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533|回复: 4

探秘红楼梦,再爆重大新闻!

[复制链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9 00: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谈关于《红楼梦》中“冬至”和“芒种”两个节日的看法
《红楼梦》中出现了两个标志性的时间点,一个便是第十一回中出现的“冬至节”,另一个便是第二十七回所说的“芒种节”。
要了解这两个节,我们先必须了解“节气”和“二十四节气”。
什么是“节气”和“二十四节气”呢?
所谓节气,即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所谓二十四节气,即是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反映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映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进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按常理来说,节气本不是件稀罕事物,每年都有,甚至每月都有,一月之中至少有两个节气。然而,中国古时却以农历(俗称阴历)算节气,与现在算节气方式不一样。现在说到某个节气时间,通常都以公历(俗称阳历)为标准。那么,农历算节气有什么特别之处么?有!妙处正是在这里。打个简单的比方说,就如“冬至”节,按公历算,一般在十二月二十二日或者是二十一日,而以农历算,则不同,甚至几十年上百年,都不会在同一天。因此,当古人在书中具体以农历说到冬至节出现在某个日期时,通常是可以查到是哪一年,甚至几百年前的冬至日是哪一年都查得到!
回到《红楼梦》中,作者在第十一回提到了“冬至日”这个日期,是十一月三十日。依笔者查到的三个时间分别是:1631年,即崇祯四年;1642年,即崇祯15年;1813年,即嘉庆18年。
这三个日期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然后与《红楼梦》有关呢?
有,且仅有一个,就是1642年。这一年即崇祯15年,两年后,即崇祯17年,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上吊而亡。《红楼梦》中,秦可卿之死正是影射了这一情节。
关于秦可卿之死,笔者在“三论秦可卿身世之谜”三篇文章中讲得比较多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再说说“芒种节”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谈到了一个节气,就是芒种节。
书中写到“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绵纱罗叠成旄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上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笔者不辞辛苦,查阅了从1600年至1900年三百年间的万年历,发现从农历四月二十五到二十七三天交芒种节的日子有几十个之多,经笔者再三选择,选取几个四月二十六日的芒种节,列表如下:
年份
时间
年号
年度大事记
1611年
16:25
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
一,朱由检(崇祯出生)
二,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逝世
1630年
06:38
一,明崇祯三年
二,清天聪四年
一,后金(满清)陷永平;
二,明军袭击遵化;
三,农民起义军攻入山西;
1668年
11:03
康熙七年
大清禁海外贸易
1706年
15:28
康熙四十五年
传说中的贾宝玉诞辰年
1725年
05:40
雍正三年
年羹尧死。汪景祺死
1736年
21:28
乾隆元年
雍正薨,乾隆即位
1782年
00:18
乾隆四十七年
《四库全书》完成,道光出生
1820年
04:43
嘉庆二十五年
嘉庆帝死
1831年
20:31
道光十一年
咸丰帝出生
1850年
10:44
道光三十年
道光帝死,咸丰帝即位
1888年
15:09
光绪十四年
康有为上书
与未时交芒种节最为接近的是康熙四十五年,即1706年,于是许多人,包括不少红学大家们附会说,这一日是曹雪芹,即贾宝玉的生日。看上去不错,象那么回事,但如果把目光放远一点,你可以看到一个更加令人吃惊的答案,这就是1611年!这一年的2月6日,朱由检即崇祯皇帝诞生了。看到上文,如果把“大观园”三个字改成“紫禁城”,把大观园中的女子改成紫禁城中的妃嫔和宫女,是不是情形完全一样!
1611年的芒种节交节是未时之后的申时,但如同前一个日期一样,作者稍稍挪动了一点点。前者,崇祯之死是1644年,而作者点明的时间是1642年(秦可卿之病事实上也拖了两年,从小说中可以读出这一点出来)。后者,将芒种节的时辰也向前挪了一个时辰,由申时改到了未时。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躲避清朝的文字狱,不让清廷鹰犬们发现《红楼梦》竟是悼亡崇祯之书!
依笔者浅陋的见识来看,《红楼梦》中两大具体可以确定的时间,一者指向崇祯之死日,一者指向崇祯之生日,这部书便是悼亡崇祯之书,有什么疑问的呢?
可能会有读者说,你这是胡乱联系,没有丝毫证据能证明该书作者是这样的意图。对于这样的责问,笔者也只能表示遗憾。笔者能做的大概也仅只如此了。
                                 2014-1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9 20: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个回复,挣个工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13 18: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薛宝钗

很不想打击钗迷们,到了笔者这个年纪,再来说爱谈情的,的确有点儿不合适,但有些话放在肚子里不说出来,也不痛快。说出来,与大家共讨,无论拍砖或者掷石块,尽可以。
首先不得不承认,宝钗一出场,就是个第三者。
作者正式写二宝相会是在第八回。贾宝玉上梨香院去看薛家人,先有几处闲笔,写了荣府家事,后来到了梨香院,先问候了薛姨妈,再问候薛蟠。这也都是闲笔。正文从宝玉进入宝钗房中写起,先看到宝钗做针线活儿。这与他进入黛玉房中完全不同,黛玉在房中要么睡觉,要么看书。宝钗可是个典型的小户家庭女孩儿形象,亲自做针线活儿。
于是二人闲聊,聊什么呢?聊金锁和宝玉。
莺儿在一边便说了,这金锁和玉要配婚姻的。二宝听了这话,作何感想?尤其是薛宝钗,人大心机深,岂会不留意这些?那薛姨妈与王夫人长篇大套的说家常话,岂会不说到二人的婚姻问题?薛姨妈岂会不说金锁要等宝玉相配?

依笔者推断,宝钗进入贾府应在十四岁,因为第二年元春省亲之后,贾母给宝钗做生日,宝钗满十五岁,正是过去女孩儿的及笄之年。
十四的女孩儿不同于十三岁的男孩子。十四岁的女孩儿已经知道怀春了。何况又是薛宝钗这样一个聪明灵慧的女子。正因为宝钗会怀春,而金锁又有如此寓意,她岂会不时时留意宝玉的行为、思想及有关爱情方面的想法?一看到黛玉与宝玉那么个情形,还敢明着追求宝玉么?一旦显露这样的形迹,贾母便会早早地打发了她!还会留着她?

在宝黛钗三个人中,宝玉心里装着黛玉,断不至于对宝钗心存瞎想。而黛玉虽有那么一点防宝钗之心,但她也不知该怎么去防,于是只顾和宝玉使性子,吸引宝玉的注意力。而宝钗看上去是局外人,好象是无辜的,但实则心机颇深。在人前,好象是不经意的样子,时时取笑宝玉和黛玉两个,但在只有她和宝玉两个人的时候,显露出的那种关切之态,也不禁令宝玉动容。令读者心动。

有据可依。
其一,开诗社时,宝钗给宝玉取了两个名字,一个叫无事忙,一个叫富贵闲人。这两个名字,却都是宝玉深深痛绝的。宝钗看似无心,实则有意。这是人前,宝钗对宝玉看上去漠不关心。
其二,宝钗和宝玉谈论金锁和宝玉的金玉良缘之时,那一份温情,凡男人有几个不淘醉于其中?这便是人后,即背人处,宝钗多么温情!
其三,宝玉挨打时,宝钗送一味药,虽然没有说那药的名字,但宝钗似乎也只有“冷香丸”可送。冷香丸之寓意相信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不用我多费口舌。
其四,宝钗送药时,只说了半句话,宝玉便想到为这些人死了也甘心。可见这半句话也是感天动地的。
其五,最让人惊心动魄的一个场面便是,宝钗坐在袭人的杌子上替袭人绣肚兜。这一幕想起来真是感人至深,非有大爱不能作如此之事,非有至情不能作如此之事,但你看看作者轻描谈写,似是宝钗无意偶然的便坐了上去。这便是作者惯用的用轻谈之笔描写重大之事的寓意了。
宝钗明知自己是第三者,仍然插足于宝黛之爱情之中,你以为宝钗是冷美人,笔者却不会这么看,这女孩儿心机深似海!

下面继续。
看出宝钗心机的地方还有多处。我再举出一例来。
袭人烦莺儿打络子,不过是打一些小巧的玩艺儿。宝钗便让莺儿打络子把玉络上。这络子是有寓意的,相信看过红楼梦的人都会明白这个道理。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只有林黛玉打过装玉的东东(名字我忘记了,便用这个俗不可耐的称呼),宝钗叫莺儿也打络子把玉装上,这是明摆着要与黛玉争抢。如果你看不出红楼梦中这一点,你也白看了。
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每天要戴在身上,从前只有黛玉打络子装玉,现在宝钗横插一杠子,要打络子把玉装上。那贾宝玉看到莺儿打的装玉的络子,岂会不想起宝钗而去想莺儿?凡男女情到深处,才会给对方买内衣内裤的,一般朋友,最多送件外套之类的衣服就了不起了,那送衣服的还不是一般的一般朋友。
宝钗的用心还不在于此处,凡是宝玉身边的一举一动,她皆悉数了解。也许钗迷们看到此处,便会愤愤不平了,以为笔者简直要把宝钗说成是阴谋家野心家了。
先且不急,听笔者慢慢说完。

看到书里有一段专叙滴翠亭之事的。有人不明白宝钗为何要拉上黛玉。如果你看到笔者的论述,就知道宝钗为何要拉上黛玉了。
依笔者看来,宝钗所做的,与黛玉皆针锋相对。
举例说明。
史湘云从小与黛玉宝玉三人一处长大,从袭人之语里可知。湘云最初回贾府,是与黛玉住在一起的,一张床上睡觉的。细心的读者自能看出这一点。
史湘云是一个很关键的人物,虽然她不能决定到底木石前盟好,还是金玉良缘好,但宝钗却没有放过她,只用几篓子螃蟹,便把她拉拢过去了。最后也写到史湘云有所回味,明白宝钗决不是和她一路人,于是便与黛玉在凸碧宫里联诗。
宝钗所做的一切,便是要与黛玉相反。黛玉伶牙俐齿,她便显得口拙舌笨。黛玉不体恤下人,她便要小恩小惠笼络,扩大“群众基础”。

书中有一回写到,黛玉对宝钗的行为不满,而宝钗深然不觉。这是作者的曲笔。宝钗岂会浑然不觉?简直心知肚明,明白如镜,知己知彼,凡是可以用来知晓对方状况的词都可以用在这个地方。
回头来说说滴翠亭的事。
既然说到宝钗对宝玉的一切身边人身边事都有所关心,那滴翠亭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滴翠亭中,红玉和小丫环坠儿在滴翠亭中议论手帕的事,放在黛玉来说,她才不会关心丫环们的事呢。可是宝钗便不一样,红玉和坠儿都是宝玉的丫环,把亭子关着,便是要议论见不得人的事情。这一幕恰好被留心的宝钗看到了。你别人为宝钗是无意中看到的呵,这样想,你就被作者骗过了。作者如果直白地写宝钗跟着两个丫环,去听听她们说悄悄话,这样的文章有意思吗?符合薛宝钗的身份吗?
宝钗既知两个丫环说悄悄话,听到第一句,便可以悄悄离开,用不着再听第二句,但她不是这么做的,而是坚持听完,听到不是说宝玉的事情时便大失所望。而此时里面两人恰恰意识到可能有人偷听——当然是作者最先意识到的,便打开窗口。宝钗的脱身之计,便是陷害黛玉。
黛玉生性孤傲,不喜与下人接触,偶尔心情好的时候,也抓两把钱给丫环们,但黛玉自己也只有那几个月钱,怎么可能象宝钗一样出手大方呢?贾府中人两只势利眼,一颗富贵心,见了有钱的,便会巴结,见了没钱的,打翻在地,再踏上一脚,也是正常的。

宝钗拉黛玉做个垫背的,有居多因素在内。
一是,黛玉生就是个尖牙利嘴的。红玉们便一下子上了当,这矛盾从宝钗身上一下子转到黛玉身上了。红玉们唯恐自己“东窗事发”,哪里还想得到是喝了宝钗的洗脚水呢?
二是,更进一步加深了黛玉在怡红院姑娘们心里的不好印象。那袭人自不必说了,有一回不管不顾的当着黛玉的面发脾气,一点儿也没有把黛玉这半个主子看在眼里。那晴雯,更是不给黛玉开大门,让黛玉站在外面哭了好半天的。真是替黛玉委屈呵。
提起黛玉,贾府上下,只有怜悯,没有喜欢。提起宝钗,只有敬重,没有轻视。
谁知道宝钗却是个大大的滑头哩。
三是,黛玉凡得罪人的地方必与宝玉身边人有关,从周瑞家的,到李嬷嬷,再到袭人、晴雯、红玉这一干丫头。只有一个人因为得了两把钱,才说了黛玉一个好字。这是红楼梦中唯一一个说过林黛玉好的人。读者不可不明白作者的用心。
相反的是,宝钗讨好的必是王夫人丫环,宝玉身边丫环。那个叫靓儿的丫环,不知是哪个的,叫宝钗一顿喝斥,吓得跑远了,相信读者细细品味,自有一番道理可以品得出来的。
一下子说了这么多,给钗迷们添堵了。
其实,现实生活中,如宝钗者甚众,圆滑,世故,老于谋算,以小恩小惠笼络人,挖人墙角,不达目的不罢休。
只是到了最后,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算来算去一场空。
提到算,红楼梦里最会算的就是宝钗,读者不可不注意这一点。不妨多说两句。
一处是帮湘云算酒账,一处是帮探春算大观园账,还有一处是帮惜春画画算材料账。
用“算计”二字概括宝钗这个人物形象是最合适的。精于算计的人便要头脑清醒,宝钗有一味神奇的药物“冷香丸”时时提醒着她,要保持头脑清醒。
最后再提醒读者一点,宝钗一出场就是第三者,这一点非常关键,你看不到这一点,就无法理解宝钗的行为和思想。也不算看懂了红楼梦。
OK!笔者现在说得差不多了,你们大家都说说吧?
                             2014-12-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15 17: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薛宝钗的角色定位与“钗黛合一”的虚伪性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向来不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笔者也是有这种想法的,因为心底良善,所以遇事到处碰壁,但从来都只是埋怨自己不会做人,而不去怨别人对自己不善。
经过这几天在红吧里聊天发文情况来看,我发现我真是错了,一些人的行径达到了无法令人容忍的地步!那种恶意的攻击实在让人惊讶,却还不知道原因为何?且论述如次:
《红楼梦》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部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其中涉及人物众多,据有关人士统计,从王爷、公侯到乞丐、道人,从贵妃、小姐到丫环、仆妇,总共有八九百之数,而且每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是以引起从钟情的少年到怀春的少女、从诗书满腹的学者到头发苍苍的耄耋老人的浓厚的兴趣,用“家喻户晓”“人手一本”这样的词汇来形容《红楼梦》的流行盛况,丝毫不以为过。
笔者不是书商,当然不是谈论《红楼梦》发行事务的。笔者只是一个《红楼梦》的爱好者,拿现在的时髦话说,就叫“红迷”或者“红粉”。笔者论及红楼梦,纯属是一种闲谈聊天的方式,并非要树立什么权威,甚至成为依靠红楼梦吃饭的红学家什么的。怀着这样的心境在红楼梦吧里发了几篇文章,但遭到的攻击,却令人意外。但笔者却不是个别人一击便会倒地的纸糊人儿,也会反击,更不会害怕什么学刊、会长之类的权威人士。他们所说的,也只能代表他们看完红楼梦后凭大脑思维所得出的观点,而笔者,既然大脑与他们不一样,自然也能思维,自然也能得出自己的观点来。如果说笔者的观点与他们不一样,那便是笔者独立思考所得出的学术成果,如果有雷同,那也纯属巧合。
首先必须承认,《红楼梦》是一部小说。虽然笔者现在读出了一点历史的味道来,但在本文,还是按照小说的模式来论说。既然红楼梦是一部小说,那么作者对书中人物的设计便有一个定位问题,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定位问题。
写过小说的尤其是写过长篇小说的人都知道,在小说动笔之前,先要设计人物,包括人物的性格、身材、相貌、学识水平、主要经历、家庭成员、社会关系,等等各个方面。细致的作者会把这些设计写在纸上,象书法家写楷书时,先要画格格,然后才动手写字。而对全书胸有成竹的作者来说,也会在脑子里打一个粗稿,亦如书法家写草书时,虽然不打格子,但也要看一下那纸张大小,要写的字数多少,大概在哪里起笔,在哪里收笔,然后在哪里落款,在哪里钤印。总之,写长篇小说,离不开作者对书中所描写人物的定位问题。
对于《红楼梦》来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宝黛爱情”,一条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败落历史。在本文中,只讨论“宝黛爱情”这一条线索的问题。
作者在“宝黛爱情”这条线中涉及到的人物也很多,但主要人物只有三个,一个是贾宝玉,一个是林黛玉,一个是薛宝钗。既然是宝黛爱情,怎么会涉及到三个人物呢?那这第三个人物算什么呢?如果说薛宝钗也是名正言顺地要和贾宝玉谈爱情,那必然是“宝黛钗爱情”了,如果笔者这样一说,不仅读者要骂笔者,就是红楼梦作者在地下有知,也会跳起来把笔者骂个狗血淋头的。
既然大家都承认“宝黛爱情”,那么主角自然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了。
先来说说贾宝玉的角色定位。
纵观《红楼梦》,贾宝玉无疑是书中的主角,也是“宝黛爱情”的主角。书中全方位对贾宝玉的衣食住行、相貌、年龄、性格、品行、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等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描绘,相信在大家心目中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固定的形象,他有漂亮如女孩子一般的外表,有如演说家一般机敏的谈吐,有如诗人一般似傻如狂的激情,有富贵人家公子哥儿使钱撒漫的习气,除了这些,他还有一颗懂女儿识女儿的心!
再来说说林黛玉的角色定位。
林黛玉便是“宝黛爱情”的女主角。如同贾宝玉一样,作者在书中对林黛玉的衣食住行、相貌、年龄、性格、品行、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等等,各个方面也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描绘,相信在大家心中,对于林黛玉有这样一种印象,相貌美丽,身材婀娜,才华出众,多愁善感,伶牙俐齿,寄人篱下而愁闷无着,让人怜惜让人疼爱。
为了显示宝黛爱情的“合法性”,作者开篇就用了一段玄幻之文,将贾宝玉描拟成灵河岸上的神瑛侍者,而林黛玉是灵河岸边的绛珠草。在前世,神瑛侍者对绛珠草有灌溉之恩,在今世,林黛玉便要用一生的眼泪来酬还。注意,是用眼泪酬还灌溉之恩,而不是以身相许。泪尽而逝,便是林黛玉的结局。
“宝黛爱情”注定是一个悲剧结局,这是不以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至于作者为何一定要将宝黛爱情写成悲剧结局,而不象众多的历史上的言情小说一样,写成喜剧结局,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如果要讨论下去,那么用一本书来考证,也可能是不够的。
既然结局已定,那么作者怎么行文来把这个结局表达出来呢?
这里必然要说到薛宝钗了。
在“宝黛爱情”中,薛宝钗无疑是第三者的角色。这个第三者,可能刺激了一些人的感官,于是对笔者进行口诛笔伐,但笔者依然坚持用第三者来描述薛宝钗这个角色。
在《红楼梦》中,作者借贾母之口,对旧小说和戏曲弹词中的爱情故事进行了评击,说到那些古往今来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无不出于一辙,才子看到佳人便倾心相爱,佳人看到才子便不顾家庭阻力,硬要与才子死活一起,旁边还必须有一小人挑拨,但最后必然还是大团圆结局。利用贾母之口,作者有心想破这个“陈腐旧套”,但笔者以为,这样的“陈腐旧套”却不是那么容易破的。却是为何呢?
如果将宝黛爱情故事搬到现代社会来,大家便很容易理解薛宝钗这个角色了。用现在的话来说,薛宝钗整个儿就是一个“第三者”!
红楼梦之所以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与作者有超前意识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作者具有超前于他生活的时代的意识。只有具备这样素质的作者,才能写出这样一部振烁千古的优秀作品来!
有的人便说了,古代没有第三者之说。
笔者也相信,古代没有第三者一说。但为何还要用此一词呢?听笔者慢慢说来。
从贾母口中得知,过去大户人家小姐那身边必得有几个丫环伏侍,还有婆子一大堆人物环伺,小姐们看到才子的机会也没有,岂能与才子通个什么信息,表达一下爱慕的情感?就拿贾府中的迎探惜三个小姐来说,那迎春的丫环有司棋、绣橘,这是两个大丫环,还有几个没交待名字的小丫环,婆子包括奶妈更是一大堆;探春的丫环有侍书、翠墨,还有几个没有交待名字的小丫环,婆子包括奶妈也是一大堆;惜春的丫环有入画、彩屏,外加没有交待名字的小丫环,奶妈、婆子一类的人也是一大堆。她们深居闺中,连出门的机会都很少,即使出门,那闲人岂能近身?更别说要发生眉目传情、私订终身之类的事情了。
但笔者说,这只是贾母的一厢情愿,更是作者形式上不落俗套而实质上落入俗套的借口之词。
为何?
抛开贾府三位小姐且不谈,因为贾宝玉毕竟也是贾府中人,与迎探惜是嫡亲的兄弟姊妹关系,不可能贾宝玉与迎探惜三人谈情说爱撒。
且说大观园中,那外来女孩子有多少?
从最初的林黛玉算起,然后薛宝钗、薛宝琴、李绮、李纹、邢岫烟、妙玉,少说也有七八个了。贾母所说的大户人家小姐与外面接触甚少,不可能与才子有勾搭,作者便说到那才子佳人的戏曲、小说、弹词都落入俗套,而事实上呢?贾宝玉与女子谈恋爱需要出大观园么?那女子都送上门来了,还是源源不断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这一番不落俗套的话便有破绽的。且不说这个。
林黛玉五岁丧母,六岁进入贾府,与贾宝玉一个桌子吃饭,一个床上睡觉,至少过了三四年才分开,但还是在贾母的住处,不过房间分开了而已。在一个近乎封闭的空间里,两个少男少女,那心里萌生情愫,难道不是正常的?而在林黛玉的世界里,在她情窦初开的时候,更只有贾宝玉一个男孩子,她还有其他选择吗?爱上贾宝玉,岂不是名正言顺的事情!
而贾母这些人却还装作浑然不觉,还要去破什么才子佳人的陈腐旧套?那才子佳人的戏就演绎在她的眼皮子底下了。
然而,这场宝黛爱情并没有因此而变成大团圆结局,这不,拨乱的来了。谁?当然是薛宝钗。
有人觉得薛宝钗是无意于插于宝黛的爱情之中的,然而这种开脱之词实在经不起推敲。翻开《红楼梦》第八回,作者正面第一次写二宝相会,那薛宝钗便搬出“金锁”来给贾宝玉看,并且也欣赏了贾宝玉所挂的“通灵宝玉”。一向不敢在宝钗面前说话的莺儿——宝钗的贴身丫环——便说了这金锁要与宝玉配婚。这里,作者已经用非常明确的信息告诉读者了,薛宝钗知道贾宝玉有玉,并且自己有金锁,金锁和宝玉合在一起,就是“金玉良缘”。
如果说有人不懂作者这个明确无误的信息的用意,笔者也只能说,《红楼梦》白读了。如果知道,但不承认,或者假装不承认,那便是另外一回事了,不在笔者此文讨论范围之内。
仅此一点,便可证明宝钗一出场,便是第三者的角色。宝钗自己心头明镜似的,而我们的钗迷们还装作很无辜,很受伤,不作承认的姿态,岂不是笑话!
薛宝钗,不过是红楼梦中的一位人物,是作者用来衬托宝黛爱情悲剧的工具,如果没有薛宝钗,作者同样还会制造出“张宝钗”“李宝钗”之类的人物出来。总之,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角色定位就是第三者。
至于薛宝钗这个人物的刻画,让读者喜欢,甚至形成钗粉钗迷,当然是另外一个话题,本文只讨论作者在书中对薛宝钗这个人物的定位问题,而不是怎么去塑造她的问题。关于作者怎么去塑造薛宝钗这个人物,留待以后再论。

下面,笔者再来说说“钗黛合一”的虚伪性。
明着讲赞成贾宝玉与薛宝钗相结合是大团圆的结局的人目前还很少,至少笔者没有看到,但通过中庸之道来讲所谓“钗黛合一”的人,为数还真是不少,并且振振有词地说,这是作者的原意。
依笔者看来,这种人用“无耻”两个字来形容是最恰如其份的。其实还有更柔和的词,比如曲解之类,笔者不想这么柔和的,因为这种曲解作者原意实在让人愤慨,并且有误导读者之嫌,只能用“无耻”来回敬这类人。
有人说,作者原意,你也不懂,怎么知道别人就是曲解,就是无耻呢?
虽然笔者承认,作者对于薛宝钗这个角色的塑造是很成功的,她最后也成为悲剧结局让人扼腕叹息,有些人便想让“钗黛合一”成为一个大团圆结局,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笔者认为,这种想法显然是幼稚的,是违背了作者原意的。
“宝黛爱情”是以悲剧为结局,即绛珠草要用一生的泪水来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而不是以身相许!这是作者开篇就讲定了的,也即是说,我们看红楼梦,只要看到第一回目便知道故事的结局,为何还要往下看呢?就是因为我们想知道这个结局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结局!
那些讲“钗黛合一”的人未必没看到第一回所写的,而只顾往后面看去,但为何还要讲“钗黛合一”这样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话呢?
他们的理由是,作者在写黛玉和宝钗的判词时,总是合在一起写的,还有,宝钗代表所谓德,黛玉代表所谓才。
以这种理由来曲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实在是幼稚至极!笔者连辩驳的兴趣也没有。笔者只能说,如果钗黛能合一,便不会有宝黛悲剧,也不会有红楼梦了。
作者所处时代,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贾宝玉完全可以效法舜帝娶娥皇女英之故事,将宝钗和黛玉全都娶回家,两人不分大小,或者依年龄论姐妹,多好!便是三个人都保全了,都是喜剧结局,何必弄得一个在潇湘馆垂泪,一个在怡红院长叹,更有一个在蘅芜院伺机而动呢?
如果贾宝玉愿意,他甚至可以将李纹李绮邢岫烟妙玉等全部娶回家,也不违反当时的婚姻法的。那么,这样一来,还是红楼梦么?岂不是与后来那个什么续书“绮楼重梦”相吻合了?
这样一种想法,难道不是曲解作者之原意,反而是符合作者之原意,岂不是天大的笑话!真不知提出“钗黛合一”的人脑壳里装的是什么?
可以这样说,所谓“钗黛合一”完全是现代一些无聊文人的遐想。他们想着自己找一个老婆,既有黛玉的美貌和才华,又有宝钗的善解人意和朴素持家的本领,既上得厅堂,又下得厨房。用一句不好听的话来说,这叫以自己的小人之心去度红楼梦作者君子之腹!
宝黛之恋中,宝玉和黛玉是知己,是心心相通,这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从内心里发出的对对方的一种情愫!他们可以恼了吵、吵了好、好了再恼、恼了再吵、吵了再好,可以一起葬花,可以一起看西厢,说不尽的浓情蜜意,叹不尽的绮丽眷恋!对于宝玉来说,三千弱水,只取一瓢!对于黛玉来说,前生注定,要用眼泪还灌溉之恩!岂能有其他可以选择的机会?
你能想象宝玉和宝钗这么吵这么闹吗?你可以想象宝钗和宝玉一起葬花,一起看西厢记么?
而在宝钗看来,她也认定了金锁和宝玉是“金玉良缘”。不过,在贾宝玉的眼里,她纯粹是亲戚关系,是后来者,以至于梦里都喊出来:“我不要金玉良缘,我只要木石前盟。”这句话,宝钗都听到了,难道钗迷钗粉没有听到?
用第三者来定位宝钗,丝毫不会错位的。这是作者写书时设置角色而预定的,不以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你看不到,或者忽略了这一点,只能说没有看懂《红楼梦》。
说句题外话,任何长篇小说,在塑造人物时,都以缺陷为美。也就是说,作者写长篇小说时,不会把一个主角塑造得十分完美,必须留下一定缺陷才是最高境界。这个缺陷,可以是身体上的,家庭上的,爱情上的,精神上的,生活本领上的……总之,是多方面的,读者自可看书的时候细心领会。对于黛玉和宝玉来说,两个人的缺点是非常明显的,黛玉的尖酸刻薄,贾宝玉的没有男子气概。而宝钗,则近乎一个完美的人。作者将宝钗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人显然是有意识的。有缺陷的人在众人看起来,更接近于真实,而完人,则显得虚伪。并且有缺陷美的东西一旦毁灭,更让人揪心!
这一点,还可以从其他作者所写的书中得到印证。
比如,著名武侠作家金庸先生写过多部武侠书,也写过那些侠客的爱情故事,其中不乏三角恋情的。比如说《射雕英雄传》里郭靖、黄蓉、华筝之间,如果郭靖将两个美女都娶回家,岂不是皆大欢喜?比如《天龙八部》中,乔峰如果在阿珠死后,顺便把阿紫给娶了,也不会有人说闲话的,也不至于最后两人都是悲剧收场。还有,《倚天屠龙记》、《雪山飞狐》等书,也有三角爱情故事,但男主角最后无不从一而终。金庸先生也写过一部书,那男主角娶过七个美女的,读者会齐声说,是《鹿鼎记》。对了,是《鹿鼎记》,但那男主角是什么人?韦小宝。韦小宝是什么人?就不用笔者多说了吧。韦小宝娶了七个美女,看上去很不错,那七个美女看上去都喜欢韦小宝,但那是爱情么?不过是金钱与肉欲罢了。能与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相提并论么?
如果作者将贾宝玉也写成这种烂情的人,那有什么意义呢?纵然写得天花乱坠,在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便要打一个大大的折扣!称得上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么?还能吸引这么多的读者么?
当然,作者也许并没有想到自己的书可以流传千古,引起那么多人的兴趣的,但作者心里,一定不会将“钗黛合一”这种无聊的话题放进书里变成文字的。
总之,所谓“钗黛合一”就是一个虚伪的命题。
                            2014-12-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16 22: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大平:巧解“忠顺亲王”

写出这样一个题目,笔者自己也感觉好笑了,仿佛有曹操兵败赤壁时三笑之意:一笑胡适之们,那样名动全国的大学者,居然没有解出“忠顺亲王”之意;二笑刘心武们,学者兼作家的身份,亦没有解出“忠顺亲王”所含的深意;三笑那些红学家们,都钻到女人的裙子里去解读红楼梦,却连一个“忠顺亲王”也没解出来。
有人可能会问了,你笑那些人,你就能解出来么?就算你解出来,也不一定有人相信呢?
笔者先笑过,然后再来说写文章的事情。
其实说起来也是很偶然的,今天听从一位网友的建议,去查一下《清高宗实录》,却不想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清初封了几位王爷,于是灵感闪烁,多日不解的问题竟迎刃而解,这就解开了“忠顺亲王”这个百年难解的秘密。现将解读结果公告天下,让大家来评判。
红楼梦开篇即云,年代无可考,可假借汉唐纪年。但笔者不会这么想,相信读者也不会这么想。红楼梦写作时间与故事发生时间的定位,就应当是:明末清初。
既然将红楼梦时间定位在明末清初,那么解“忠顺亲王”,就容易多了。
可能读者还没有明白过来,笔者先透露一点秘密,解读忠顺亲王的灵感从哪里来的呢?
呵呵,来源于“忠顺亲王”中的“顺”字。
有的读者可能还没明白过来,那笔者索性就把“顺”字之意全说出来了。
所谓“顺”有归顺之意,也即是说,忠顺亲王原来是那一个阵营里的人,然后归顺到这个阵营里来了。拿明末清初的历史来说,就是本来是明朝的人,然后归顺到清朝,并且封了“王”爵的人。这样一说,大家是不是明白了?
也就是说,从历史上看,皇帝的兄弟子侄和立下赫赫战功的本方大将(即不是从敌方阵营里投诚过来的),都不会封为“顺王”的。如果读者不信,自然可以查阅历史上所有封王的大将军。
笔者查阅资料,发现明朝时有三位大将降清后,被封为:“X顺王”,史称“三顺王”。
是哪三位呢?
其一,孔有德,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封恭顺王。
其二,尚可喜,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封智顺王。
其三,耿仲明,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封怀顺王。
其实,笔者还查到了大清对朝鲜国王也有所封,也是“X顺王”的称号。这个就不录了,让韩棒子知道了,他们肯定会说《红楼梦》写的是韩国的事,那作者曹雪芹是韩国人。
下面来说说这三大顺王的家史。

首先从恭顺王孔有德说起。
孔有德,生于1602年,卒于1652年,即大明万历三十二年至大清顺治九年。明清时期的辽宁盖县人。天聪七年,即公元1633年,孔有德、耿仲明不服明大将黄龙统辖,率部来投登莱巡抚孙元化。后发生兵变,投降后金,于1636年(即后金崇德元年)被封为恭顺王。从一个降将到王爷,孔有德走过了三年时间,然后死心塌地为后金卖命,杀戳汉人。为清朝入关,统一天下献出了毕生精力。
公元1646年,即大清顺治三年,授平南大将军,进攻南明永历政权。五年,改封定南王,出征广西。九年,被李定国部围困在桂林,兵败自杀。李定国原是李自成旧将,后投降南明永历帝。
清朝对孔有德还是不错的,虽然他的尸体——锉骨扬灰——找不到了,便给他盖了一个衣冠冢。唯一幸存的女儿孔四贞,被孝庄皇后收为养女,封和硕公主。
说起这个孔四贞,在大清一朝,是一个唯一的汉人公主,差点儿给顺治皇帝做了妃子,后来听说早就有了婆家,便作罢。
写到这里,笔者觉得孔四贞这样一个情形有一点儿象薛宝琴的原形哦。红楼梦中,薛宝琴长相模样惹得贾母十分喜欢,差一点儿就要说给宝玉做媳妇了,但听说已经许给梅翰林了,便作罢,但贾母还是让王夫人认了薛宝琴做干女儿。
这个只是笔者的一点联想,不能作为论证依据。
综合孔有德一生,生于明朝,死于清朝。曾被后金皇太极封为“恭顺王”,后顺治改为定南王。但不是亲王。
孔有德兵败桂林时,全家唯一幸存者便是女儿孔四贞。孔四贞之夫孔延龄后来参与三藩之乱,兵败被屠,孔四贞以孤身一人老于北京。

其次来说说智顺王尚可喜。
尚可喜,生于公元1604年,卒于公元1676年,即大明万历三十二年至大清康熙十五年。字元吉,号震阳,祖籍山西洪洞,后至河北衡水,公元1576年其祖父举家迁往辽东海州(今辽宁海城)。尚可喜戎马一生,身经百战,转战数万里,为满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崇德元年,被封为“智顺王”。顺治六年,被封为平南王。康熙十四年,晋封为平南亲王。康熙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平南亲王尚可喜在广州死,享年73岁。康熙皇帝赐谥曰“敬”。
红楼梦中也有一个贾敬,但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而为之。暂且不论。
尚可喜的一生,是为大清打江山立下赫赫战功的一生,但其双手,也沾满了汉族人民及满族以外各族人民的鲜血。最惨无人道的便是广州屠城,全城当时大约四十万人,被屠杀的约有五分之一。
尚可喜这人生育能力特别旺盛,网上数据说,他一生共生育了三十七个儿子,三十二个女儿。这么厉害,真是少见哦。
长子尚之信,就是后来三藩之乱的人物之一。关于尚之信,一会儿有单独的词条来说明。
次子尚之孝,原先授尚可喜藩下都统,承袭平南亲王。后授平南大将军,以内大臣入直,官居一品,食正一品俸禄。后又为宣义将军。康熙三十五年正月,卒。
看看这个尚之孝,也是个不得了的人物哦,在尚可喜和尚之信死后,他便承袭了平南亲王爵位。但他于公元1683年,即康熙二十二年被削职,自然也就没有亲王爵位了。

再次来说说怀顺王耿仲明。
耿仲明,生于1604年,卒于1649年,即大明万历三十二年至清顺治六年。字云台,清初三顺王之一。辽东盖州卫人,与孔有德是老乡。明朝时,耿仲明本为登州参将,后随孔有德、尚可喜一起投靠后金,崇德元年被封为“怀顺王”。1644年,随清兵入关,充当满清走卒,屠戳汉人,及镇压农民起义军。1649年改封靖南王,与吴三桂、尚可喜合称三藩。旋以隐匿旗人逃奴,惧罪自缢于进军广东途中的江西吉安。
耿仲明死后,他的儿子耿继茂袭爵,驻广州,后移师福建。耿继茂很快也死了,他的儿子也就是耿仲明的孙子耿精忠袭爵。关于耿精忠的事,后面有单独词条解说。
在三顺王中,耿仲明是死得最早的一个,原因却最简单,因为隐匿了旗人的逃奴而害怕满清追究罪责而自缢。

现在来说说三藩之乱。
所谓三藩之乱,是大清建国初期一次比较大的国家动乱,主要原因是由于清康熙撤藩,引起了各藩王的不满,由平西王吴三桂起头,打着兴明驱虏的旗号,号如汉人起来造满清的反。由于此时以康熙皇帝为首的满清政权采取了正确的政治和军事措施,这场长达八年的三藩之乱,以清庭的胜利,吴三桂诸人的失败而告结束。
三藩之乱不是本文的叙述重点,故简要带过。
下面来说说参加三藩之乱的人的身份和历史。

首先当然是吴三桂。
吴三桂本是明朝守关大将,但冲冠一怒为红颜,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杀于北京煤山之后,便引领清兵入关,成为带着清兵屠杀汉人的先锋,并千里追击,一直追到缅甸,将南明永历帝在缅甸捉住,并用弓弦勒死。
写到这里,想起元春的判词中正有一张弓,不知是否寓意吴三桂勒死永历帝诸人之事。
查吴三桂履历,生于1612年6月8日,卒于1678年10月2日,即明万历四十年至清十七年。祖籍江苏高邮,明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之外甥。明朝就曾封过平西伯、汉中王、济王等爵位,但没有封过亲王。
投靠满清后,于1662年,即康熙元年,被封为平西亲王,永镇云贵。与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并称三藩。
三藩之乱末,吴三桂称帝,国号周,史称吴周政权。不到几个月,吴三桂就气死了,这一年是公元1678年,即康熙十七年。
吴三桂是封过亲王的。

其次来说说尚之信。
尚之信是尚可喜的长子。尚之信生于公元1636年8月2日,卒于公元1680年10月9日,即清崇德元年至康熙十九年。尚之信少时入侍。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赴广东随父佐理军事,赐公爵,后加封镇南王。十五年(公元1676年)在广州危急之下发兵围困其父府邸,投降吴三桂叛军。不久又悔罪自归,袭封平南亲王,镇守广东。十七年(公元1678年),诏命出兵往救宜章、郴州、永兴,皆托词不赴。据守广东,对清廷和吴三桂均持观望态势。又因其残暴跋扈,出言不逊,十九年(公元1680年)下旨逮问,缚送北京,随即赐死,家属皆赦免。
尚之信是袭过亲王之爵位的。

最后来说说耿精忠。
耿精忠,生于公元1644年,卒于公元1682年,即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至康熙二十一年。三藩之乱罪魁祸首之一。
耿精忠是三顺王之一的怀顺王耿仲明的孙子。耿仲明之子耿继茂在耿仲明死后不久也死去,于是耿精忠袭爵,封靖南王。但不是亲王。
耿精忠在三藩之乱后降清,但在公元1682年,即康熙二十一年被康熙凌迟处死。

从以上资料可以知道,明朝武将归顺满清之后,只有四人被封为亲王,即平西亲王吴三桂,平南亲王尚可喜,平南亲王尚之信(袭爵),平南亲王尚之孝(袭爵)。
这四位“忠顺亲王”生活时间从公元1604年至1683年,共79年,如果单从亲王受封时算起,则是从1662年到1683年,即康熙元年至康熙二十二年。
这个时间大约是二十二年。
听起来这个时间很耳熟呵。元春的判词中便有“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亲,你们明白了吗?
从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来看,金钏儿跳井,贾宝玉挨打的时间点肯定应当在1662年到1683年的这二十二年之间。
至于红楼梦中具体是哪个“忠顺亲王”,笔者以后再查阅资料进行仔细分析。不过,笔者以为,这个时间段已经够小了,在这个时间段中发生了什么大事,无论是曹雪芹家的也好,还是其他家庭的也好,相信读者很快可以查阅出来。
亲,这可是重大红学成果了哦,一定要支持原创学术成果,转载要注明作者哦。
                               2014-12-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