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浙江
- 精华
- 6
中士
 
- 积分
- 346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
第三十四章:婚姻(接亲之一)
红军知道,这次,父亲回到原来镇上去任职,是没有办法的,所以红军这边就没怎么为难他。早在红军占领桐子坪的日子里,其实父亲也没有过多的为难红军。有几次,红军来家中找过我父亲,我父亲都没有告诉国军那边。用父亲的话讲,人现在最关键的是好自为之,还是自己保护好自己为最好。
别以为国军什么都不知道,其实他们心里清楚得很,红军在地方建立政权有一定的基础,很多红军都和地方上农民有勾结,国军来时他们是老百姓,老实得不得了。等国军一走,他们就为红军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有时还为红军通风报信,更多的时候还帮红军战士打掩护,包庇和窝藏那些红军伤员。等国军去查的时候,全部是良民,等国军一走,很多村子里全部的村民是“红军”或者赤卫队战士、游击队等。还有一些怕事的地主,时不时给红军钱粮财物等,只是没被国军抓住就是了。
为了我的亲事,父亲专门安排了一个班的枪兵,陪同前去娶亲。一路上,那些枪兵把子弹一点都不当数,一路上“比比————-啵啵————-”响过不停,好在父亲安排得多,每个枪兵配备了100发子弹,想来也够他们打的了.
父亲的想法是,安排枪兵护送,一来显得我们张家大宗大族,有气派,能给二妹家挣面子。二来要好让那些坐垭口的人(土匪),放弃他们拦路打劫的想法。同时,父亲还去给要经过路面、山头、垭口、寨子的山大王放过口信,当然该送的礼钱,都早早奉送到场,希望他们在我结婚的那天,迎亲队伍路过时不要为难,更不要造次。
父亲还安排了一班唢呐,和两班锣鼓,还有两个请来的大汉专门放三眼铳(一种扛在肩上,用铁打造的三眼铁筒子,筒子口有小酒杯口那么粗,里面填充着火药,放上引信,再上面改盖上软中带硬的黄土,当做礼炮用的器具,那放炮出来的声音惊天动地,响彻云霄。),还有那八抬的花轿与四抬的滑竿,因为路途远,高亲客不习惯走远路,所以也得抬着走(一般情况下,高亲客是出嫁姑娘的哥哥与嫂子担当,如果没有哥嫂,也可以安排与自己家关系非常亲近的、在村子里比较能干、有福气、识大体、见世面的其他人,当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离婚,或者死过丈夫,必须是有儿子的人家)。
一路上,到处都是欢声笑语,15日凌晨,这路队伍就直奔二妹家中。因为两边都已经约好,15日上午辰时是良辰吉时,一定不能错过。我们男方这边得早点出发,要赶上良辰吉时,一路上,火把形成的长龙蜿蜒在山间,连绵近1里地,那时年轻后生,上山下坡如履平地,一路上打着呕吼(一种近似口哨或者唿哨的口技模式),这边坡和那边遥相呼应,此时,督管先生就出来打招呼,年轻人轻狂点不要紧,但是绝对不能误大事,也不要去招惹是非。
经过近5个时辰的行走,娶亲的队伍终于在寅时前赶到了二妹家。此时的二妹正与她的父母哭成一团。在土家族风俗里,女子在出嫁那天必须得哭。也就是说,哭得越多越好。哭嫁的女子,只有在娘家把自己的伤心事情哭完了,那么在婆家去了后,以后的日子全是高兴的日子。每个出嫁的女子都把自己的伤心往事,应该在离开家门前,全部哭得干干净净才是。还有二妹的哥哥,嫂子,还有二妹的弟弟妹妹等,看着就要远嫁的姐姐(妹妹),日后再也不能像往常一样朝夕相处,怎不叫人感觉心伤呢!?那些不争气的眼泪就禁不住地直往下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