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451|回复: 13

(2014年年展)香樟,不能承受之重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80

882

主题

6754

帖子

6756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5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12-9 18: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涂家老大 于 2014-12-9 19:06 编辑

                                                                散文:香樟,不能承受之重


                      1999年,单位分我一套福利房,是顶层六楼,楼南面有一排高大的香樟树,树已高过六楼。树上住群小鸟,小鸟每天六时左右开始“吊嗓朝读”。几只胆大的小鸟,经常飞过来,在我家阳台上唱歌、跳舞、做游戏。阳台上有一长9尺、深3尺、宽尺许的花池,入住时空空如也,我效愚公先贤,肩扛手提,计周余,运土近千斤,花池土满。小鸟唱歌之余,在花池播种。越明年,惊蛰春雷响,花池长小树若干:香樟一,枸树一,野蒺藜二,西瓜苗一。留香樟和枸树,去野蒺藜和西瓜苗。不几年,香樟高米许。
                      父亲去世后,老母亲就与我们同住16年。见我背土上楼,老母亲骂我“憨”,说:这么高的楼,能长什么?后来,看到花池香樟树越长越高,老母亲经常呵呵地笑着轻抚小树。母亲75岁那年中秋节,我们一家在阳台上赏月,母亲指着香樟树对我说:“老大,这棵树长得蛮香,我死了,你把它移到我的坟头上去,让它陪陪我和你爸!”望着圆月,我有些伤感,没有正面回答母亲。母亲又说:“我死了就埋在乡下老家和你爸做伴。你们都忙,没有功夫去看我们,就让香樟树陪陪我和你爸吧!”我的孩子帮我解了难,说:“奶奶不会死的!奶奶不会死的!爸爸也不用把香樟树移栽到老家去!”
                       老母亲是2006年5月走的。我打算2007年清明节把香樟树移到150公里外的母亲坟头上去。这当口,单位要我把房子从六楼搬到五楼,搬家的时候,我犯难了:五楼没有花池,香樟树搁哪儿去呢?老母亲的心愿看来要落空了。
                       我在小区里转悠,发现相邻一楼的太婆正在栽花草,我和太婆商量,想把香樟树寄养在她家的花坛里,太婆高兴地答应了。我马上到劳务市场找来一位农民工,要他细心地把香樟树移到太婆的花坛里去,我愿意多出点工钱。农民工很认真地干了半天,把香樟树栽到了花坛里,还浇了水。我付给农民工60元工钱。
                       当年11月里,我到北京出差月余回来,发现我的香樟树不见了。太婆告诉我,小区物业说不能乱栽树,把你的树给拔了。我心里一沉。——小脚的老母亲随我从农村来到城市,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从另一个城市又搬到省城,不识字的她帮我带孩子,做家务,从无怨言,她唯一的愿望我怎忍心不满足呢?我不死心,在小区里搜寻,终于在一堆杂物里发现了我的香樟树——枝杆已有些枯萎,树叶已完全凋零。
                       “只要心诚,石头都能开出花来!”“只要心诚……”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卖花姑娘》里的台词,从脑海里冒了出来。我把香樟树扛回了家,琢磨着怎么办。
                      住在我家一楼的王先生爱养花,我找他商量。王先生帮我看了看香樟树,说:“老涂,你孝心可嘉。奶奶的心愿我们大家来满足。”他很快找来工具,把香樟树的枝桠修剪了一番,在他家花坛里挖了个大洞,认真地把树栽好,还灌了他特制的花肥。每天,我上下班都可以看到寄托我念想的香樟树了。
                    嗬!2007年春天,香樟树居然发芽了。不久,香樟树就长得蓬蓬勃勃,郁郁葱葱,虬枝斜出了!
                    5年过去了,香樟树已长到2米多高,绿油油的,煞是可爱。2012年清明节,我决定把香樟树移回老家去,让它去陪伴我的父母。我郑重其事,带上爱人和孩子,一起回到了150公里外的老家。
                     香樟树结结实实栽在父母的坟头了,我如释重负,仿佛完成了一件很重要的工作,心里踏实了许多。在父母坟头,我还默默地表达了我的心声。返回武汉的路上,心有所思,口占打油诗一首,发在我的博客里:人家插花我栽树,∕栽树护我椿萱墓。∥四海奔波家万里,∕拜托香樟陪父母。∥
                    家乡的习俗,给父母扫墓,都是插些花花绿绿的“清明吊子”,我却栽了棵香樟树。“人家插花我栽树”,说的就是这层意思。
                     2013年清明节,我在台湾出差,无法回家为父母扫墓,我给老家的舅表弟打电话,让他代我给我父母扫扫墓,顺便给父母墓前的香樟树陪陪土。表弟告诉我:“老表啊!香樟树没有栽活!我还去灌过几回水,也没有活。”
                   电话里,我好长时间无语。
                    ——香樟!香樟!你负我之托!
                         (本文刊《湖北日报》2014—3—14—T15版东湖副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80

882

主题

6754

帖子

6756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5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12-9 18: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文:老外婆



                 老外婆姓胡,是我爱人的外婆。

                 老外婆生于1918年。我认识她时,她已66岁,耳朵已经背了。好在她识简单的字。沟通不了,可以写些字告诉她。我估计,她耳背已经有些年头了。她常常把沙发称为“汽椅”,至少在她看到沙发前,她的耳朵就已经背了。

                  老外婆第一次见到我,是在我的斗室。两间,22平方米。在沔阳县委大院的筒子楼。以后老外婆逢人就说我在“县革委会”工作。那已是1980年代,早已不称“县革委会”。没办法,老外婆还生活在她的“年代”。

                   看见我在“县革委会”工作,老外婆就讲起她的姐姐胡英解放前也在“沔阳县妇救会”工作的事;讲胡英跟着张荫远在沔阳县沙湖镇尤拔街上闹革命的事;还讲董胡子的故事;接着讲胡英的儿子治国在北京工作,和董胡子们在一起。她说的董胡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董必武。讲到伤心处,她会说:胡英真狠心,为了方便工作,把一个儿子伢送给了赤壁团山镇梅姓人家抚养。儿子蛮争气,参加了抗美援朝。解放后好多年,她们母子才相认。胡英闹革命,我们也跟着受苦。胡英的伢,都是我帮忙带大的。胡英经常深更半夜回来,一家人都为她提心吊胆、担惊受怕。也有讲到高兴的时候,她说:我父亲在天门县政府做官,我嫁给你外公时,你外公骑的是高头大马,我坐的是花轿,十铺十盖,威风得很哪!我是胡家的幺姑娘,看热闹的人有里把路长。我父亲也经常骂胡英,说她“中了邪”。

                  老外婆想念在北京工作的姨侄儿子,想去看看。我的发小金祖发在北京念大学,寒假回来,我和他打商量,托他把老外婆带到北京去,他满口答应。老外婆在北京住了两个多月,在天安门前留了影,爬了长城,然后就吵着回仙桃了。“不能把老骨头丢在北京!”老外婆对我说。

                    从北京回来后,老外婆还住在彭场镇她的老屋里。1986年,仙桃推行“绿色革命”,改造湾子林,锯掉乡土树,更换新树种。老外婆屋后有棵大柳树,也在锯掉之列。村干部来锯树那天,老外婆抱住树杆,说:“这棵树不能锯!我要跟县革委会的小涂打书柜的。”村干部“蒙”了,哪个小涂?老外婆也说不清,因为她并不知道我的名字,只知道我姓涂。“我的外孙女婿,小涂,县革委会的干部!比胡英的官还大些!蛮喜欢读书的一个伢。”大柳树就这样被留下了,现在还长在屋后,成为村庄一景。

                1987年,我正脱产上学,帮我带孩子的老母亲生病了,老外婆来帮我。没想到,老外婆的女红特别好,快70岁了,还能飞针走线,为我的孩子缝棉袄、棉裤、虎头鞋……还帮我缝了双布鞋。看得出,老人耳背,交流不畅,很有些寂寞。后来,老外婆巧遇在县委食堂搭火的退休老人曾家爹,他们是老同事。曾家爹吃过饭,也会来和老外婆坐坐。曾家爹也耳背。两个老人,拿个小板凳,坐在筒子楼门口的走廊上,各人自说自话,还笑眯眯的。

                    1992年,我在何场镇委会工作。每个星期都要路过彭场镇,没有特殊情况,我都要去看看老外婆。那时,我的工资只有260多元,我每月都要想办法挤出50元,接济每月只有50多元退休金的老外婆。

                    1996年初,我参加全省“双推双考”后,组织上把我交流到了潜江市工作。老外婆不知怎么也知道了,她说:“多好的个伢,又没有犯么错误,怎么被甩到外县去了呢?”我没有办法跟她解释清楚,就在烟盒上写了“汉口”两个字让她看,她说:“这还差不多,到汉口工作,可以为老百姓办更大的事。”

                   把老外婆搬到仙桃城关,是1996年3月。她去看花鼓戏,被人撞断了腿。我的同事徐元清老兄帮助在邮局找了两小间平房,把老外婆接来了,方便照顾。这个期间,她还为我的孩子做了几双新鞋,熬了鱼汤喊我们全家去喝。

                老外婆是当年11月间走的,享年78岁,算是高寿。我从潜江赶回仙桃,送了老人最后一程:……我抱起老外婆,把她轻轻地放上了火化床……

                  老外婆的骨灰安葬在她的娘家——杨林尾镇古阳村,陪伴她的父母。墓碑上刻着她的大名:胡业环。

                     (2014-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80

882

主题

6754

帖子

6756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5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12-9 18: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 匹 马(散文诗)


                  2000年9月18日。在新疆。从博尔塔拉出发,直奔阿勒泰,穿越准噶尔盆地,全程一千一百里。茫茫戈壁,一望无际。

                  戈壁,还是戈壁;沙海,又是沙海。昏昏欲睡间,我看见一匹金黄色的马,一匹,仅仅一匹,在远方的沙漠里跳跃,似金,似火,似霞……金色的马,新疆有名的马。远远望去,那马凝固成一尊奔跑向前的雕塑——马首昂扬,前蹄微屈,马尾似鞭……一匹金黄色的马,给大沙漠增添了多少生趣?!马蹄声得得,马鸣声嘶嘶……大沙漠里的马啊!你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戈壁,还是戈壁;沙海,又是沙海。在茫茫大沙漠里跋涉,一眼望不到边。天那么干,沙那么烫,金色的马呀!没有一片芳草供你充饥,没有一片树林供你歇息,没有一泓清泉替你解渴,没有一丝清风为你擦汗。你,就像传说中追日的夸父,为着心中的太阳,不知疲倦地向着远方前行,哪怕渴死也要化着桃林;你,就像我们治水的祖先大禹,为着心中的息壤,过家门而不入,不知孤独地奔走在神州大地,度量九州,劈开山岭,疏浚河道。

                      大沙漠里的马啊!——你,就是一条响当当的汉子!

                        十四年过去了,马年到来的时候,我想起了准噶尔盆地的那一幕,想起了那匹金黄色的马。

                                                                                             (2014—1—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80

882

主题

6754

帖子

6756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5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12-9 1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文:老母亲的“乡土哲学”

                      老母亲生于上世纪20年代,一字不识。这并不影响她当“虎妈”。她当“虎妈”的本钱不是“子曰诗云”,也不是“ABCD”,她靠的是烂熟于心的“乡土哲学”。我们弟兄三个,都是在她的“乡土哲学”熏陶下长大的。

                  父亲壮年去世后,家大口阔。那时还靠工分分粮,为了多挣一点工分,老母亲勤扒苦做,经常干一些只有男人才干的活,却逼着我们三弟兄都去上学。有亲友对她说:“你的三个儿子都人长树大了,为么事不让他们回来帮你种田?你是枯老百姓,儿子们读了书,有屁用?”我母亲想都不想,脱口而出:“养儿不读书,就像喂憨猪!”亲友无语。我们三兄弟都念完了高中。

                           ……
              
                 我添了孩子后,老母亲一心一意帮我带孩子、做家务,伴我走南闯北。在我家,她经常会在我耳边读“九经书”:“刀不磨生锈,人不学落后。刀不磨不快,人不学不会。”教我要努力学习。“又想南京买马,又想北京配鞍。”“天高不为高,人心第一高。”教我戒浮躁、要知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吃了桐油呕生漆。”教我不要贪财。“宁穿朋友的衣,不占朋友的妻。”“穿不完的锦缎衣,爱不完的美貌妻。”教我不要贪色。“跟好人学好人,跟倒叫花子困庙门。”教我要谨慎交友。“越吃嘴越馋,越向火越寒。”教我要管住嘴,不贪杯、不嘴馋。“荷花出水有高低,十个指头有长短。”“一个蚤子顶不起一床被窝。”“禾场上的石磙,有头大、有头小。”教我要多看同事的长处、依靠众人的力量办事。“人有脸,树有皮,狗子无脸舔簸箕。”教我要懂得自尊、自爱、自重……

                  老母亲的“乡土哲学”居然还帮我做了工作。有一年,我在某单位担任“一把手”,为了严肃劳动纪律,我们一口气把18名长期不上班或者下海跑单帮的干部、职工除了名,这无疑捅了“马蜂窝”。有一天,一个被除名的人趁我上班后找到了我家。这个先生一进门,就躺到了我家的沙发上,气哼哼的。我母亲很热情地给他倒了碗热茶,说:“这位伯伯,稀客!稀客!”躺着的先生只好坐起来接茶。

                         “这位伯伯,我们面生!你找我有么事?”

                              “你的儿子拿了我的饭碗,我来你家吃饭!”

                                  “我的儿子为么事拿了你的饭碗呢?”

                                 “我5年没上班,在外帮人干活。”

                                   “端人碗,服人管。你不服单位管,除你的名,天经地义。”

                                        “……”来人不作声了。

                                     我母亲又问:“这位伯伯,你过去认不认识我儿子?同没同过事?”

                                    “不认识。也没有同过事。”

                                 “前世无仇,后世无冤。看来是你的事情犯真了。我的儿子不会无缘无故除你的名。”

                               在我老母亲强大的“乡土哲学”面前,这位先生拍拍屁股,脚板底抹清油,走人。

                             老母亲的乡土哲学,也有让人“哭笑不得”的时候。她说:“男做女工,到老不中。”凡是她认为该女人做的事,她坚决不让我染指。比如,做饭、洗衣。凡是她认为该男人做的事,她坚决不让我偷懒。记得刚搬到水果湖时,家里没牵液化气,经常要骑自行车去灌坛装气,自己扛上楼。有次夏天去灌气,自行车出了问题,我摔得臂上流血,她一点也不“同情”,她认为:“男人脚大、手大、个子大,身大力不亏,吃点苦,应该的。”还有一次,我买了100斤大米,店老板把米送到了家里。老母亲老大不高兴,说:“你牛高马大,不自己背米上楼,要人家背,你,变‘修’了。力气去了有来的。男子汉大丈夫,不该惜力。”妻子告诉她:“现在都是这样,送货上门!”老母亲说:“别人我管不了。反正我的儿子不能变‘修’!”拗不过老母亲的“乡土哲学”,我把米背下楼,再背上来,老母亲这才息怒。后来,家里装空调,也是送货上门。我汲取教训,干脆一鼓作气,分3趟把空调和配件背上了六楼。

                      最后一次听老母亲的“乡土哲学”,是2005年国庆节。之前,她回老家走亲戚,被一个骑摩托车的醉鬼撞断了腿。我回老家看望她,那天,附近有位高中同学家里正好办喜事,来了一批老同学,我去和30多年没见面的同学们扯了扯“野棉花”,回家时,已是晚上10点多。老母亲不高兴了,当着侄儿侄女的面,用“乡土哲学”把我狠狠地剋了一顿:“鸟归了巢,鸡上了笼,牛归了栏,你还不晓得归屋,在外面闲逛么事?”“我和同学聊聊天!”“聊么事?话儿话儿,话说多了就下儿、惹是非。”我赶快上床睡觉,老母亲的“乡土哲学”才打住。

                        平日里,我也常常用到老母亲的“乡土哲学”。比如,我疏于交际,有时朋友请吃个饭,我却极少答谢。朋友们要是有机会再请,我就“避席”,朋友问其故,我就说:“老母亲教导我说,吃酒不还席,脸上像靴皮!”于是,大家哈哈一笑。

                     夜深人静时,我常常想起老母亲的“乡土哲学”。——这些带着泥土芳香的“忠告”,其实是做人的一些“底线”。

                       守住底线,不愧对娘亲!

                                                                                                   (2014-3-20)



(本文已刊《湖北日报》2014年7月11日第10版“乡里乡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IP属地:湖北省

东湖网友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post_deleted
来自
湖北
精华
80

882

主题

6754

帖子

6756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5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12-9 19: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造“花果飘香江城”

             我住的北环小区,种有柚子树1棵、樱桃树2棵、枣树2棵、橘子树10多棵。柚子树长在小区中央的路边,柚子成熟时,一帮“鼻涕佬”们在树下转来转去,成为小区一景。有的跳起来想摘柚子,有的爬到树上去捣鼓……只是柚子是“看柚”,不能吃,不免让“鼻涕佬”们有些失望。我从柚子树下过,给“鼻涕佬”们讲“路边苦李”的古老故事,也引发建设“花果飘香江城”的一些畅想。

                 绿化城市,如何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我认为大有文章可做。把林果种进街道、种进社区、种进庭院,甚至种到高速公路两边、公路隔离带,是值得我们农林专家、城建专家、道路建设专家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我不是专家,我“异想天开”的畅想是:街道、社区、庭院、公路等一切可以种树的地方,都可以考虑既种一些景观树、遮荫树,更可以考虑种一些果树:桃树、梨树、杏树、枣树……比如,建设中的雄楚大街,中间的隔离带似乎可以种上桃树,一到春天,桃花灿烂,从黄鹤楼远眺,呈现的就是“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境。武汉大学的樱花,能成为武汉旅游一景,打的就是特色牌。假如整个武昌地区,再打造10多个有特色的“武大似的樱花园”,对推动武昌的旅游业会是多么大的促进啊!如果我们武汉有一批桃林小区、橘子小区、梨花小区……那将是多么富有诗意的城市。还有高速公路,动辄几百公里,如果两边种上果树,创造的经济价值该是多么可观。

               可行吗?可行!武汉的友好城市——土耳其的伊兹密尔市,果树就进了公路、街道、社区、庭院,成了城市的一景,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广东的广州市、广西的百色地区,早些年就开始在公路两边种上了芒果树。

                 打造“花果飘香江城”,一是要解放思想。要紧的是要破解不好管、麻烦多的思想障碍,比如,公路边、街道边种果树,开车人停车摘果子怎么办?只要我们加强宣传和管理,相信会赢得市民的理解和支持。二是要统筹规划。特别是新道路、新街道、新社区、新庭院的规划,要引入新理念——“把林果请进来”。有的设计成“桃花盛开”的村庄,有的设计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社区,有的设计成“杏林春暖”,有的就叫“橘颂”……三是要敢于探索。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解决好由谁栽、由谁管、由谁收获、由谁受益等几个重点问题。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应该可以率先建成“花果飘香的江城”,把“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变成现实。我们期待着!!

                                                                                                                 (2014—7—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80

882

主题

6754

帖子

6756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5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12-9 19: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烟波江上盼归舟

                 2014年7月30日晚,“楚才情·中华心—2014年海峡两岸武汉楚才夏令营诗歌朗诵会在黄鹤楼举行,夏令营全体营员、在汉台生、台商代表等200余人相聚黄鹤楼广场,共同吟诵中华传统诗词,互动交流。两岸学生朗诵了《黄鹤楼》、《念奴娇·赤壁怀古》、《客至》、《乡愁》等古今诗词,表演了民乐合奏《花好月圆》、歌曲《龙的传人》等节目。我应邀参加盛会,百感交集:



                 从1994年开始,楚才作文竞赛在台北设立分赛场,到今年已经走过了20年,台湾参加楚才作文竞赛的青少年朋友已从当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今年的一万二千多人。相同的作文题,连起黄鹤楼和阿里山,串起大东湖和日月潭!是什么动力支撑我们进行20年的长跑?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五千年文明催人奋进、不敢懈怠!是什么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台湾学子踊跃参加楚才作文竞赛?是同文同种的中华文化召唤着宝岛学子笔走龙蛇、激扬文字!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流着我们祖先的血脉和情感,透着我们先辈的心香和智慧;一撇一捺告诉我们:两岸同胞一家人,两岸同胞一家亲。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圆中国梦,是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让我们来参与一场更加宏大的作文竞赛,用我们手中的彩笔,共同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

                      我把崔颢的名篇《登黄鹤楼》改了几个字,献给台湾乡亲: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高耸黄鹤楼。

                                                黄鹤飞去又归来,故园千里思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盼归舟。

                                                                   (2014年7月30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80

882

主题

6754

帖子

6756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5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12-9 19: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快乐乒乓,情牵两岸

                                 ——参加黄石首届海峡两岸乒乓球夏令营感言

                     在这丹桂飘香的季节,江南明珠黄石迎来了两岸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 共襄乒乓球交流的盛事。你们的到来为美丽的城市带来了蓬蓬勃勃的青春气息,带来了光华灼灼的激情之光!青春有约,相聚黄石!快乐乒乓,情牵两岸。

                      乒乓球,是一种世界流行的球类体育项目,我们把她称之为国球。我们有幸在祖国乒乓球队训练基地开展夏令营活动,对于促进两岸青少年交流,增进两岸青少年的了解和友谊,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提高两岸学子的乒乓球运动水平、推进两岸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因“石色皆黄”,这片土地得名黄石。黄河、黄土、黄石、黄皮肤,小小乒乓球,连起两岸炎黄子孙!

                  梁启超先生曾经大声疾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两岸的青少年手挽手、心连心、肩并肩,共圆中华民族复兴之梦,试看天下谁能敌!
                                                            (2014.7.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9

421

主题

2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7664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2014-12-10 00: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涂家老大带来美文参展!记下链接了,即加入总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80

882

主题

6754

帖子

6756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5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12-12 11: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元辰 发表于 2014-12-10 00:55
欢迎涂家老大带来美文参展!记下链接了,即加入总目。

谢谢元版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