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327|回复: 8

[2014年展]王名元、端哥

[复制链接]
来自
福建
精华
46

204

主题

2320

帖子

3647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47

IP属地:福建省福州市

发表于 福建省福州市 2014-12-7 10: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端哥
文/王名元
秋已过半,居然还有雷呜,挟着闪电敲打着飘窗。一场久盼的大雨突然而至,白天还闷热难耐的天气,忽然间徒生凉意。夜已过半,手机铃声响起来了,扰得人心里惶惑不安。“端哥走了,夜半时候走的。”说不上悲伤、说不上叹惜,淡淡的声音从手机里飘浮出来。沉寂、死一般地沉寂。电话的这头和电话的那头都默不作声,都没有挂上,静静地、静静地等待,象等待神的降临。
我静立在窗前,就着昏黄的路灯看着雨裹着风恣意地摇晃着花架上的盆栽。一道闪电划过,我惊奇地发现一只蚂蚁居然爬在榕树的一片叶子下面,静静地象一个已经超越生死的病人,无思无欲地躺在往生的床上,等待神秘瞬间的到来。一个月前端哥也是这样躺在病床上,安祥、银白色带着灰暗的脸,嘴唇干裂。我说要喝水啊,这都有明显的脱水体征,再不补水就来不及了。端哥轻轻地说:“不能喝哦,喝了要屙,睡在床上又不能动,不好办哪!”
一阵疾风吹来,榕树的叶子连同那只蚂蚁一同飘落。闪电划过,也不知叶子和蚂蚁飘落何方。端哥走了,和这只蚂蚁一样。我常惊叹古人造词之精当,脑海中忽然间就蹦出来两个字:“蚁民”。蚁民者,民者蚁也。芸芸众生不都和蚂蚁一样么?端哥如同蚂蚁一样地生存、劳动、默默地穷其一生又归于寂灭。
宇宙之大,无边无涯,我们只是生活在大千世界里的一粒微尘而已。而无数个大千世界又组合生成无数个大千世界,没有穷尽。如恒河沙数般的大千世界,肉眼凡胎之我们如何能够知晓这尘世之玄机?就如蚂蚁一样,它们的世界不也一样地繁花似锦,不一样地充满着辛苦、劳动,充满着尊卑等级么?但蚂蚁们无论怎样穷其种群的智慧也永远无可能知晓人类世界的神奇!就如人类永远都不知晓“神的世界”一样!端哥去到我们不知的“神”的世界去了。不用悲伤,天边的一抹晨曦,是端哥银灰色的脸,洁净、安祥!
我崇敬端哥,不是他大我二十岁,不是他不管你问什么词句都能够说个一、二、三来,而端哥只念过两年私塾;不是他善良、坚忍、坦荡的性格,而是永远不急不躁,在忍辱负重之时宁神定气之安祥。偶尔有机会我们俩人默然相对,是可以坐而犹忘的。端哥的苦难我难以想象,不算健壮的端哥能够承受如此之重,我更是难以度量。当被批斗得体无完肤的端哥、在被游街示众后拖着疲惫不堪的躯壳还要回家劳动的端哥,如何还能够在睡下之前读书?凡是能够看到的有字的书!我问过端哥的疑惑和愿望,端哥不象是回答,而是自语:最想知道的是——从小就在田地里劳动的我做错了什么?什么时候能够有和大多数人一样的尊严?
端哥本来是有尊严的,那时他在土改工作队里工作。因为本村里的土改改不出一个“富农”成份,完不成任务,经队长反复谈话,承诺所有政治、经济待遇不变后,端哥应允了家庭的富农成份。没想到先是一样地工作,后来就急转直下,被开除了工作回家。从此端哥背负着沉重的枷锁,任凭疾风冷雨之吹打。唯一可行的是如同爬在榕树叶子底面的蚂蚁、倦缩着,无奈地等待风雨能够早点过去。是端哥太相信承诺?还是世界太过于诡异?这都是说不明白的。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永远都不会弄得明白的,就象蚂蚁不能知晓人的世界一样。
端哥很小的时候就能引逗两窝蚂蚁之间的战争。将一只昆虫的尸体从即将拖入蚂蚁洞口时移到另外一窝蚂蚁的洞口,再移到两个洞口的中间,不一会儿蚂蚁之间的战争就残酷无情地进行!难分胜负。这是因果么?端哥成了人中的蚂蚁,蚁民们被大人们或同样的蚁民们玩于指掌,撕杀斗争,随时都有可能粉骨碎身。安祥的端哥对生活没有怨言,尽心地扶养他的妻儿。数天未食的端哥能够用一条打了补丁的毛巾包着四两米饭,黑夜茫茫地奔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为的就是如他一样饥肠辘辘的孩子。我不知道饥饿难耐的身躯长行近百里那是如何的艰难。而一只小小的蚂蚁能够背负重物爬行前进那是因为前方有它生存的“家”。是的,端哥也一样,家就是他生命的支撑。
老了的端哥说起愿望:“一生出门未行百里开外,有生之年能够到皇城看看,平生足矣。”很简单,我立即应诺。其时的端哥摘除了“桂冠”行动自由,画地为牢的的时代已经过去,安排个时间到皇城去游他十天半个月的并不困难。还未成行,老伴双目失明,行走也困难重重。端哥说:他又如同坐牢了。日食三餐,生活起居都要由端哥悉心照料。端哥说,老伴有恩于他父子,在他卧床不起的最艰难困苦岁月里,是老伴满山遍野的挑些术皮野菜度日,才使他父子免成饿脬。此生当报,但来生绝不相配,因为他们夫妻此生太苦了,他不想来生老伴再跟随着他受苦。端哥走了,先于老伴离开了生养他的土地,离开了他饱受苦难的世界。
秋夜的月亮高挂在天空,全不象五年前电闪雷呜之风雨夜。银白色的月光洒落在飘窗的花架上,盆栽榕树扭曲的身姿葱茏繁茂。我静静地就着月光仔仔细细地搜索每一片叶子,没有发现有一只蚂蚁。是的,如果没有那么大的风雨,蚂蚁早在自己的“家”里安祥地睡去,何需逃到一片树叶下倦缩呢?这银白色的月光也一定照在端哥的坟头,恍惚中我看到端哥苍白的脸就和这月色一样地柔和、安祥。五年前当我从无尽的风雨中走进端哥的老屋,端哥已经“下榻”睡在冰冷的地上,老家风俗人死后是立即要放到地上谓之“下榻”的。轻轻地揭开端哥身体上的布单,就看见端哥如这月光柔和安祥的脸,安祥得如同是我们坐在一起的无言相对。任人来人往、任请来的厨师们忙碌地剖鱼剁肉,准备如同节日之盛宴。我不知人们是因为端哥离开了苦难而庆幸么?还是因为端哥离开了他们要这个样式的送别?
我已经每年一次第四次来到端哥的坟头,青草茵茵,泪眼中一张银灰色安祥的脸总能够在眼前显现,耳旁边总似有个声音在说:“我做错了什么呢?”“有生之年到皇城看看如愿足矣”。端哥现在已经彻底解脱,驾着你的云车、乘着彩霞自由地好好看看这缤纷的世界吧。愿安祥的端哥永远安祥。
2014年10月11日星期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福建
精华
46

204

主题

2320

帖子

3647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47

IP属地:福建省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福建省福州市 2014-12-7 10: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五;《夕阳已远》刘万泰之三鲜豆皮

说起老武汉的三鲜豆皮,人们自然就想到了“老通城”餐馆。自从毛泽东大人吃了那么一回后,“豆皮大王”黄金安先生的名号便响彻江湖。前不久央视还在节目里说武汉人“过早”吃豆皮呢。
在武汉吃豆皮是件很容易的事,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卖的。但是要想吃到原来正宗的豆皮味道,几乎是不可能了!笔者已有数十年没有去过老通城餐馆了,不知老通城是否还是原来的豆皮味道就不得而知?但毫不夸张地说,在湖北凡是笔者吃过的三鲜豆皮几乎全部水得很!因为对豆皮有一份特别的感情,笔者在外过早只要看到豆皮就要吃一吃,遗憾的是吃一回就失落一回。
百度里有三鲜豆皮的词条:“豆皮是指湖北武汉市著名汉族小吃……最以豆皮著名的是位于武汉市中山大道的“老通城”。”这个词条笔者认为有点不足,因为在武汉能够号称并挂牌匾的“豆皮大王”实际上有两家。一家就是延续到现在的“老通城”,黄金安先生所创的三鲜豆皮。一家是早已经消声逆迹的刘万泰(真名似叫刘和清吧?中间的一个字记不真)先生所创的“豆皮大王”名号。
老刘万泰餐馆座落在汉正街普爱医院附近,是一栋两层楼的砖木结构房子。楼梯在厨房里,有时楼上营业,顾客要从厨房里上楼等待。现在看来十分地有趣。
余少年时曾随刘万泰老先生制作豆皮,先学烧火。刘先生口授秘诀:“豆皮没有巧、全靠火烧得好”。制做豆皮用大土灶,与乡下的大土灶相似,大铁锅可能有一米的口径。烧火时要用带锯末的刨花,一通大火只准烧锅的四周、绝对不能烧中间锅底的。豆皮制作基本完工时再烧一通小火,依然只烧锅的四周,不烧中间锅底
制作豆皮的原料,首选混合的碎米。米厂加工各种米品后混装的碎米。按一定的比例配豌豆,没有豌豆配绿豆,磨浆。这样摊出来的皮才不至于粘滞。不象现在的豆皮徒有豆名,实则是用面粉做的皮,应当叫面皮才是。把米浆舀入锅内,用大蚌壳迅速地摊开如纸样薄,打入一个鸡蛋,均匀地涂满豆皮后将整张豆皮翻转,从锅的四周润油后,装贴糯米饭,加调料……
糯米饭切忌太硬、太软,太软太硬就完全失去了风味,所以糯米饭的制法有些讲究。先淘洗干净糯米、浸泡12至24小时、然后上木甑、大火蒸透。中间视情况要用竹刷条洒水二至三次。这样的糯米饭易于散开不粘坨。
糯米饭摊开后就要加调料、辅料了,调、辅料是冬菇、冬笋、肥瘦肉或者是火腿,或虾仁是为三鲜。后来因原材料困难也加入榨菜、或特制罗卜干、白罗卜、红罗卜、虾皮等。(现在说三鲜是鲜肉、鲜蛋、虾米是不对的)这些调料混合制作要有很多的汤汁、浇在糯米饭上让鲜味透入饭中。所以糯米饭不能太软、否则就没有风味了。再盖上锅盖稍息,揭盖后将豆皮重新翻转用锅铲切成四方块,这时色泽金黄芳香四溢的豆皮就摆在面前了。
那个年月这样的豆皮是两毛钱一份,记得有位在桥口区文化馆工作的老先生品尝后留有打油诗一首:“三鲜豆皮两毛钱、价廉物美味道鲜。要比通城逊一等、希望快马更加鞭。”刘万泰先生说:比通城差一等?他们的豆皮卖五角钱,我的豆皮只卖两角钱,钱也差一等呢!

刘万泰先生是私方经理。据说解放前吃了很多的苦头才创下了这个字号。解放后公私合营说是担任私方经理,但每日里起早摸黑的比我们做得还累些。虽然与大多数员工一样拿工资,但刘老先生工作确确实实不一样。店里有位师傅卖蒸苕、蒸笼的苕卖了十多天也没有少几多,刘先生就拿来一块白布把苕一个个洗得干干净净,再放进蒸笼里大火一通猛蒸,这苕就象变魔术一样变了样,又干净、又灵醒,半天就都卖完了。
刘万泰与我有关的事是那年冬天,弱小的我两脚冻的红肿不堪。刘先生说:这伢遭业,娘老子都没了没有人管。要我写个申请补助十元钱去买双高帮的皮棉鞋。只坐在办公室的公方经理政策水平很高,他说这人家庭出身是富农成份,虽然说父母亲不在了,但他的家庭成份是永远在的,怎么能够享受补助呢?坚定立场不批。于是又由刘先生说合借了十元钱、每月在14元工资里扣两元,这样我就穿上了人生第一双带皮的鞋。

我离开刘万泰餐馆已经五十多年了,刘万泰先生应当是早已经作古了,刘万泰先生的三鲜豆皮也早已作古了,二十多年前我还去过老地方、刘万泰餐馆也作古了,刘万泰先生的“豆皮大王”的名号在江湖上将永远消失!是为记。
2014年6月8日

李尚诚之炸油条
上世纪六十年代,李尚诚师傅在刘万泰餐馆炸油条。李师傅炸的油条有点名气,每天排着队买油条的人总是特别地多。还有人从老远的地方特地跑来专门要吃李尚诚油条。有个40多岁姓孙的男人,常从宗关那里跑来买油条吃,他说别地方炸的油条就是差那么一点味。
会炸油条的人很多,但能够炸得好吃、好看倒还真的不简单。我随李师傅炸了两年油条,深知其中的不易。先说和面吧——每天早上三、四点钟就得起床把面和好。夏天还好说,冬天光是从热被窝里爬出来都是十分考验意志的事。更难受的是还要用冰凉剌骨的冷水(师傅绝对不允许用热水)按二两明矾、二两盐、一两一钱硷的比例配料,用一个大砂罐在大陶盆里慢慢地研磨、溶解、混匀,再加入面粉和匀。依次用掌、拳,排、按、压,这种顺序也不准乱来。稍待五到十分钟,把面分成五斤左右的面团、把团状面揉一遍谓之收光、稍待再收光、稍待三收光。再等五到十分钟谓之醒面,再把团状面切成两半、揉成长条、抹上油、放入陶盆内码起来,用半干的布盖上、待用。
这冷水和面,又是盐、又是硷、又是明矾,把人的两手弄得粗糙不堪,裂口象刀割一样地痛。我偷偷地试着用温水和了一回面,炸出来的油条一样的漂亮、好吃。但李师傅一眼就看出来了,说是不行。他说:炸出来的油条站在那里一年也不能发软,如果软了脚就不是他老李炸的油条。所以别人炸油条在冬天都是睡觉前用温水和好面,唯有李师傅要三、四点钟起床。这个人固执得真是有点“结根”。
李师傅炸油条是双条,是两块面压在一起的。绝大多数师傅炸的油条是单条,就是一块面对折叠加在一起。单条炸出来不易松散,李师傅的双条也不松散。他在油条即将入锅的时候,顺手用拇指、食指对搓一下,油条两端就有象荸荠芽蒂一样的小突起、好看。这也是李师傅炸的油条特殊标志,别人仿不来的。
李师傅有哮喘病,冬天常围一条黑色的绒布做的围巾,出门就把口鼻捂得严严实实的。工作的时候大口、大口地喘息,看起来让人难受。
别的餐馆炸油条,一口大铁锅不停地炸,油不断地往里加,老油、新油从没有换过。李师傅呢,大口大口地喘着气非要每日里把平底锅里的油倒出来、静置,再取上清部份使用。第二天要先烧新油、再加老油。李师傅说:油烧苦了吃不得。
固执结根的李师傅有时又极易变通。有位第十一中学教化学的老师说:李师傅炸的油条好吃是好吃,但用明矾作辅料,人吃长了是有害的。并告诉李师傅:清芬剧场那里有个师傅听了他的话已经改成发面炸油条了,味道也不差。
当天李师傅一下班就从汉正街,大口大口喘着气、走走歇歇到清芬剧场附近硬是把发面炸油条的师傅找到了,还好说歹说地把发面炸油条的窍门学回来了。
发面炸油条味道还是要差一些,有些老顾客就不来了。宗关那位老孙就有一两个月没有看到过了。这天李师傅下班后碰到做发米粑粑的小个子张师傅,张师傅正在街边买衣服。李师傅遇到面熟的人必要打个招呼,问了句口关语:你吃饭了么?一见卖衣服的正是那位宗关的老孙,就也跟着打了个招呼。老张见是熟人,就把这件兰色的帆布工作服买下了。一共只穿了三天,派出所的民警就把老张捉了去,说是涉嫌强奸、抢劫。
原来老张的街坊XX姑娘在宗关那里上班,下中夜班的时候被人强奸后还脱去了工作服。此事悲痛无告,痛苦中忽然发现自己的工作服就穿在做米粑的老张身上,如是报了案。派出所弄清原由,认为张师傅买进脏物不对,但也有受李师傅认识罪犯的误导,故判定张、李二位师傅每日里巡街找人。二位师傅垂头丧气地找了一个多月也没有找到该死的老孙,经二位师傅的妻儿请求准予回家上班。
一上班李师傅把我炸的剩了好几天的油条拿了一根,放入刚刚离火的油锅中慢慢地炸,一直炸成了褐黑色。拿到水龙头下用冷水一冲,只听得兹兹地炸得响,放进嘴巴里叭啦、叭啦地嚼。李师傅说:这种吃法可以清热败火!
过了几天,我也如法炮制,败不败火真的没有感觉,但这种吃法真的是奇妙无穷!余笔拙说不清、又写不出来的美味哦!
2014年7月20日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福建
精华
46

204

主题

2320

帖子

3647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47

IP属地:福建省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福建省福州市 2014-12-7 10: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二;禅与茶
文/原乙村人

    一梦先生请茶,饮毕示余“禅茶”二字,命作五百字文。我老先生立即头大。你想哦,茶者道也,既然成道,必然道理千千!文人雅士品说千年,岂是吾辈喝大碗茶之村人来品说的?虽有茶女博士示演茶之道,但吾恍恍惚惚地没有一点印象。倒是茶女气韵不凡,让人顾盼生怜。看来这茶字是写不得的了。
    还有一个“禅”字,余视之良久,忽然想起从前之从前,有位老和尚请人喝茶,摆上茶具却不给人泡茶。说是能品无茶之茶方是饮茶也,还说这就是禅茶一道!世人都说老和尚高明,余却有点怀疑。如果每天都只让老和尚看着空碗吃饭,能够饱肚子么?
    禅宗一门,以心印心。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位迦叶尊者微笑的时机非常地恰到好处,所以就成了禅宗祖初。
    中国的禅宗自达摩祖师传到六祖慧能,禅风鼎盛。鼎盛之特别处就是那时不需许多言说,只要一言相契,指点本心,即可明悟。往后人们妄想太多,根机日钝,往往互弄机诈,弄一些口头禅胡扯乱说。说禅头头是道,作偈信手拈来。一个好端端的禅宗就日渐式微了。
    禅茶文化是茶与禅的转化融合,觉悟了禅即是茶、茶即是禅。迷失了茶是茶、禅是禅。这就是一梦先生之雅与村人之俗的缘由。
    禅之要义在于悟,茶之要义在于雅。然世界上无俗何显雅之有?无迷何有悟之醒?故此村人说:大千世界,俗也好、雅也好、悟也好、迷也好,都顺其自然吧!喝茶就喝茶,不管他是如何喝法;坐禅就坐禅,不管他是如何坐法。
    结语:
    佛说从一粒沙可知大千世界。但一粒沙决不是大千世界。佛说狗子也有佛性,但佛决不是狗子。佛是人用狗子的佛性经重重磨难而成为佛的!然后能从一粒沙知了大千世界。故狗子不是人,人也决不是佛。
    喝茶能够喝出禅趣,了悟性命,感谢佛陀之教,合什顶礼、敬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福建
精华
46

204

主题

2320

帖子

3647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47

IP属地:福建省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福建省福州市 2014-12-7 10: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三;衣裳之领
文/王名元
衣裳之有领者如人之有头,头者领也。所以往往头与领并列,谓之“头领”。头领可以引伸为领导,是为同类中之翘楚。大凡领导都智慧非凡,能够领导同类避凶趋吉。《黄帝内经》有句云:“头者精明之府、神明出焉。”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翅不飞,就清楚明白地说明头领之神明。
本文如果要说这个神明之头,还真是说不了。因为笔者之头每天都是昏昏糊糊的,没有一丝一毫之神明可用也。如果不说头而转说领,说衣服之领或许免可为之吧?故妄而言之。见笑了。当然现今的什么蓝领、黄领、白领、红领、黑领、粉领、金领等等虽然说也是领,然而与衣裳之领不同,故都不在本文之列也。
衣领覆盖在人之颈项,其主要作用大概只能说是为了好看而已。过去毛泽东时代没有钱买衬衣,就买两个假衬衣领子穿上,看着就象是穿了衬衣一样,这就确切地证明了衣领的功能就是个装饰作用。衣服之领种类繁多,有园的、方的、立起来的、翻下去的、和尚领、桃子领……这些笔者好象也没有资格来说,因为这一切都是服饰设计师的活儿,那能容外行来说三道四的?不过衣领如果已经成为衣服之领了,其本身并没有思想活动与我等白痴一样,白痴对白痴、平等,平时又亲密无间故可以但说无妨。要说这衣服之领真的是与吾辈每天都不离不弃,24小时亲密无间,有如新婚燕尔如胶似漆。但凡事过了就有问题出现,什么事情都是这样过于亲密了就要生出些嫌隙来。比喻说笔者吧,生成的粗皮糙肉,这个亲密无间的衣服之领就常把人弄得痛苦不堪,且有苦难言。说到这里又觉得衣服之领实在又有点冤枉,人世间冤假错案常有,杀错了头也有,有诗云:“自古汉家多冤狱”都是说人的,如果衣服之领也蒙冤就实在有点说不过去了。很清楚的事实是造成人们痛苦不堪的严重后果应当与衣服之领毫无半点关系,究其实质原因真凶应当是那衣服之领中间缝制的标识或号码牌也!
前些时有朋友送我一件衬衫,有女士看见,啊的一声,说:这是名牌哦,穿破了都不走样的。着实地赞了一回。于是愚心大悦,马上把衬衫洗了一洗、凉干,第二天就穿上了。一天还没有过完,我就痛苦起来了,后脖颈处之痛痒已经是“里氏七级”破坏性之难受。没有办法,只好对太婆说:帮帮忙吧,请把衣服领子上的标识、规格牌折了吧。太婆带上老花镜,好不容易把身份高贵的标牌折了下来。名牌就是名牌,这名牌缝制的标识牌折起来就是不一样,难啦。
中国人做内衣,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商标和号码标识总是缝在衣领上?反正从我记事起就是这样。记得九岁那年,父亲要为我买一件“卫生衣”,就是现在的保暖内衣的种类吧。年小的我那真是高兴的没有办法说,因为从来就没有穿过这种洋衣服。在乡下破衣烂衫穿惯了,何曾有如此时髦的卫生衣呢?光是卫生衣衣领上的标识号码牌漂亮得就让人惊羡了半天。原来这衣裳也和我们小伢一样也是有名有姓的?穿上,那心里的得意劲可能和现在拿了奥运金牌一样地得意吧?只是没有高兴几天,后脖颈的皮肉之痛苦已经到了难以忍耐的地步了,经父亲研究分析其所以痛苦就是这个漂亮的标识号码牌所致的罪过。皮肤虽然烂了,但还是舍不得把那个标识号码牌折下来,父亲找了一块旧布缝盖在衣裳领子上,痛苦才减轻了许多,坚持着总算熬过了漫长的冬天。
年轻时读过一篇文章,洋洋洋洒洒地好几千字呢,也是说这个衣裳之领上的标识的。文章的作者和题目已经记不起来了,主要的内容倒是记得一些。作者说几千年来人们就是爱因循守旧,不思创新,不愿张扬,如衣领上的标识牌一样总是缝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不象外国人把标识牌做得漂漂亮亮的缝在胸前或者其他显著的位置!我不知道作者是否与我一样有“衣领折磨症”,我十分地赞成衣服之上的标识牌不要缝在衣领之上!并且乐观地认为此文一出,衣领上的标识牌肯定会消失!这种认识现在看来是大错了,我已经从十来岁的娃娃变成了古稀老人了,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按理也可能作古了吧?这个衣领上的标识牌还是缝在衣服之领上!可见人们守祖制的传统是如何的顽固!
年轻时读过《呼兰河传》作者写了什么内容、书里要说的是什么意思模模糊糊、糊里糊涂就是搞不清楚,但书中那个街道中间的一个大坑倒是印象深刻。马车每每在那个坑中挣扎,动物在坑中死亡,……就是没有人来把坑填上。人们在因循守旧中,不思进取、不思创新延续着过去,就如这衣裳之领!
2014年11月26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福建
精华
46

204

主题

2320

帖子

3647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47

IP属地:福建省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福建省福州市 2014-12-7 10: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四;祖母
王名元/文
从来不敢写亲人、因为我怕写不出精气神来。每年清明、当我俯伏在地上祭奠我的祖母、父亲、母亲时泪水中总是显现出他们模糊的身影,这时又很想写几句以寄托我的思念。去年我写了篇《麻雀》在东湖社区贴出后,乐之兄说:“有关祖母的一段文字再加些内容就可以是一篇写祖母的文章”。如是遵乐之兄之教、写下这篇有关祖母的文字。因自己实在不会作文、如此粗浅的文字真是难以显现心中的祖母,只是把生活中的一两件小事如实地说了出来,心中倒也宽敞了许多。
两岁时我没有了母亲、幼小的我是祖母照护的。

我家世世代代生活在鄂东,学地理时才知道家乡是个小丘陵地带。高高低低的小山坡长满了茅草、裹着泥巴的石子、各种各样的不知名的虫子……都令人充满了兴趣,我一个人就可以玩得稀里糊涂地不知回家。元哪、元哪……象歌唱一样的叫声便在老屋的四周间断的响起。这是婆在叫我,婆柱着一根黑黑的细木拐杖,步履蹒跚地在村头村尾小路上走动。有时候我就答应一声和婆一起回家,有时故意躲起来,任凭小脚的婆在老屋的四周放送元哪……的“歌声”,觉得很好听。
婆每天要洗很长时间的脚、用丈把长的布条把脚包裹起来。我常见婆的小足趾部位有溃烂、有脓。长大后我才懂得,一双溃烂的小脚在乡村高低不平的小路上迈步是多么的痛苦啊!

村子门前有一口水塘,村民门把塘里的水挑回家做饭、煮树叶当茶喝,女人们在塘边用忙槌把衣裳包上皂角使劲地捶打、漂洗,老水牛在在水塘中央任凭主人么喝就是不上岸,急得主人骂娘再加丢石头。
水塘边真是个好地方,很多时候我就爬在水塘放水口的青石板上、把泥巴拍打成方形、园形,希望能够做一个过年时插蜡烛的烛台、或是放灯盏的灯台,也不知反复经过多少时间却从来没有成功一次。倒是每一次都会把浑身上下弄得泥污遍布、连头发稍上都是泥沙。工作投入的时候、婆就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来到了身后,就把她的黑黑的细木拐杖高高地举起、很吓人的样子。这样子我一点都不害怕、因为拐杖虽然举得高但落在屁股上却是轻轻的,一点都不痛、甚至有点舒服。有一次泥巴玩得太认真、把刚换上的没有补丁的衣裳弄得实在的糟糕、而严重的是穿这件衣服是要参加一个出门的重要活动的。婆的拐杖依然没有打痛我的屁股,只是我发现婆的眼睛里有些泪水在晃动,自那以后我就告别了水塘,再也没有用泥巴去做什么灯台、烛台什么的了……。

我和婆共睡一张大床、床铺上铺一层厚厚的稻草、晚上用烘笼装满从大土灶掏出的火灰、把被窝烘得温暖如春。有一天、不知是我、还是婆在睡梦中把烘笼打翻了、稻草和被窝都烧了个黑洞冒烟,谁发现了、如何弄熄灭了我都糊里糊涂的。只是从那以后再也没有烘笼来烘被窝了、婆婆就把我的一双比她的小脚还大些的脚紧紧地焐在她的肚子上……

年少时缺衣少食并不觉苦,在蒙昧中生活,没有欲望没有理想。老屋门口一棵大槐树横七竖八的枝桠挡住夏日的太阳,树下就有了一大片荫凉。这里是我扭草把子的地方---把稻草加上从田边地头铲来的野草扭在一起扎成麻花一样,就是我们称之为草把子的东西。这硕大的草麻花是乡下最主要的燃料,塞进大土灶时就从家家户户的房子缝隙中飘出青黑色的烟。
扭草把子要两个人配对才能完成的,一个是老态龙钟的婆(祖母)一个就是四、五岁的我。婆不停地伸曲干瘦的两手掌控着稻草,我两手拿一个用木条弯曲的勾弓。弓勾的手握部位套了一个竹筒,用勾弓勾住婆掌控的稻草两手不停地转动,竹筒便咯吱咯吱地叫。两脚不停地后退十数步后再随着婆往回收的动作前进,婆就巧妙地把扭紧的草扎成了草麻花。再重复同样的动作制作下一个、下一个---。这样扭啊、扭啊,婆不知为什么就卧床不起了。

一天吃夜饭的时候,婆在里屋叫大哥,大哥出来时说:“婆说刚才有好多穿长袍戴礼帽的人来接她”,没两天婆就死了。这时我虽然又长了一岁,但对于人死了是么样一回事是没有任何概念的。我依然握住婆的手想和她说话,直到父亲从武汉急急忙忙地赶回来呼天抢地的大哭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椐大哥讲,祖父英年早逝,祖母孤苦一人拉扯父亲和简叔长大,在那动乱的岁月里,生活之艰难困苦可想而知。多年后父亲在祖母的画像上写了几个字:“节操松柏、福荫子孙、春辉未报、千古犹生”。婆没有名字、周老孺人是父亲在画像上写的,享年八十有二。

没有婆的日子、依然是日出日落。我依然喜欢躲在坡坎下玩耍、有时隐约听到元哪——元哪——的“歌声”,居然会偶尔不经意地答应一声,但我立即知道婆已经长睡在冰冷的地下了、再也不会迈着溃烂的小脚在老屋小路上行走了。随着时光的流走、我本来比婆大些的小脚又长大了许多、于是我从老屋婆走过的小路走向了远方、是婆从未到过的远方。
六十几年后、我也渐渐地要接近了婆的年纪,近些年来逐渐淡忘的、婆的歌声:元哪——元哪——又常在耳边响起、是婆在呼唤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9

421

主题

2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7664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2014-12-7 16: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13:}{:soso_e179:}{:soso_e163:}
先留下链接地址,然后细细再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9

421

主题

2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7664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2014-12-10 02: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給管理员个人实名、简介、联系方式的版主,尽快将这些从短信息给她,版主要搞实名制。以前就要过资料,这次又给所有版主发了信息。
——代顶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西
精华
2

68

主题

1133

帖子

1226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226

IP属地:江西省上饶市

发表于 江西省上饶市 2014-12-10 16: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
诗词百家文化传媒欢迎你投稿出版个人诗集和多人合集,
加飞哥微信13879258608联系,邮箱1848317139@qq.com
更好的质量争市场,更低的价格赢口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121

2万

主题

59万

帖子

7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人在天涯ξ灵气袭人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72090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东湖精华勋章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 2024-6-17 17: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     
活着应该快乐,因为你会死很久。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如果你涉世未深,我会陪你看遍世间繁华;如果你历尽沧桑,我会带你坐十遍木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