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我市牛品种改良工作的建议 苏国平 我市的生态气候和生态自然资源,有利于发展肉牛养殖。目前,全市草场总面积227万亩,现存栏牛8.5万头,其中能繁母牛3.5万头。近几年,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不仅牛散养户逐年下降,且品种改良工作几近停滞,肉牛品质下降严重,而牛肉的消费量逐年增加,致使牛肉价格不断上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1、资金投入少。近几年,各级政府没有牛品种改良专项资金,我省育种中心只免费提供一部分冻精等物资的配给,我市各镇配种点条件十分艰苦,设备简陋,根本达不到标准配种点的要求,人员待遇难以落实,出现“网破、人散”的局面。 2、法规执行难。虽然现在有《种畜禽管理条例》和《湖北省种畜禽管理实施办法》,但可操作性不强,实际工作中对违法行为认定难,执法难,比如劣质公牛不能按规定去势,与母牛在同一地点放牧,乱交、乱配现象严重,像我市北部吴店、郝店山区养牛比较集中的镇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有的公开无证经营,用劣质公牛甚至杂交公牛设配种站收费,严重地干扰了良种牛冻精人工授精品种改良工作。 3、服务收费难。牛冻精人工授精服务收费,没有纳入物价局合法收费范畴,靠品改员与养殖户自行协商,有的品改员因收费低或收费难干脆不搞了。 (二)品种改良体系松散,机制僵化 1、体系残缺松散。虽然市畜牧技术推广站承担着全市牛品种改良的任务,但存在着一没有落实编制、二无资金、三无保障的“三无”现象,现站内有15人,在编只有3人,12人属事业编制,上岗的人只有5人,其余的人不是下岗外出打工就是闲着没事干,生活都成问题。 2、队伍结构老化,后继乏人。牛品种改良工作是一个“脏、累、差”的工作,我市牛人工授精技术人员,绝大部分是70、80年代培训的老品改员,年轻人都不愿从事这个行业。品改队伍补充人员困难,牛品改工作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3、技术水平下降、技术服务功能萎缩。 由于品改员年龄结构老化,不愿钻研业务,不愿接受新知识,造成牛品改技术水平下降,牛改三率(即受配率、受胎率、产仔成活率)低,使我市牛杂交优势得不到发挥,降低牛品改工作形象,得不到养殖户的信任,造成负面影响。 二、几点建议: 建设畜牧强市,良种必须先行。为了提高我市优良牛品种的培育和生产水平,增强我市养牛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切实让养殖户增产增收。建议如下: (一)加大扶持力度。 1、扶持养殖大户。要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机制,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扶持养殖大户,扩大优良品种的使用范围,以此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建议市政府在养牛项目,尤其是涉及品种改良的项目上,给予一定的资金倾斜。每年财政预算应列支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牛品种改良工作。政府主管部门可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办法,集合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专业服务公司,对其制订年度责任目标,若完成目标任务,给予专项奖励,扶持牛品种改良工作步入正轨。 (二)提高技术水平,强化服务能力。 1、建立推广机构,开展技术培训。政府主管部门应建立“市—镇”的推广机构,对镇品改技术人员要经常开展技术培训,使他们及时掌握母牛繁育、饲养管理和生殖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新技术,定期召开品改工作会,评选、表彰先进典型,交流、推行先进经验,建立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专业牛品种改良技术队伍。 2、加大宣传力度,调整品种结构。市畜牧技术推广站要根据市场反馈信息,合理调整牛群品种结构,引进适销对路品种。在宣传上要加大力度,制定相应的措施,如印发品种资料,印发科学养牛资料。可结合阳光工程培训、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等形式,介绍科学养牛知识,借助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扩大牛品种改良影响力。 (苏国平 广水市政协委员,农业界,现任广水市畜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