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十年代的农村小学,刚刚进入教育网络模式。这里说的网络,并不是当今之网络,而是每个村响应国家号召,建立村办学校,形成网络式的格局。那时农家条件很差,学生多有衣不遮体的状况。特别是到了寒冷的冬天,衣着单簿的学生,为了能正常上学,家里给他们做烤火的工具,就叫作烘炉。 烘炉容易做,只要自己家里有破洋瓷碗就可以了,但要大,直径在20CM以上。其实做工简单,用洋钉(铁钉)在对称碗弦子上打个能穿入铁丝的洞,再把铁丝系进去,长度在50公分高即可。要对称,不然会向一边倾斜。 做好了后,弄些火塘(烧火的坑)着炭放在下面,上面放些息(没开始点燃的木炭)的放在上面,来回甩动,或者360度甩,让火旺起来。 这种木炭,硬杂木要好,烧的时间长些。如果快过(快烧成小着炭)时,就在上面再放几个木炭,如此往复,保证不息灭。 学校四处通风,如果没有烘炉烤火,真让你冻过要死。也有没有提烘炉的同学,但大家互相爱护,相互取暖。让教室在寒冷中变得暧洋洋的。 也有同学,用个破洋瓷盆(脸盆)做了个特大号的,但用木炭多,使周围同学都能感到火热,自己也暖和得多。 有的同学火离得近,裤子被烤纵(焦)了的、皮底鞋烤出洞来的不在少数。那个时候,山村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暧的。在寒冷的冬天,寒风凛冽的教室,只有这烘炉让他们度过一个冬天,尽管学习条件艰苦,大家还是开开心心的没有觉得困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