育活动中心(少儿业余体校)、市美术馆(印台书画院)、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市“扫黄打非”办公室、市中山文化馆(广水文化活动中心)、市楚剧团和体彩服务站10个二级单位,指导17个镇办事处综合文化站。全系统现有干部职工272人,其中在职185人,离退休87人。全市各类文化、新闻出版经营单位269家,其中歌舞厅、音乐茶座24家;电子游戏场所34家(停业);网吧61家;营业性文艺表演团体2家;演出场所3家;音像制品经营52家;书报刊店(摊)36家,印刷企业57家;遍布17个乡镇、办事处,从业人员近3000余人,文化产业产值5.8亿元。体育协会、俱乐部15家,文化协会8家,社会文艺团队249家。文化经营单位遍布全市城乡,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体制的文化体育新闻出版格局。 一、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投入不足。目前,我市公共文体基础文化设施、设备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于周边地区,落后于国家关于县(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标准。“十一五”期间,国家要求乡镇建设综合文化站,并拨专款补助,但多数挪用了经费,没有按要求建站;近年来,市政府对市直文体设施也进行了部分改造维修,只是基本面貌有所改善,落后的实质没有改变。按照国家颁布的《文化馆建设标准》和《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就目前广水城镇化率已达43%的现状,城区总人口已经达到32万人,文化馆面积要达4000平方米,却只有1000平方;图书馆要达4500-7500平方米的,只有1600平方米;图书馆藏书量要达15万册,却只有4万册;购书费我市每年10万元(2012年之前是6万元,去年新增4万元),在整个随州市和孝感市是最低的。另外,广水市还没有真正的展览馆和美术馆。多数镇文化站没有独立配套活动场地,与文化站建设标准不符;社区文化室、村级文化活动室设施也很有限。现在群众对文化娱乐、全民健身需求越来越大,而各级政府对文体设施建设重视不够,投入甚少,无法满足群众文体活动需求。 (二)文体活动不多。通过对广水市民文体生活状况调查,总体情况是居民满意度不够高,文体活动开展不多,形式不够丰富。文化站、文化室影响不大,服务滞后、发挥作用不明显。有的乡镇还出现了群众上访要文化生活的事件。目前,广水文体活动主要是政府组织、部门组织、协会团体组织的比较多,另外就是群众自发的广场舞或健身活动,形式单一,受众面狭窄。需要市、镇办事处、村各级领导重视,增加投入,大力支持,定期组织特色文体活动,真正丰富广水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文化人才缺乏。随着时间的推移,文体系统专业人才青黄不接,出现“一多一少”问题,富余人员多,懂专业的人才少。例如缺少专业的图书、文化、文物、体育人才,缺少现代化管理人才,缺少计算机专业人才等。目前,由于没有建立健全文体人才招引机制,需要的人才进不来。随着国家对文化投入的增多,亟需专门文体人才指导、服务人民群众开展文体活动。 (四)历史包袱过重。我市文体系统10个二级单位,除了体彩服务站和楚剧团演艺公司(目前还在改制之中,资金不足导致改制困难重重),其它8个单位共定编52人,在职103人(其中财政编制41人),60%是靠创收发工资。2013年,文体系统全年财政总预算420万元,人均1.4万元,发工资都不够,还不谈业务开支与办公经费。特别是承担免费开放职能的三馆(1个图书馆、2个文化馆),共定编21人,在岗在职51人,有编制的才13人,靠创收发工资的达75%。免费开放工作举步维艰,一方面,我们很想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一方面为发工资发愁,这些严重制约了文体事业发展,严重削弱了文体事业公益服务属性。 (五)机制体制不顺。一是文化站经过多年改革,从独立法人单位改到了现在的非独立法人单位,从文体局管理改到由乡镇管理。目前情况是:建站不达标,仅4个镇有独立文化站;人员混岗,许多站长身兼多职,无法专心文体工作; 设备被挤占,有的镇党委政府重视不够,将文体局配备的设备挪作他用;资金利用效率不高,因为无站无活动,国家拨付的文化惠民资金多数乡镇无法承接,不能有效支持农村文体活动开展,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不到位。二是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迟迟没有推进,文体系统中吃文化、靠文化、无财政编制人员多,二级单位都为发工资发愁。 二、几点建议 (一)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需要政府主导的公益性事业,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各级政府要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机制。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文化馆建设标准》、《文化站建设标准》要求,规划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基层为重点,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力争我市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建设,尽早达到国家标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现代化,文化工作制度化,服务对象社会化。 (二)完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要建立健全同我市经济实力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政府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机制,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和经费保障投入,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投入良性运营机制。把“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每年83万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运行经费每年6万元纳入财政预算;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经费46万元列入财政预算;落实东岳体育场公益岗位人员6名,东岳体育场免费开放、场地维修费15万元。 (三)新建、改建或扩建一批文体设施。广水目前的文体设施远远不能满足群众需求。根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行政策和各场馆建设标准,立足广水实际和长远发展需要,加快新建、改建或扩建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十里生态园建设中应把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整体规划建设当中。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选址、设计、功能安排等应征得文化行政部门同意。1、建设一座服务20-50万人口的中型图书馆,建筑面积4500—7500平方米,总藏书量24—45万册;2、建设一座建筑面积4000—6000平方米、用地总面积为3500—5000平方米中型文化馆;3、建设集展览、研究、教育、收藏、交流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广水市美术馆;4、迁建广水市博物馆;5、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单体独栋达500平方米,不设在乡镇人民政府办公场所内;6、扩大广水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规模,要有1个综合体育场,1个健身广场,1个篮球馆,1个灯光篮球场,1个游泳馆;7、各社区、行政村综合文化室和综合文体广场建设要全覆盖。 (四)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建设。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投入模式。在设施建设上,鼓励民办文化机构建设公共服务场所;在活动开展上,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承担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在资金投入上,设立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探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制度,推动市场、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五)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针对我市文化人才匮乏、青黄不接的状况,尽快制订我市引进和稳定文化人才政策,落实招引人才编制、待遇等问题。建立完善文化人才培训制度,制定实施广水市文化人才培训规划,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学习交流力度,采取送出去和引进来措施,抓好文化队伍人员业务培训,调动文化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将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才,民间文化人才等纳入培训范围,培养一批高层次的文化事业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造就一批“三乡”文化名人。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广水市优秀人才奖励实施办法,设立广水市优秀文化人才奖励专项资金,对在文艺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文艺工作者进行表彰,对埋头苦干、甘于奉献的文化体育工作者进行鼓励奖励。 (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盘活社会文化设施资源。从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提升广水软实力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强化政府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主体责任,加强对市楚团转企改制工作的领导,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基本要求,继续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和政策扶持,真正使院团“经费不减进市场,卸下包袱闯市场”。以“扶持文艺演出院团做大做强”为目标,更大力度地支持文艺演出院团发展,使我市唯一的专业艺术团体早日在新机制下重新焕发活力,尽快使文艺演出院团具备自主生产、自主经营、自主发展的能力。要盘活有限的社会文化资源,引导督促学校、企业、机关部门各自的文体设施,面向社会开放,提高文体设施资源利用效率。 (熊雄 广水市政协委员,文化体育和新闻界,现任市文体局副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