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平:巧解“忠顺亲王” 写出这样一个题目,笔者自己也感觉好笑了,仿佛有曹操兵败赤壁时三笑之意:一笑胡适之们,那样名动全国的大学者,居然没有解出“忠顺亲王”之意;二笑刘心武们,学者兼作家的身份,亦没有解出“忠顺亲王”所含的深意;三笑那些红学家们,都钻到女人的裙子里去解读红楼梦,却连一个“忠顺亲王”也没解出来。 有人可能会问了,你笑那些人,你就能解出来么?就算你解出来,也不一定有人相信呢? 笔者先笑过,然后再来说写文章的事情。 其实说起来也是很偶然的,今天听从一位网友的建议,去查一下《清高宗实录》,却不想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清初封了几位王爷,于是灵感闪烁,多日不解的问题竟迎刃而解,这就解开了“忠顺亲王”这个百年难解的秘密。现将解读结果公告天下,让大家来评判。 红楼梦开篇即云,年代无可考,可假借汉唐纪年。但笔者不会这么想,相信读者也不会这么想。红楼梦写作时间与故事发生时间的定位,就应当是:明末清初。 既然将红楼梦时间定位在明末清初,那么解“忠顺亲王”,就容易多了。 可能读者还没有明白过来,笔者先透露一点秘密,解读忠顺亲王的灵感从哪里来的呢? 呵呵,来源于“忠顺亲王”中的“顺”字。 有的读者可能还没明白过来,那笔者索性就把“顺”字之意全说出来了。 所谓“顺”有归顺之意,也即是说,忠顺亲王原来是那一个阵营里的人,然后归顺到这个阵营里来了。拿明末清初的历史来说,就是本来是明朝的人,然后归顺到清朝,并且封了“王”爵的人。这样一说,大家是不是明白了? 也就是说,从历史上看,皇帝的兄弟子侄和立下赫赫战功的本方大将(即不是从敌方阵营里投诚过来的),都不会封为“顺王”的。如果读者不信,自然可以查阅历史上所有封王的大将军。 笔者查阅资料,发现明朝时有三位大将降清后,被封为:“X顺王”,史称“三顺王”。 是哪三位呢? 其一,孔有德,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封恭顺王。 其二,尚可喜,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封智顺王。 其三,耿仲明,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封怀顺王。 其实,笔者还查到了大清对朝鲜国王也有所封,也是“X顺王”的称号。这个就不录了,让韩棒子知道了,他们肯定会说《红楼梦》写的是韩国的事,那作者曹雪芹是韩国人。 下面来说说这三大顺王的家史。 首先从恭顺王孔有德说起。 孔有德,生于1602年,卒于1652年,即大明万历三十二年至大清顺治九年。明清时期的辽宁盖县人。天聪七年,即公元1633年,孔有德、耿仲明不服明大将黄龙统辖,率部来投登莱巡抚孙元化。后发生兵变,投降后金,于1636年(即后金崇德元年)被封为恭顺王。从一个降将到王爷,孔有德走过了三年时间,然后死心塌地为后金卖命,杀戳汉人。为清朝入关,统一天下献出了毕生精力。 公元1646年,即大清顺治三年,授平南大将军,进攻南明永历政权。五年,改封定南王,出征广西。九年,被李定国部围困在桂林,兵败自杀。李定国原是李自成旧将,后投降南明永历帝。 清朝对孔有德还是不错的,虽然他的尸体——锉骨扬灰——找不到了,便给他盖了一个衣冠冢。唯一幸存的女儿孔四贞,被孝庄皇后收为养女,封和硕公主。 说起这个孔四贞,在大清一朝,是一个唯一的汉人公主,差点儿给顺治皇帝做了妃子,后来听说早就有了婆家,便作罢。 写到这里,笔者觉得孔四贞这样一个情形有一点儿象薛宝琴的原形哦。红楼梦中,薛宝琴长相模样惹得贾母十分喜欢,差一点儿就要说给宝玉做媳妇了,但听说已经许给梅翰林了,便作罢,但贾母还是让王夫人认了薛宝琴做干女儿。 这个只是笔者的一点联想,不能作为论证依据。 综合孔有德一生,生于明朝,死于清朝。曾被后金皇太极封为“恭顺王”,后顺治改为定南王。但不是亲王。 孔有德兵败桂林时,全家唯一幸存者便是女儿孔四贞。孔四贞之夫孔延龄后来参与三藩之乱,兵败被屠,孔四贞以孤身一人老于北京。 其次来说说智顺王尚可喜。 尚可喜,生于公元1604年,卒于公元1676年,即大明万历三十二年至大清康熙十五年。字元吉,号震阳,祖籍山西洪洞,后至河北衡水,公元1576年其祖父举家迁往辽东海州(今辽宁海城)。尚可喜戎马一生,身经百战,转战数万里,为满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崇德元年,被封为“智顺王”。顺治六年,被封为平南王。康熙十四年,晋封为平南亲王。康熙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平南亲王尚可喜在广州死,享年73岁。康熙皇帝赐谥曰“敬”。 红楼梦中也有一个贾敬,但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而为之。暂且不论。 尚可喜的一生,是为大清打江山立下赫赫战功的一生,但其双手,也沾满了汉族人民及满族以外各族人民的鲜血。最惨无人道的便是广州屠城,全城当时大约四十万人,被屠杀的约有五分之一。 尚可喜这人生育能力特别旺盛,网上数据说,他一生共生育了三十七个儿子,三十二个女儿。这么厉害,真是少见哦。 长子尚之信,就是后来三藩之乱的人物之一。关于尚之信,一会儿有单独的词条来说明。 次子尚之孝,原先授尚可喜藩下都统,承袭平南亲王。后授平南大将军,以内大臣入直,官居一品,食正一品俸禄。后又为宣义将军。康熙三十五年正月,卒。 看看这个尚之孝,也是个不得了的人物哦,在尚可喜和尚之信死后,他便承袭了平南亲王爵位。但他于公元1683年,即康熙二十二年被削职,自然也就没有亲王爵位了。 再次来说说怀顺王耿仲明。 耿仲明,生于1604年,卒于1649年,即大明万历三十二年至清顺治六年。字云台,清初三顺王之一。辽东盖州卫人,与孔有德是老乡。明朝时,耿仲明本为登州参将,后随孔有德、尚可喜一起投靠后金,崇德元年被封为“怀顺王”。1644年,随清兵入关,充当满清走卒,屠戳汉人,及镇压农民起义军。1649年改封靖南王,与吴三桂、尚可喜合称三藩。旋以隐匿旗人逃奴,惧罪自缢于进军广东途中的江西吉安。 耿仲明死后,他的儿子耿继茂袭爵,驻广州,后移师福建。耿继茂很快也死了,他的儿子也就是耿仲明的孙子耿精忠袭爵。关于耿精忠的事,后面有单独词条解说。 在三顺王中,耿仲明是死得最早的一个,原因却最简单,因为隐匿了旗人的逃奴而害怕满清追究罪责而自缢。 现在来说说三藩之乱。 所谓三藩之乱,是大清建国初期一次比较大的国家动乱,主要原因是由于清康熙撤藩,引起了各藩王的不满,由平西王吴三桂起头,打着兴明驱虏的旗号,号如汉人起来造满清的反。由于此时以康熙皇帝为首的满清政权采取了正确的政治和军事措施,这场长达八年的三藩之乱,以清庭的胜利,吴三桂诸人的失败而告结束。 三藩之乱不是本文的叙述重点,故简要带过。 下面来说说参加三藩之乱的人的身份和历史。 首先当然是吴三桂。 吴三桂本是明朝守关大将,但冲冠一怒为红颜,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杀于北京煤山之后,便引领清兵入关,成为带着清兵屠杀汉人的先锋,并千里追击,一直追到缅甸,将南明永历帝在缅甸捉住,并用弓弦勒死。 写到这里,想起元春的判词中正有一张弓,不知是否寓意吴三桂勒死永历帝诸人之事。 查吴三桂履历,生于1612年6月8日,卒于1678年10月2日,即明万历四十年至清十七年。祖籍江苏高邮,明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之外甥。明朝就曾封过平西伯、汉中王、济王等爵位,但没有封过亲王。 投靠满清后,于1662年,即康熙元年,被封为平西亲王,永镇云贵。与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并称三藩。 三藩之乱末,吴三桂称帝,国号周,史称吴周政权。不到几个月,吴三桂就气死了,这一年是公元1678年,即康熙十七年。 吴三桂是封过亲王的。 其次来说说尚之信。 尚之信是尚可喜的长子。尚之信生于公元1636年8月2日,卒于公元1680年10月9日,即清崇德元年至康熙十九年。尚之信少时入侍。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赴广东随父佐理军事,赐公爵,后加封镇南王。十五年(公元1676年)在广州危急之下发兵围困其父府邸,投降吴三桂叛军。不久又悔罪自归,袭封平南亲王,镇守广东。十七年(公元1678年),诏命出兵往救宜章、郴州、永兴,皆托词不赴。据守广东,对清廷和吴三桂均持观望态势。又因其残暴跋扈,出言不逊,十九年(公元1680年)下旨逮问,缚送北京,随即赐死,家属皆赦免。 尚之信是袭过亲王之爵位的。 最后来说说耿精忠。 耿精忠,生于公元1644年,卒于公元1682年,即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至康熙二十一年。三藩之乱罪魁祸首之一。 耿精忠是三顺王之一的怀顺王耿仲明的孙子。耿仲明之子耿继茂在耿仲明死后不久也死去,于是耿精忠袭爵,封靖南王。但不是亲王。 耿精忠在三藩之乱后降清,但在公元1682年,即康熙二十一年被康熙凌迟处死。 从以上资料可以知道,明朝武将归顺满清之后,只有四人被封为亲王,即平西亲王吴三桂,平南亲王尚可喜,平南亲王尚之信(袭爵),平南亲王尚之孝(袭爵)。 这四位“忠顺亲王”生活时间从公元1604年至1683年,共79年,如果单从亲王受封时算起,则是从1662年到1683年,即康熙元年至康熙二十二年。 这个时间大约是二十二年。 听起来这个时间很耳熟呵。元春的判词中便有“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亲,你们明白了吗? 从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来看,金钏儿跳井,贾宝玉挨打的时间点肯定应当在1662年到1683年的这二十二年之间。 至于红楼梦中具体是哪个“忠顺亲王”,笔者以后再查阅资料进行仔细分析。不过,笔者以为,这个时间段已经够小了,在这个时间段中发生了什么大事,无论是曹雪芹家的也好,还是其他家庭的也好,相信读者很快可以查阅出来。 亲,这可是重大红学成果了哦,一定要支持原创学术成果,转载要注明作者哦。 2014-12-16 |